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縫制機械:發力海外市場
海闊憑魚躍,遍布全球的市場為行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算起來,中國縫制機械大規模進入海外市場至今已有20年余年。“中國制造”的縫紉機銷往全球五大洲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南亞、東南亞、南美、西亞、中東、北非和歐美部分地區。這20余年間,中國縫制機械的出口隨海外市場政治變動、經濟起伏而經歷了數次波動。盡管如此,在一次次的風雨中,中國縫制機械制造商在征戰海外市場時被磨練得更加勇敢。
伴隨全球紡織服裝產業的生產轉移,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企業進一步將目光聚焦在了新興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地,并對海外市場的布局做了調整。
去年至今,國內企業參展海外專業展覽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明顯增強。比如在今年3月初舉行的“2014孟加拉國際服裝工業機械及配件展(GARMENTECH 2014)”上,中國展商占據了較大的參展面積,杰克、中捷、標準、寶石、富山、中森、日圣、銀箭、金輪等國內知名品牌悉數亮相,與重機、兄弟、杜克普、飛馬、大和等國際品牌同場競爭。寶石董事長阮小明、通宇董事長陳曉青、求精董事長王必斌、順發總經理黃正法、杜馬總經理阮孟定等都首次親自前往孟加拉國考察市場。
孟加拉只是吸引中國縫制機械制造商前往的其中一個熱門地。在東南亞地區,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舉辦的各類服裝生產設備專業展覽會上,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縫制設備品牌出現。在俄羅斯、墨西哥、巴西等地,中國縫制設備品牌的身影也越來越多。難怪有業內人士明言:全球紡織服裝新興產地,將成為中國縫制設備企業角力海外市場的新陣地。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縫制機械企業科技創新實力的增強,中國縫制機械產品的質量與自動化程度都在不斷提升,能滿足市場多層次的需求,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增強。近幾年,中國縫制機械品牌參加在日本、德國、美國等地舉辦的專業展覽會的數量和頻率在不斷增多,國內品牌能夠在世界知名展覽會的舞臺上與國外同行一較高下,這也促成中國縫制機械企業的產品走進土耳其、俄羅斯以及東、西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服裝企業。對中國縫制機械企業來說,全球紡織服裝生產的轉移給中國縫制機械出口貿易帶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將驅動產品出口量增。
從趨勢上看,海外客戶對設備的品種、品質要求會越來越高,對整體解決方案以及其它特殊要求、訂制產品的需求會增多,在設計、生產、海外銷售三方面具備系統化、流程化操作能力的公司很可能在海外市場占據領導地位。業內人士表示,有一種格局已經初現端倪:大型綜合性的制造商向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發展,中小型的制造商則向專業化、特種化設備提供商方向發展。
未來幾年內,全球縫制機械市場容量最大的地區依然是亞洲,也是中國縫制機械出口的主要市場。從機種來說,中國縫制機械出口的主要產品依然是量大面廣的平縫機、包縫機、繃縫機等產品,但出口產品的性能和品質都在提高,尤其是電腦平縫機、電腦包縫機、電腦繃縫機等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產品比例大幅增多。
隨著市場對自動化設備需求的增多,有自主研發、設計能力的品牌產品在市場上認可度會提高,低端產品的盈利能力會越來越弱。現在,電腦自動化產品的比重已經在提高,海外客戶從少量的嘗試轉變為大批量采買。特種機方面,采購中國品牌產品的比例也已經有明顯的提高。如果把握機會,國產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有將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2007~2011年,中國縫制機械進出口呈現明顯的“V”字型運行軌跡。2012年,受歐美經濟疲軟、中東局勢動蕩及印度和巴西等地區通貨膨脹影響,縫制機械出口呈現同比下滑趨勢。2013年,國際市場出現轉機,發展環境總體向好,全球縫制機械設備需求量明顯增長。2014年一季度,延續上年良好發展態勢,進出口實現雙向增長。
近年來,中國縫制機械行業進出口呈現了曲折性上揚的發展軌跡,外銷市場發展前景堪稱廣大。
整體運行概況
據海關總署對2011~2013年期間我國縫制機械出口的統計數據分析,過去三年,我國縫制機械出口呈現先抑后揚、平穩發展的運行軌跡。
2011年,中國縫制機械出口強勢上升,全年保持在高位運行,打破了行業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歷史最高紀錄,我國縫制機械產品及零部件對外出口20.05億美元,同比增長24.21%,其中7月出口額更是高達2.05 億美元。2012年,在內外市場同步縮減的大環境下,行業產銷量明顯下滑,全年低位運行,當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累計完成出口額18.73億美元,同比下降9.60%。2013年,隨著縫制設備更新換代需求較快釋放,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產銷量回升,進出口實現雙向平穩增長,企業在保證經濟效益、調整產品結構等多方面均有良好造詣,當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累計完成出口額22.05億美元,同比增長9.61%。2014年前三月,我國累計出口縫制機械產品4.86億美元,同比增長4.46%,較上年同期呈現小幅增長。
進口方面,在不斷經歷平緩下滑的整體走勢后,2013年進口額增長略微明顯,但與整個出口數據相較,仍然保持著非常大的差距。2011年,我國縫制機械及零部件進口額4.1 億美元,同比增長4.19%,日本仍是我國縫制機械進口最大的貿易國,中國臺灣、德國、韓國則緊隨其后。2012年,進口呈現下滑趨勢,進口額3.11億美元,同比減少29.32%。2013年,得益于國內服裝企業對國外中高端激光切割、裁剪、整燙類縫前、縫后等設備需求的增長,服裝機械進口量值大幅增長,帶動了全年進口數據的上升,全年進口額達到7.87億美元,同比增長2.20%。2014年前三月,我國累計進口縫制機械產品2.11億美元,同比增長24.56%,家用縫紉機、自動繃縫機、拉布機、裁床、激光等設備進口增長明顯。
主要出口市場
亞洲仍然是我國最主要的縫制機械出口市場。從我國縫制機械產品出口到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情況來看,主要集中在印度、新加坡、日本、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孟加拉等國,除了新加坡、日本主要為轉口貿易外,印度、越南、孟加拉、印度尼西亞等都是近年來紡織服裝新興的發展市場,其對縫制機械需求近年來一直持續上升,印度仍然占據著我國最大的縫制機械出口市場的地位,2013年出口印度的金額達到2.39億美元,同比增長36.74%。
2011年,出口主要集中的地區縫制機械產品年度出口金額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最為明顯的是出口土耳其金額增長達到72.27%,高于年度出口額增長均幅48%,而巴西受通貨膨脹等因素,增幅同比上年有所下滑,同比增長9.08%。
2012年,我國出口美國、印度、日本、新加坡、巴西等主要貿易市場的金額均呈現同比下滑趨勢,新加坡、巴西的跌幅超過20%,印度則以下滑50.70%穩居榜首。但與此同時,越南、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等東南亞、南亞市場,由于承接產業轉移而成為市場增長點,同比增幅在6%~42%不等。
2013年,我國縫制機械產品出口印度、越南、巴西等地區出口同比增幅明顯,區域內縫制設備需求增長較快,均呈兩位數增長。印度市場的表現依舊不乏,2013年我國出口印度2.4億美元,同比增長36.74%,其中出口刺繡機13 442臺,同比增長77.43%,出口額1.3億美元,同比增長74.07%;出口工業縫紉機34.4萬臺,同比增長45.05%,出口額0.7億美元,同比增長47.44%。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全球紡織服裝產業逐步向東南亞轉移,2013年我國出口東南亞縫制機械產品增幅最為明顯,其中對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緬甸等國的出口額同比均增長20%以上,緬甸更是以243.26%的增幅遙遙領先。
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累計出口家用縫紉機698萬臺,同比增長2.47%,出口額3.7億美元,同比增長12.10%;2012年我國出口家用縫紉機998萬臺,出口額4.2億美元,同比增長8.09%和1.80%;2013年我國出口家用縫紉機961萬臺,出口額3.9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3.71%和8.18%。2012年在總體出口形勢略低的情況下,家用機卻實現增長,用戶對多功能家用機的需求越來越大。
工業縫紉機仍然是我國出口占比最高的產品,并從2011年起,我國工業縫紉機出口連續三年突破300萬臺。2011年出口工業縫紉機346萬臺,同比增長18.82%,出口額8.9億美元,同比增長23.86%;2012年出口工業縫紉機328萬臺,出口額8.1億美元,同比下降7.89%和12.18%;2013年出口工業縫紉機338萬臺,出口額9.9億美元,出口分別增長2.91%和20.83%。
工業縫紉機出口品種具體細分為工業用自動平縫機、工業用自動包縫機、工業用自動繃縫機、其他工業用自動縫紉機和其他工業用縫紉機。2011年,出口工業用自動平縫機53萬臺,同比下降5.36%,出口額1.7億美元,同比增長12.34%;出口工業用自動包縫機9萬臺,同比增長12.66%,出口額1 632千萬美元,同比增長92.67%;出口工業用自動繃縫機1.4萬臺,同比增長301.01%,出口額1 743萬美元,同比增長313.9%;出口其他工業用自動縫紉機115萬臺,同比增長33.92%,出口額3.07億美元,同比增長36.12%;出口其他工業用縫紉機177萬臺,同比增長19.21%,出口額4.2億美元,同比增長21.06%。當年,工業縫紉機的出口增長主要源于自動包縫機和自動繃縫機的出口,其中自動繃縫機的量值均達到300%以上,而自動平縫機出口量同比增長則近3年來首度呈現負值。
2012年,出口工業用自動平縫機31萬臺,同比下降41.43%,出口額1.02億美元,同比下降39.64%;出口工業用自動包縫機9.7萬臺,同比增長7.55%,出口額2 044千萬美元,同比增長25.29%;出口工業用自動繃縫機1.7萬臺,同比增長18.40%,出口額1 709萬美元,同比下降1.96%;出口其他工業用自動縫紉機116萬臺,同比增長0.56%,出口額3.10億美元,同比增長0.99%;出口其他工業用縫紉機170萬臺,同比下降4.35%,出口額3.65億美元,同比下降12.54%。在一片“喊跌”聲中,自動包縫機卻實現了量值雙漲。
2013年,出口工業用自動平縫機32萬臺,同比增長2.30%,出口額1.34億美元,同比增長30.48%;出口工業用自動包縫機17.6萬臺,同比增長80.93%,出口額4 257千萬美元,同比增長108.24%;出口工業用自動繃縫機3.9萬臺,同比增長131.29%,出口額3 358萬美元,同比增長96.20%;出口其他工業用自動縫紉機127萬臺,同比增長9.78%,出口額3.46億美元,同比增長11.54%;出口其他工業用縫紉機157萬臺,同比下降7.43%,出口額4.29億美元,同比增長17.57%。自動包縫機、自動繃縫機的漲勢依舊維持在高位。
刺繡機一直是我國縫制機械出口品種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我國出口刺繡機4.9萬臺,同比增長30.97%,出口額3.8億美元,同比增長28.82%;2012年出口刺繡機3.2萬臺,出口額3.0億美元,同比下降35.11%和23.28%;2013年,隨著出口大國印度市場的強勢復蘇,我國出口刺繡機數量出現逆勢上揚,全年出口刺繡機5.4萬臺,出口額3.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69.19%和6.76%。
進口方面,2011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累計進口整機10萬臺,同比增長5.36%,進口額2.2億美元,同比下降7.62%。其中,家用縫紉機(除手動縫紉器)進口1.8萬臺,同比增長369.66%,進口額145萬美元,同比增長185.08%;工業縫紉機進口8萬臺,同比下降10.17%,進口額1.9億美元,同比下降7.30%;刺繡機進口785臺,同比下降17.54%,進口額2306萬美元,同比下降13.82%。縫紉機零部件進口6688噸,同比增長42.83%,進口額1.9億美元,同比增長21.72%。從結構上說,94% 以上的進口額來自于工業縫紉機和縫紉機零部件,零部件同比呈現較大幅度增長。
2012年,我國進口工業縫紉機4.9萬臺,進口額1.35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30.48%和25.66%;進口刺繡機537臺,同比下降31.59%,進口額3185萬美元,同比增長38.16%;進口零部件1.12億美元,同比下降42.52%。在整體呈現下滑趨勢時,刺繡機進口額同比增長,國內對刺繡機的需求進一步向中高端和具有附加值的產品擴大。
2013年,我國進口工業縫紉機4.6萬臺,進口額1.04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8.70%和27.42%;進口刺繡機490臺,同比下降8.75%,進口額4 047萬美元,同比增長27.03%;進口零部件1.06億美元,同比下降5.65%。國內對工業產品進口需求的減少,或可說明國內產品在質量、功能、性價比方面的優勢逐漸在加大。而另一明顯特征是,行業全年進口服裝機械達到1.2萬臺,進口額5.3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8.24%和11.10%,服裝機械的進口額占整個縫制機械進口總額已經超過工業縫紉設備的占比。
總的來說,雖然國內縫制機械生產企業已將市場拓展到國外,企業也紛紛看到國外市場的廣闊前景,但內外部經濟環境的錯綜復雜仍給我國縫紉機械行業的對外貿易帶來許多不確定因素,再加上部分國家嚴峻的政治局勢,仍給今年的出口形勢蒙上一層陰影,但不能排除還有其他重點國家和地區出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因此,企業仍需謹慎制定外貿發展策略,在產品結構、品質等多方面適時加以優化,以迎接未來可能發生的機遇或者挑戰。
市場
海外的服裝生產大致可以分類兩類,一類是大批量生產的低質量、低標準的產品,涉及普通T恤、制服、家居內衣的生產,其對工藝技術要求低,主要依賴于低價的勞動力,這些產品的供應商主要分布于發展中國家;另一類是高級時裝產品,其行業特征是技術先進、工人和設計師工資高、生產靈活性強,重視成本、效率,要設計制造出迎合甚至是左右消費者品味和偏好的產品,這些產品的設計、生產主要在發達國家完成,特別集中于意大利(米蘭)、法國(巴黎)和美國(紐約)。實際上,每個目標市場的服裝生產都有檔次高低之分,只是各層次的占比不同。
與此相關,設備需求不同。總的來說,發展中國家的服裝設備經銷商和服裝企業對中高端的設備需求較多,尤其以中端設備為主,而一些落后的貧窮國家則對低端設備(特別是普通平縫機)有大量需求。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對設備的品質要求很高。
以歐美地區為例,這里是世界頂級服裝的誕生地,對設備要求高。本土縫制設備高端品牌和日本品牌占據重要地位。國內企業一般難以涉足,比如意大利、英國、法國等地的一線服裝品牌在當地制造、當地消費,對縫制設備要求特別高。而二線服裝品牌和一些運動服飾則發往孟加拉國、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地區生產,其時尚品牌服飾一般在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等臨近國家生產,其3天之內成品必須返校西歐市場。
歐洲服飾生產批量小,但品種變化大、絕對需求大,但要求縫制設備必須滿足服飾流行的速度和精加工的要求,需要有嚴格的產品規范。再如,新興的東南亞、南亞服裝加工區,下游發展迅速,但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高端市場仍然為歐美縫制設備品牌占領,而低端市場對質量次的設備需求旺盛。北非和南非市場也為業內人士所關注。近年來非洲加大力度,北非的服裝主要輸往歐洲,南非市場主要輸往美國。
巴基斯坦
生產:低檔,牛仔服飾、純棉T恤和棉運動衫。
產業集群地:卡拉奇
紡織服裝業是巴基斯坦的支柱產業,產業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也面臨著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所帶來的危機。巴基斯坦紡織服裝業整體發展落后于中國,希望合資合作生產,以擴大紡織品和服裝的出口。
目前大約擁有大型服裝生產企業600家、小型企業和作坊式服裝生產企業4 500家,擁有工業用縫紉機20萬臺,家庭式縫紉機45萬臺,年生產能力6.85億件;成衣生產企業總數量為4 500家,其中80%是小型作坊式企業,20%為大型工業化企業。
近幾年來,巴基斯坦的紡織品和服裝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60%以上。主要出口市場是歐盟和美國等發達國家。但其出口仍以紗和布等初級紡織制成品為主,附加值和商品售價不高,未來需要向以高附加值的服裝貿易為主轉變。
印度
生產:低檔,牛仔服飾、T恤等。
產業集群地:新德里
印度紡織工業有低廉的勞動力、獨特的紡織原料生產供給政策、遠低于世界市場的價格、靈活的推銷戰略、世界各國對印度紡織品持續大幅增長的需求等優勢,紡織工業是印度國民經濟中最大的工業行業,它的工業規模、總裝機能力和絕對就業人數僅次于中國處于全球第二的位置。服裝業作為紡織業的子行業,在印度也受到重視,是該國出口創匯的主要行業。
印度至少有9個不同的服裝生產中心,所供應的產品各具特色。首都新德里提供的服裝款式最為外國買家熟悉,每年的服裝出口總值20億美元,而服裝生產總值接近60億美元。印度AshokBazar市場據說是亞洲最大的服裝市場,有5萬家服裝企業在這里銷售產品。
高檔生產設備主要來自美國、德國、日本。由于服裝工業的發展,一些企業急需對設備進行更新換代。孟買是印度另一個主要的服裝生產中心,占全國服裝總出口的27%,當地大型制衣廠生產各類男裝、女裝和童裝,質料包括棉、人造絲和人造纖維。
孟加拉國
生產:中高檔,T恤為主,流行服飾。
產業集群地:達卡
孟加拉國的紡織產品在國際紡織品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由于該國紡織業歷史悠久,加上政府合理有序的紡織產業發展戰略,孟加拉國正日益成為亞洲地區紡織大國。另外,孟加拉國地少人多,失業率居高不下,而紡織工業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行業,提供的就業機會也最多。孟加拉國有關部門統計顯示,該國紡織服裝加工企業達4 000多家,直接或間接依靠紡織業維持生計的人數高達2 000萬人。紡織業的興衰直接影響孟加拉國的就業狀況、穩定、減貧乃至國民經濟發展,因此可以說是其經濟的生命線。
孟加拉國目前的紡織工業分為三種不同的形式,即國有、私營和傳統的家庭織機。國有部分已經很少,傳統的家庭織機也在日益減少,目前私營部分是主體。孟加拉國政府一直在積極尋求各種渠道,力爭取得紡織品出口目的國的優惠貿易政策支持。另外,孟加拉國政府正積極貫徹“東進”政策,努力打開東亞及東南亞國家的市場。孟加拉國政府更歡迎更多外國紡織企業到當地投資,尤其是中國企業,其政府在鼓勵投資上有多種優惠政策,使投資者享受出口無障礙、進口免關稅、利潤可帶走等特惠待遇。
近兩年,由于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孟加拉國制衣業訂單數量縮減一半,凈利潤不足0.3%,產業陷入窘境,不復往日風光。目前,孟加拉工人安全聯盟等組織試圖通過貸款來幫助該國服裝制造商渡過難關,企業主自身也采取一些刺激性措施提高生產力,但是該國制造業前途仍在風雨飄搖中。盡管如此,孟加拉市場還是為業內所看好。
越南
生產:中檔,T恤,鞋類、流行服飾。
產業集群地:胡志明、河內
近年來越南紡織品成衣出口額持續增長,紡織成衣業不斷拓展國際市場,目前歐盟、日本和美國等發達國家是越南紡織品成衣的主要出口市場。目前,越南有4 000多家紡織服裝企業,年營業收入達200億美元,為250多萬人提供就業機會,對越南GDP的貢獻率達10%。
越南紡織品成衣出口歐盟和美國市場的額度逐年增長。如果越南成功簽署TPP、FTA及與俄羅斯關稅聯盟協議后,越南對這些市場出口紡織品的關稅率將獲大幅調降。如果TPP談成,由越南出口到美國的服裝紡織品稅率會從18%降到零,對美出口會迅速增長。甚至有預計未來一段時間,越南紡織品的出口規模可能將占到東南亞的50%。但越南紡織品成衣廠同時要面臨來自其它亞洲國家紡織業者的激烈競爭。
而配套不完善,也是越南服裝發展的弱點。由于目前中越關系緊張,越南紡織協會日前以致函方式通知協會會員廠商,要求他們提供2013~014年從中國采購棉、纖維、紗、布、線、棉質襯里、紐扣、拉鏈等紡織品原材料的數據資料。根據這些數據,越南將建立國內原材料供應的投資計劃,盡量減少從中國進口,以及對外尋找新的供應來源。其中,泰國、韓國、印尼、馬來西亞及印度等國被越南紡織協會列入中國市場的最佳替代者行列。但在越南投資紡織業的大多是來自中國內地以及港臺的企業,讓他們改選其他國家或越南本國的紡織品原材料很難。來自日本、韓國、法國的在越外資企業也不會不考慮成本因素。原材料價格增加意味著生產成本提高,將減少越南在成衣制造業上剛形成不久的優勢。
印度尼西亞
生產:低檔,襯衫、棉衫、內衣、運動服等
產業集群地:萬隆、西爪哇和雅加達附近
印度尼西亞有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近3 000家,年產值約120億美元,棉紡、織造和服裝的生產能力規模較大。印度尼西亞的紡織服裝企業中,中國臺灣和香港的投資企業比較多。萬隆是印尼服裝業最發達的城市,有關估計顯示,萬隆地區的服裝年產值占其全國服裝的40%以上。近年來,印尼位于東、西爪哇的部分大型服裝場向日惹和中爪哇等地區遷移。
印尼人口超過2.38億,是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全國約87%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龐大的人口基數,一定程度上的購買能力確保了印尼服裝內需的穩定。與此同時,海外服裝采購的比重不斷提升,采購商主要來自歐美日以及中東、拉美和非洲。印尼紡織服裝出口約為120~130億美元,以出口美國為主。
根據中縫協的有關數據,印尼縫制機械產品進口大幅增長。2013年,我國對印尼出口的各類縫制機械產品中,除刺繡機產品金額下降之外,其余各類產品均有增長。其中,出口工業縫紉機31.1萬臺,出口額5 561萬美元,同比增長485萬美元。從現有出口產品來看,近年來印尼對中國縫制機械產品需求仍集中于中低端產品。
俄羅斯
生產:西服、家紡、皮革、牛仔等。
產業集群地:伊萬諾沃州
俄羅斯屬于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的國家,出口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高達40%,與世界近100個國家有貿易關系。俄羅斯紡織品和服裝的年產值一般約為100億美元,只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15-20%。俄羅斯市場對紡織品的需求很大,每年消費各類紡織品約170億美元,服裝消費大約360億美元。目前俄羅斯紡織工業70%以上的原料依靠進口,并且進口額增長率不斷提高。各主要紡織品服裝生產國均看好俄羅斯紡織品市場前景,競相加大營銷力度,爭奪俄羅斯市場份額。
俄羅斯的紡織業在亞麻、毛、皮革、皮毛和化纖面料市場方面保持領先地位,但服裝、針織面料和鞋等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落后于國外。伊萬諾沃州是俄羅斯著名的紡織工業集中地,該州的紡織企業和紡織品生產量均占全俄羅斯的50%以上。
俄羅斯一些比較有名的服裝企業同法國、德國及意大利等國服裝企業開展合資生產,產品在質地和款式上與西方產品相差無幾,卻有明顯的價格優勢。俄羅斯現在己進人中高檔西服的生產和銷售階段。不少小型服裝企業從單品種大批量生產轉為多品種小批量生產乃至單件縫制,產品銷路較好。
土耳其
生產:T恤、牛仔、家用紡織品、毛皮產品等。
產業集群地:伊斯坦布爾周邊、伊茲密爾
土耳其位于歐洲和亞洲的交界處,接近東歐、中東和北非國家,提供了通往世界市場的最佳途徑,又通過關稅同盟(CU)增強了與歐盟的聯系,成為歐盟的候選成員,被認為是較理想的投資國家。在歐洲、美國頗受歡迎的多數國際名牌服裝都在土耳其生產。土耳其生產的名牌服裝在價格上很具競爭力。除了中國及其附近的亞洲國家以外,土耳其很可能是服裝成本最低的國家。據法國一家時裝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生產一件襯衣的成本在土耳其是11歐元,在中國是10歐元,在法國超過15歐元。
服裝產業是土耳其支柱性產業之一,又以床上用品、毛巾制品、裝飾布和紗窗簾、皮革產品為重。目前,服裝出口額占土耳其各類產品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左右。根據伊斯坦布爾紡織服裝協會(ITKIB)發布的數據,2013年,土耳其向203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了價值173億美元的服裝,比2012年的163億美元的服裝出口額同比增長了8.3%。
據了解,德國是土耳其2013年服裝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土耳其向德國出口了價值37.1億美元的服裝,占同期土耳其服裝總出口的21%。英國仍然是土耳其服裝出口的第二大目的地,在2013年,土耳其向英國出口了價值21.6億美元的服裝;其次是向西班牙的出口,出口額達到14.9億美元,向法國的出口額達到11.2億美元,向荷蘭的出口額達到9.10億美元,向意大利的出口額達到7.1251億美元。
土耳其紡織、服裝企業大部分為專業化分工生產,或單純紡紗或織布,或專搞針織或專產服裝,具有紡織染整到服裝生產一條龍經營能力的企業為數不多。然而,近年來,一些大型企業聯合成控股公司,可以從纖維生產直到制成最終產品,形成非常強大的完整產業鏈條,其產品價格擁有較強的競爭力。歐盟是土耳其服裝出口的最大市場,也是土耳其出口業績最好的主要目的地。
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土耳其成衣生產正在加緊實現工業化,大量購置先進機器。最近10年來,像中國一樣,土耳其也成了先進的紡織品生產機器的主要購買國。土耳其的服裝生產能力已分別相當于摩洛哥服裝生產能力的2倍和埃及服裝生產能力的4倍。盡管如此,土耳其的服裝加工企業還是很脆弱的。它們同要求加工的商家沒有關于合作期限的合同,因此它們隨時都可能被拋棄。所以,它們正在努力設計和生產自己的品牌。另外,它們還受到國際形勢的制約,國際形勢的動蕩不安會影響到土耳其的紡織業發展。
比利時
生產:中高檔,前衛服飾、家用紡織品和產業用紡織品
產業集群地:不詳
紡織行業是比利時的主要傳統工業之一,其95%以上的紡織企業屬中小型企業。比利時主要從事技術及資本密集型紡織品服裝生產,產品側重個性化、流行化、環保化及高檔化特點是科技含量高、產品價位高,商業利潤高。比利時生產的運動服款式前衛,品種繁多,其品質享有國際盛譽。主要產品是: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家用紡織品(主要產品有地毯、家具用布料、壁紙類用布、窗簾、床上用紡織品、桌布餐巾、浴巾、床墊等)和新型產業用紡織品(建筑業所需紡織品如遮陽布等、汽車安全氣囊、嬰兒尿布、透氣性雨衣、工業安全用布)以及醫用紡織產品(移植用紡織品和非移植用紡織品)。同時,比利時的紡織機械制造業相當發達,產品包括紡紗、織造、染整和紡織檢測儀器等一應俱全,一些紡機企業在世界享有盛譽。
比利時是一個經濟外向型國家,商品和服務產品的出口貿易是拉動比利時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點。紡織品和服裝的出口一般占比利時紡織服裝行業總營業額的70%。比利時紡織服裝行業出口的特點是紡織品出口額大于服裝出口額約1倍,進口服裝額比進口紡織品額高出1.3倍。家用紡織品是比利時紡織產品主要的外銷產品,服裝出口量相對較少。比利時家用紡織品在世界高檔家用紡織品市場擁有霸主地位。近年來比利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紡織服裝工業的技術升級,以生產和出口高品質的紡織品和服裝。
巴西
生產:中檔,牛仔為主。
產業集群地:圣保羅
在人造纖維、成衣及布匹等巴西紡織業經營的主要產品中,成衣是巴西紡織業進口增長的唯一產品,其他產品均衰退。中國大陸是巴西最大紡織品供應國,其次是印度及印尼,中國臺灣也位居前十。在巴西的26個州及1個特別行政區中,圣達卡答莉娜為巴西紡織品進口金額最高之州,其次是圣保羅州和圣靈州。巴西進口紡織機器的金額達5億美元以上,其中紡織纖維處理機進口金額最高,縫紉機排名第二,針織機、合縫機排名第三。在出口方面,阿根廷是巴西紡織品最大買主,美國及印尼排名第二第三。圣保羅為巴西紡織品出口金額最高之州,馬德格樂索州居次,巴夷亞州排名第三。
哥倫比亞
生產:成衣、童裝
產業集群地:波哥大、安提奧基亞、托利馬
紡織服裝業是哥倫比亞重要的工業部門,生產工序分布比較完整,從紡織原料的生產、紡紗、織造、印染和成衣加工等都有一定生產能力,是安第斯共同體成員國中紡織服裝業水平較高的國家。
哥倫比亞紡織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技術水平落后和生產能力過剩,擁有配套生產能力和技術能力的企業的產品品質較好,在產品出口方面占據一定份額。哥倫比亞當地的紡織品和服裝設備尚需更新,以適應客戶對產品的要求。哥倫比亞鮮有縫紉機生產廠家,服裝產業所需縫紉機械主要從美國、中國、歐盟各國、中國臺灣、新加坡、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國家和地區進口,特別是美、中、德、意等國所占份額最大。
哥倫比亞居民平均紡織品服裝的消費一般為家庭年收入的約7%。近年來,哥倫比亞的時裝消費呈現上升跡象,帶有環保吊牌的紡織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此外,哥倫比亞全國共有約1 000家童裝生產廠,可以生產從嬰兒到學齡前兒童穿著的服裝,成為哥倫比亞紡織服裝行業產品一道亮麗的風景。由于款式新穎、面料柔軟,適宜兒童穿著,哥倫比亞的童裝產品受到一些國家的歡迎,主要銷往美國、波多黎各、委內瑞拉、厄瓜多爾、玻利維亞、歐盟和沙特阿拉伯。
哥倫比亞服裝出口額一直大于進口額,每年都能實現服裝貿易順差。近年來,哥倫比亞的成衣產品已經取代秘魯、墨西哥和巴西,成為拉美地區英國成衣市場最大的供貨國。
加拿大
生產:男裝、毛皮制品、童裝
產業集群地:蒙特利爾、多倫多、溫尼伯、溫哥華
早在19世紀中期,加拿大就開始大規模生產服裝,如今其服裝產業已經成為能夠向國內外市場提供各種穩定供應的產業。從地域上看,加拿大服裝生產商主要集中在魁北克省和安大略省,其次是曼尼托巴省、卑詩省,年生產服裝的40%以上會出口到美國市場,近一半的產品會提供到國內市場。
近年來,加拿大本土服裝制造商在國內市場的份額持續減少,外國進口產品的份額不斷增加,但加拿大服裝出口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這種局面,其男式裁制布匹、外套、毛皮制品和童裝等的出口非常有名。
加拿大主要從中國、中國香港、印度和韓國等中低收入國家和地區進口服裝,在服裝進出口方面一直呈現逆差。加拿大服裝業的國外投資不多,絕大多數服裝企業是加拿大本地的公司,僅有的一些外國公司主要集中生產大量的固定和標準化產品,如牛仔褲和內衣等。進入加拿大服裝行業的壁壘很低,市場分割多,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加拿大服裝業在購買優質機械設備和廠房方面總支出不多,其總支出中的大部分發生在裁剪和縫紉公司。
埃塞俄比亞
據埃塞俄比亞紡織業發展署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國紡織與服裝業在2013~2014財年前三季度的出口額為840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980萬美元。德國、土耳其、意大利、蘇丹、中國和美國是其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國。
近幾年,埃塞俄比亞紡織行業的出口業績逐年提高,在過去的6年平均每年增長51%。按照埃塞俄比亞紡織發展署的規劃,該國紡織與服裝業在2013~2014這一財年將實現2.5億美元的出口額。因此,盡管8 400萬美元的數字高于去年同期,仍遠低于今年的目標出口額。埃塞俄比亞有意將自己打造成世界服裝業的下一個來源國。目前,埃塞俄比亞開工運行的服裝廠有60家,紡織廠15家。隨著國際市場對埃塞俄比亞歷史悠久的紡織業興趣逐漸增加,一些大型的跨國公司開始在該國投資。
埃塞俄比亞棉花產量高,政府為鼓勵國內紡織服裝業,限制棉花出口,且仍有數百萬公頃適合種植棉花的土地處于未開發的狀態。在勞動力方面,埃塞俄比亞擁有約9 000萬人口,其中30歲以下的人口占很大的比重,而且其人口在未來20年中有望增長一倍。這些有利因素助推了埃塞俄比亞紡織業的發展。
埃及
紡織業是埃及的支柱產業之一,擁有大約400家工廠,吸納的就業人口有30萬,其中7萬人在國有企業,23萬人在私營企業。2011年政局突變以來,埃及紡織業受到沉重打擊。因為缺乏資金支持,埃及紡織企業在購買原材料和支付工人工資方面捉襟見肘。同時,由于設備老舊和維護不周,僅有30%的國營紡織企業能夠實現最大產能運行。設備的陳舊也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品質。現金缺乏的銀行業也拒絕給紡織行業貸款。這種情況將造成的惡性循環,最終可能使埃及紡織產品失去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由于資金匱乏,埃及紡織企業一般選擇在國際市場上購買每公擔(100公斤)價格在600埃鎊至700埃鎊之間的低等棉花,而高質量的埃及棉每公擔價格為1000埃鎊。由于埃及棉國內市場縮小,棉農種植積極性受到打擊,埃及棉產量逐年降低,2012年為380萬公擔,2013年降至250萬公擔。此外,外國的紡織品制造商更傾向于使用短絨棉。短絨棉已經占據了97%的市場份額,而埃及的主打產品依舊是長絨棉。同時,由于長絨棉在全世界的推廣種植,埃及的長絨棉在品質和價格上已經失去國際競爭力,亟需政府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