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線平衡的分析方法
服裝制作需經過紙樣、裁剪、黏樸、車縫、鈕門、整燙、包裝等多個部門,而每個部門的工作,都有少則幾個多至上百個的操作工序所組成,生產中把這些工序組合成多個工序,并將工序連合成一條條的生產線。從總體看,每個關聯部門的鏈接就是一條整體的生產線。
筆者認為,生產線平衡也應該涵蓋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平衡,如裁剪與車縫,車縫與后整的平衡。而本節的生產線平衡,是指縫制車間的流水線上每道工序負荷之差距最小、流動順暢,減少因瓶頸工序的時間差所造成之等待或滯留現象。
從理論上是可以達致一個完全的生產線平衡,但如果缺少管理和控制,這個平衡也不能維持下去。有很多因素隨時都可能影向平衡,例如:員工的表現高于或低于預測、缺勤率高、機器故障、質量方面的問題、生產前準備不足、疵布及裁片供應問題、物料欠缺等等。
一、 生產線平衡目的
1、物流快速(材料及制品),縮短生產周期;
2、減少或消除物料及半成品的周轉場所,有效利用空間,避免隱藏問題;
3、消除瓶頸,提高生產效率;
4、穩定產品質量;
5、提升工作士氣,改善作業秩序。
二、 生產線平衡的簡易分析方法
生產前的平衡工序編排不論如何完善,也只能說是一種理論上的平衡,如果考慮周詳、準備充分,可使其平衡較為接近實際,但在生產中仍需要作實際調整。
1、通過車間的管理看板顯示的每時段產量或工序中的在制品堆積找出瓶頸。
2、了解瓶頸原因,是品質問題則及時找出原因預以解決;如果是速度與時間達不成平衡,筆者建議可采下列方法:
利用秒表測出瓶頸工序的實際作業時間。如果該工序由幾個工序組合,就需要測出各工序的作業時間并加總。<注:秒表記時是記錄從車位拿裁片開始,到車縫完成后放下制品結束這一過程的正常作業時間,計時過程中如有作業以外的停頓時間則不記入內,同一工序可記錄三次并算出平均時間,將時間單位轉換成分鐘>計算出該工序的實際生產能力。
工序實際生產能力=工作時間<上班小時×60分鐘>÷(作業時間+(作業時間×18~24%<浮余率>))。
作業浮余:是指材料、設備、工具、方法等,在連續作業中偶然會產生的異?;蚴д`而導致的非正規作業時間,例如:斷針、換線、疵布、工具掉地、車縫停頓次數變多等。人的浮余:因身體上的需要而中斷工作的時間,如:上洗手間、飲水,因身體疲勞而降低了工作速度。
這些寬裕按一定的比率外加,通常為實質時間的18/%~24%。
將瓶頸工序的實際生產能力,與目標產值或小組實際生產能力作對比,即可明確顯示瓶頸的程度,依此而作適度的改善或調配。
例子:某流水線工作時間為8小時,目標產值158件。秒表測出瓶頸工序的實際作業時間為3.28分鐘,浮余率為20%,要清楚計算出瓶頸程度。
瓶頸工序之實際生產能力=(8*60)÷(3.28+(3.28 ×20%))=122件
瓶頸工序實際能力與目標差距=158-122=36件
上述方式較為簡便,能快速地發現瓶頸,明確計算出實際產能與差異,可使現場管理人員對瓶頸作有的放矢的適度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