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奢侈品:一臺縫紉機的前世今生
方玉菱家的一臺老縫紉機工作了近40年,一直到現在也還沒“退休”,老人家里縫縫補補的差事都要請這臺老機器出來幫忙。方玉菱說,幾次搬家縫紉機都沒舍得扔掉,幾十年了家無論搬到哪里,縫紉機都是放在方玉菱的臥房靠窗邊的位置。
上世紀70年代家庭主婦的夢想
方玉菱今年72歲,是安慶市自來水公司的退休職工。老人家多才多藝,舞蹈、唱歌、繪畫樣樣拿手,一手好的縫紉技術也是周圍鄰居都知道的。9月的一個下午,記者走進方玉菱的家中,便聽到里頭房間傳出“噠噠噠”的腳踏聲音,老人家正坐在窗臺邊的縫紉機旁縫補一床舊被單。這是一臺上個世紀70年代由上海縫紉機三廠出產的老式縫紉機,不用的時候可以將縫紉機的機身藏進面板里頭,看上去像是一張小桌子。機身烏黑油潤,面板和金屬部分的質地沒話說,幾十年了沒有絲毫損壞的痕跡。機器的造型、工藝都很講究,只要繞上線,鋪好布,那歡快的“嗒嗒”聲照樣響起,布上留下一行筆直的線跡。方奶奶將縫補后的被單展開給記者看。“兩床被單都破了,把壞的地方剪掉,兩床并一床不是很好的廢物利用啊。多虧了這臺縫紉機,就像個好幫手,又像老姐妹陪伴我這么多年。“方玉菱拿出一條毛巾,給她的“老姐妹”清理下灰塵。
上個世紀70年代,方玉菱是一個七口之家的家庭主婦,除了三個孩子和丈夫以外,婆婆和丈夫的哥哥都跟著他們家一起生活。那時候好在家里有幾個人工作,一家人吃飯,孩子們讀書都還湊活,但繁重的家務讓當時還在上班的方玉菱時而覺得吃不消。“那時候為了省錢家里所有人的衣服都是自己做,一家七口人的衣服基本都是我一針一線縫制的。白天上班,回家要照顧幾個孩子,只有等到晚上大家都睡了,我家庭裁縫的第二職業就開始工作了。”方奶奶說,她那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能有一臺縫紉機。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城里人追求的最高級物品便是“三轉一嘩啦”,“三轉”的第一轉就是縫紉機,第二轉是自行車,第三轉是手表,“一嘩啦”是收音機。縫紉機更是家庭主婦的夢想,但高昂的價格還是讓多數人望塵莫及。“當時一臺上海產的縫紉機售價150元,是我們一家人大半年的收入,為了買這臺縫紉機我真是想盡了辦法。”方玉菱奶奶說道。
“邀會”買來的大物件
1976年,方玉菱的同事中開始流行起一種新型的購物方式“邀會”。當時安慶的一些規模較大的廠子里要是誰家想買個物件可暫時錢不夠,在自愿的情況下可以邀上幾個乃至十幾個同事好友,每人每個月出少量的錢,湊在一起買各自想買的東西。“譬如我當時想買一臺縫紉機需要150元,但錢不夠,我就邀上10個好同事,大家連續十個月每月拿出15元錢,第一個月十人湊到的150元給我這個邀會組織者先用,接下來按照抓鬮的方式決定下個月誰來用這150元,這樣大家都能買到自己一次性買不到的東西了,有點類似于現在的分期付款。”方奶奶跟記者解釋著他們當年的做法。但“邀會”也不簡單,首先你必須有足夠好的人緣,還要恰好碰到大家都有各自的需求,“邀會”的目的才能最終實現。方玉菱說自己當時很幸運,找到的同事都很樂意協助她實現愿望。
不久后一臺嶄新的縫紉機抬到了方玉菱的家中,這不僅在他們家里是一件喜慶的事情,住在附近的的鄰居們都像看“寶物”一樣紛紛到方玉菱家中來參觀。縫紉機的針腳當然更密,更好看,更快,趕時髦的方玉菱還從書店里買回來了一本名為《上海裁剪》的書,開始跟著書上做各種樣式的衣服。
用縫紉機給五代人做衣服
一臺縫紉機陪伴了方玉菱老人38年,為一家五代人盡心服務。“我大孫子快出世那會我還沒有退休,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撲在大桌子上裁剪小孩的衣裳,然后拿到縫紉機上縫制,大孫子出世后穿的薄衣厚襖都是我這一臺機器做出來的。”方奶奶說,2012年她的大孫子給她添了一個可愛的重孫女,老人一高興戴上老花鏡給重孫女也縫制的幾條肚兜。“現在條件太好了,要什么店里都能買到,我做的東西年輕人也不一定喜歡了,不敢做太多,縫制幾條肚兜給我重孫女穿算是我這個老婆婆的一點心意吧。”方玉菱告訴記者,當年身邊很多和她一樣購買了老式縫紉機的人后來都嫌老物件太笨重,很多人把縫紉機賣掉了。“我不舍得賣掉,幾十年跟在身邊有感情了,現在還能派上用場呢。就讓我這樣繼續縫下去吧,一針一針里都是我對家人們的關愛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