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時代展望刺繡機電控發展
“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總體發展思路以及走行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已經是行業內普遍形成的共識。但是創新的方向在哪里?產品向何處轉型?找準縫制設備發展的方向是決定未來中國制造能否突破“大而不強”,缺少具有核心競爭力產品窘境,決定這個行業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09到2012年歐洲深陷債務危機,德國經濟卻一枝獨秀。德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其基礎產業——制造業所維持的國際競爭力。對于德國而言,制造業是傳統的經濟增長動力,制造業的發展是德國工業增長的不可或缺因素,基于這一共識,德國政府傾力推動進一步的技術創新,其關鍵詞是“工業4.0”。
互聯網時代的工業新思維——工業4.0
“工業4.0”,即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革命性的生產方法,旨在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和網絡物理系統等手段,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工業4.0”描繪了未來智能制造業發展的藍圖,提出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目標是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這對于業內理清刺繡機乃以及縫制加工制造產業的發展思路有好的借鑒意義。
前三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分別源于機械化、電力和信息技術。19世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以機械生產代替手工勞動;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基于勞動分工和電力驅動,形成生產線批量生產的新模式,實現了生產的最優化和自動化;第三次工業革命始于第二次工業革命過程中,用電子和IT技術實現制造流程的進一步高度自動化。
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實體物理世界與虛擬網絡世界走向融合,人們通過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將資源、信息、物品和人進行互聯,建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這種技術的漸進性進步被描述為工業化的第四個階段,即“工業4.0”。在“工業4.0”時代,傳統的行業界限將消失,并會產生各種新的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創造新價值的過程正在發生改變,產業鏈分工將被重組。
“工業4.0”項目主要分為兩大主題: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工業4.0”概念下的新型制造業基本特征是:通過價值網絡實現橫向集成、工程端到數字集成橫跨整個價值鏈、垂直集成和網絡化的制造系統。
工業4.0時代的刺繡制造業變革方向
看到這里,可能很多人感到工業4.0提出的概念過于抽象,所用的描述過于高深晦澀。作為當前最為熱門的研究課題,無數專家學者都撰文從不同角度去剖析和解讀“工業4.0”的概念,由于文章篇幅所限,不能過多引述。在這里,筆者僅就“工業4.0”提出的宏偉構想對刺繡機制造業發展方向的啟發,談一談自己的理解。
進一步提高整機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
除了高轉速、高效率、多功能、高可靠性等必然要求外,還應深入考慮機電配合進一步提高智能化水平。隨著人力成本的增加,越來越要求設備智能化,減少操作人員的使用。現在的自動換底線技術、自動換布技術、激光切割技術、甚至機器斷線率的大幅度降低,都為一個人看多臺機器而努力。有一些整機廠和終端客戶已經開始這方面的工作,通過一些技術和工藝手段降低繡工的數量,從而節省成本。
實現傳統刺繡制造業向信息服務業的延伸
未來的刺繡加工產業不再是密集的工人、龐大的生產規模,而是人、機器、數據的互聯,結合各種信息技術進行數字化的柔性制造,不再僅僅是著眼于縫制設備在單一加工環節的作用,而是服務于從產品設計、生產規劃至生產工程、生產實施以及后續服務的整個過程,也就是說,要實現包括花樣設計、縫制工藝設計、生產訂單管理、加工生產管理、設備監控、設備維護、人力資源管理等在內的一系列完整產業鏈的網絡信息化管理。
就像誰也沒有料到“QQ”、“微信”等會在今天改變人們的生活、顛覆諸多商業模式一樣,未來縫制設備制造業創造新價值的過程也很可能發生顛覆性的改變。到那時,產業鏈分工將被重組、新的商業模式隨之誕生。例如,傳統的縫制設備的一次性付款和分期付款的收費模式有可能改變,可能出現按照使用時間和產量計費的新型計費模式,這能降低加工企業的一次性設備投入成本。而智能縫制設備的自動化程度也必然大幅提升,人也會從設備操作者的較色轉變為設備監管者的較色,很可能實現全自動化、無人化的縫制,“無人工廠”也不會遙不可及。
大豪升級刺繡機電控技術
大豪公司認為,未來縫制設備發展的趨勢就是縫制設備物聯網應用的高速和全面發展,通過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縫制設備的智能化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整個縫制設備的相關行業都將發生革命性的變革,“智能縫制”時代也隨之開啟。
幾年前,大豪就啟動了基礎技術的研究和電控平臺的研發準備工作,積極布局新型電控系統產品和新技術集群,從多角度為廣大整機制造廠和刺繡加工企業提供智能縫制設備電控系統及智能加工服務解決方案。比如,大豪推出了刺繡加工生產網絡化管理系統。
該可用于移動終端的網絡管理系統基于互聯網TCP/IP協議實現,采用網頁形式實現,網頁良好的兼容性可以供所有通用的移動終端設備使用,用戶無論走到哪里,只要有無線網絡信號就可以實現整個工廠的生產運營情況的查詢和訂單完成進度的查詢。其實現的功能主要有:機器管理、遠程控制、人力資源管理、現場生產監控。
具體來說,該系統可以實現實時監控每一臺刺繡機的工作狀態、參數設置、花樣實時跟蹤、各時間段的工作量統計、故障統計,工資統計等功能,并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花樣管理和花樣交易等特色功能,能夠幫助刺繡加工廠企業降低管理和運營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刺繡機網絡系統的實現,充分發揮了物聯網技術的優勢,改變了人與設備固有的關系,顛覆了舊有的生產加工模式,將人從復雜和艱苦的現場工作中逐步解放出來。
結束語
我們應當看到,全球經濟已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變革時代。挑戰與機遇往往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工業4.0”時代大幕開啟也為中國縫制設備制造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帶來了機遇。業內企業應該通過突破研發、設計、營銷網絡、品牌和供應鏈管理等制約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環節,力爭在工業革命制高點與市場先機的爭奪中占據有利地位,實現產業競爭力的持續提升。
編后語:
圍繞“工業4.0”和未來工業制造的熱點話題成為焦點。此前,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曾在某會議上作了“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打造中國制造業升級版”的主旨報告,從制造業新趨勢、兩化融合、創新驅動三個方面論述中國制造業升級路徑。而兩院院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榮譽理事長路甬祥也在不久前發表過《網絡智能制造——中國制造的未來》主旨演講,還有中國工程院院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周濟在《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與“中國制造2025”》的報告中,明確了中國制造業升級的階段性使命。
11月21日,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閉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在閉幕前一天與本次大會的中外代表進行了座談。他在座談中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實現了“電腦+人腦”的融合,可以通過“創客”、“眾籌”、“眾包”等方式獲取大量知識信息,對接眾多創業投資、引爆無限創意創造。有分析人士認為,總理座談發言的核心思想與“工業4.0”如出一轍,“工業4.0”就是用互聯網和智能設備的結合,重置生產流程和生產方式。對中國制造業來說,互聯網應與產業升級對接,用互聯網工具改造傳統產業以達到產業升級的目的,而產業升級的本質就是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創造,這也正是政府這幾年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