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征信市場化大門將開:網購網銷受益
今后,如果在網上訂購一件服裝,當服裝送到時不打算購買或拒收,此時一筆違約記錄就此誕生。而這樣的違約記錄很可能會對消費者日后的貸款購房、購車產生影響。
不僅如此,若C2C賣家在網上賣假貨,被查出后不僅會被禁止網上經營,甚至有難以取得實體營業執照的風險。
1月5日,央行印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8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時間是6個月。這意味著國內個人征信市場化的大門即將開啟,央行將不再“一家獨大”,芝麻信用、騰訊征信、拉卡拉信用等將以商業征信機構的姿態進入征信領域。
事實上,在我國,對于“征信”這個概念,除了在經濟學課本上能見到,人們常常是到了貸款買房、買車的最后一步,發現信用卡有逾期還款記錄時,才想要了解。
“征信”其實就是記錄個人過去的信用行為,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為個人或企業建立信用檔案,是依法采集、客觀記錄、依法對外提供信用信息服務的一種活動。良好的信用記錄可以在網購網銷中暢通無阻,相反則寸步難行。
據相關預測,中國個人征信市場空間為1030億元,目前個人和企業征信的總規模僅為20億元。截至去年10月底,我國征信系統收錄1963萬戶企業及其他組織和8.5億自然人信用信息。而2014年前10個月,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的查詢量分別達8398萬次和3.27億次。
目前來看,我國的個人征信系統相對薄弱,且覆蓋人群少,央行的征信數據又相對單一,數據相對難共享,這與近年來我國互聯網的急速發展嚴重不匹配。例如,近年來受捧的P2P行業一直被信用的短板所困擾,如果可以通過個人征信系統的接入,提升對借款方和P2P公司本身信用的審查,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行業的信用缺失。
在我國,服裝服飾類產品是網購的第一大品類,有數字顯示,2014年我國服裝網購市場整體規模約為6153億元,同比增長41.5%,占全國網購市場規模的22.1%。隨著個人征信系統的完善,服裝服飾網購網銷將在一定程度上受益。
由于服裝服飾類商品的特殊性,賣家和買家之間只能通過交流來對產品進行描述,不能直接感受類似服裝之類的面料,也不能穿在身上試一下是否合適,一旦買家和賣家對產品的理解不一致(如顏色、款式與實際不符)就會出現糾紛;另外,在近期淘寶網發布的《2014淘寶聯動警方打假報告》顯示,服飾、家紡制假售假集中度較高,網購到服飾、家紡假貨,令買家苦不堪言。
今后,隨著個人征信系統的完善,購物網站引入個人征信報告,雙方就能了解彼此個人信用狀況,減少糾紛,以及受騙的風險。
多年從事網上服裝銷售的張姓賣家表示,個人征信系統的完善對于講誠信的網上商家來說絕對是個福音,首先,可以杜絕同行間利用惡意差評等手段進行不正當競爭;其次,對商家自身來說也是一種約束,商家迫于信用壓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絕假貨,去偽存真,有利于同行間的良性競爭;最后,買家理性下單,可以減少拒收而產生的人工、快遞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