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織里中小服企生存樣本
湖州織里,是國內著名的童裝產業集群地。史料上就有織里“遍聞機杼聲”的記載。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織里鎮以手工刺繡產業起家,至今已轉型發展成為“中國童裝之都”,每年生產童裝約4.5億件。用當地人的話說:“全國每四個兒童身上穿的童裝就有一件是織里造的。”根據當地的統計,織里鎮現有童裝企業12 000多家,其中童裝制造企業7 647家,配套企業4 553家,規模企業47家,銷售收入已經突破180億元。
“門面店”千而萬
千而萬服飾有限公司位于織里鎮吉昌路上,這是一家典型的“門面店”:一樓為童裝展示廳,二樓以上是生產車間。廠店結合的模式在織里鎮上十分普遍,多數是30~40人的家庭作坊,像千而萬這樣擁有200人左右規模的廠家已經算是大企業。據千而萬的總經理廖維樓介紹,公司的生產中心在安徽望江意達童裝城,浙江織里則以銷售為主,兼顧部分當季產品的生產。2012年,千而萬開始推廣自主品牌,其生產的童裝以高性價比獲得市場青睞。目前,千而萬擁有200萬件的年生產能力,預計2014年的總產能會有提升。公司以生產3~8歲男童的針織褲、上衣為主,除擁有固定客源外,還擁有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服裝批發經銷商慕名來到公司尋求合作。2014年,千而萬在阿里巴巴上建立了網絡銷售平臺,試水電子商務。
受國內放開二胎政策的利好影響,童裝市場行情一路向好。“現在居民生活條件好了,嬰幼兒衣服更新快,童裝市場依舊是藍海。”廖維樓這樣說。千而萬的童裝性價比高,同時在面料的選擇上絲毫不疏忽,使得其逐漸成為國內客戶信賴的品牌。未來,公司以擴大市場份額為目標,打算在河南鄭州、河北石家莊、湖南株洲、廣東廣州等幾大童裝大市場開設直營店。據了解,廖維樓目前正在對該經營模式進行緊鑼密鼓的考察。多年服裝行業的工作經驗讓他相信,去代理化是該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既然如此,生產商就應該為將來行業的變局提前做準備。
從2008年在織里開設千而萬的門店,到如今,廖維樓已經充分享受到“中國童裝之都”的各項產業便利。在這里,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服裝批發商,他們有著貨比三家的職業精神和敏銳的商業嗅覺,同時體現出國內市場的龐大需求;在這里,更有著由原料供應、面料織造、產品研發設計所構成的完整的供應鏈體系。正致力于提高童裝產品附加值的湖州織里,作為民營經濟產業集群,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兄弟國際自創品牌
和織里鎮上的童裝企業一樣,兄弟國際服飾有限公司的生產計劃也有上半年與下半年之分。上半年,公司以生產衛衣、校服為主,下半年則以生產梭織類棉服為主。當地200人左右的服裝廠屬于中大型工廠,通常采用家族管理模式,服裝廠的打工者以夫妻隊為主。工人每年享受兩次假期:一次是元旦開始到正月二十的春節假,另一次是六七月份的夏季假期。“正常上班期間,加班的概率很高。”兄弟國際的老板向記者如是介紹。
經過多年探索,兄弟國際將產品定位為做中高端檔次的4~10歲童裝。目前,兄弟國際的年生產量已經達到30萬套。據公司老板介紹,2014年上半年,產量好于去年同期。在服裝行業沉浮多年,兄弟國際對自身的定位愈發清晰:首先,公司的發展必須以產品質量為基礎,經驗豐富的縫紉工和先進的生產設備是產品質量的保證,而單價在百元左右的春秋小童衛衣,能夠充分說明公司的產品定位;其次,兄弟國際擁有自己的版師,他們會針對當季流行的服裝風格,設計、開發站在潮流前沿的小童裝;第三,兄弟國際正處于從無品牌加工到有品牌制造的轉型過程中,這是公司提高產品附加值的必經之路。談起織里童裝產業和電商平臺的合作,兄弟國際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已經著手嘗試,但由于網絡不控貨等現實因素的影響,實現電商平臺的有效運作尚需要時間。
后記:
據了解,2013年整年中,湖州織里地區就有近200家中小服裝企業關、停、并、轉。這是一個擁有完整供應鏈優勢的童裝產業集群地,也是一個為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市場法則主導的地區。當地企業在探索從單純服裝制造商到銷售商的轉型中實現產業升級,也會不幸地倒在追求高附加值的殘酷市場競爭中。大浪淘沙,最終被市場留下的,才是真正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