傳統服裝企業做電商業務 95%在“燒錢”
日前,服裝紡織電商高峰論壇在大連服博會現場舉行。“淘寶模式屬于電子商務的一個階段性的過渡產品。”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告訴記者,對于實體企業而言,“網店”只是營銷渠道的一種而非替代,舍去實體店而專注燒錢上網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阿里巴巴上市的消息可能會激起企業做電商的又一撥熱潮。”曹磊說,然而數字證明,目前網購并未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消費者購物的主要渠道。以電商最為集中的服裝領域來說,目前服裝產業中,網購的滲透率僅20%左右。而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比例中網購銷售占比不到10%。放眼世界,即使在網絡營銷相對成熟的美國,這個數字也未突破30%。
曹磊表示,阿里巴巴剛剛登陸美國資本市場,馬云也成為中國大陸首富,而阿里巴巴電商業務中最賺錢的就是廣義的“大淘寶”。當當以圖書產品起家,京東以數碼產品起家,而淘寶在11年前建立的時候,正是依靠服裝品類為切入點起家。從這個角度來說,是服裝產業鑄就了今天的淘寶和馬云。他認為,服裝電商仍然面對一個廣闊的市場,淘寶的成功,應該讓服裝電商思考未來的的路該怎么走。有些時候,發展早未必能搶得先機,實際上當當、賣給亞馬遜的卓越等電商都要比淘寶起步早。不過,淘寶能夠成功是因為順應了電商的發展趨勢。
隨著市場競爭的愈發激烈,“電商”漸漸變成了實體店經營者最熱衷談論的話題。然而曹磊提醒,這幾年服裝行業的電子商務交易額呈爆發式增長,未來的增長空間也很大,但是盲目的進入電商絕不是什么好辦法。許多企業老板對電商的理解,還只停留在天貓上開個店而已,企業應該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之后,再選擇適合自己的電子商務模式。
“實體店在建起網店店面之后,營銷造勢才是最燒錢的環節。”曹磊說,目前知名網購平臺已經成為了廣告媒體,其60%的收入都是來自企業的營銷投入。于實體企業而言,網上推廣成本也在水漲船高。調查數據顯示,一個企業的網店,要促使一名新用戶從不知道到知道、再到了解產品,最后下單,平均每單的“獲取成本”為260元。
“阿里巴巴成功上市之后,整個生意圈里都彌漫著浮躁的味道。”伊文集團董事長夏華說,這位自大連起步的經營者認為,互聯網的思維可以借鑒,但是不能迷失自己。大連的企業要守得住,在進入互聯網領域之前,先看看自己有沒有把產品做好,是否具備造勢的能力。
馬克華菲的電商總經理王丹更是直言不諱:“現在服裝企業做電商,95%在賠錢,只有5%能賺錢。”王丹提醒,千萬別盲目進入電商領域,一些職業經理人正在四處為電商游說:可以幫企業擴大市場占有率,但是代價卻是“一直賠錢”。
本次服博會展區內,大連本土品牌“爬墻虎”電商負責人林秀月透露,該企業在拓展電子商務渠道已經做了近兩年的籌備,卻一直未真正啟動。除了高昂的營銷成本,這個已創立5年的服裝企業最憂慮的是,如何在不失去老客戶的前提下,爭取習慣網購的新客戶。然而企業調查發現,這正是現在多數“觸網”企業面臨的窘境,而業界似乎還未找到合理的破解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