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業觸“網”變身智慧工廠
在惠州,制衣、制鞋業既是典型的傳統產業,也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而通過物聯網技術對傳統產業實現升級,本土物聯網企業也有了解決方案。
“中小制造型企業由傳統工業向現代信息化工業轉變,可利用物聯網技術,建立工業物聯網信息化管理系統。”紫旭科技總經理袁暉告訴記者,“工業4.0”想要打造的是整個產品生產鏈的實時監控,產品配套服務設施之間的合作,傳統產業同樣可以做到。
在惠陽區將軍路的紫旭科技園,袁暉展示了一套將制衣工業化技術與信息化系統完整融合于一體的“智慧工廠”模型,其依托的正是該公司自主研發的工業物聯網信息化管理系統。
在該系統運作下,基于公司國內獨創的“無線傳感IC模塊”,首先實現的是設備智能管理,可掌握設備數量、分布、生產任務、狀態信息等數據;再到生產過程智能管理,掌握工人排班、計件、品質管理、產品溯源等數據。
更顯智能色彩的是工作流的建立,由生產訂單下達生產任務到生產完成的一系列工作安排和流程,都基于物聯網智能管理;即便是最后各類報表的自動產生,包括生產效率分析、人員效率分析、設備效率分析、料單報表、工資結算表、訂單入庫數結算等報表管理,也是智能產生。
袁暉說,基于物聯網、云計算的工業物聯網信息化管理系統可實現生產管理過程中的人、財、物等資源優化,便于管理層了解一線生產的實時概況,并可查找和追溯事件本源,使生產和管理智能化。
與袁暉的觀點類似,王偉在采訪中也認為,“工業4.0”并非只是大企業、研究中心,高科技公司的“專利”,包括制衣、制鞋在內的傳統產業的智能生產,更加貼合“工業4.0”。
“對于工業來說,沒有高低之分,制作鞋子和制造汽車同樣可以做到高端,但前者的裝備更加復雜,亟需大幅度提升效率。”王偉說,服裝、鞋類產品更具個性,對柔性生產有著更高需求,這也符合“智能工廠”定制式的理念。
未來,只有改變技術和提升效率,才能產生提高生活品質的優質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