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地重生后,邱繼寶的三條“血的教訓”
飛躍集團是臺州民營經濟創新轉型的縮影。臺州市發改委主任張銳敏用“三個最”概括飛躍集團:受金融危機影響最深,創新轉型最迫切,實現轉型最有成效。
草根創業起家的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曾被當年的朱镕基總理贊為“國寶”。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到來,集團資金鏈斷裂,一度面臨“滅頂之災”,“掌門人”邱繼寶也自稱經歷了“生不如死的6年”。
“這6年艱難而漫長,企業在資產重組前,真是度日如年。”邱繼寶說。痛定思痛,這番危機帶給了他三大“血的教訓”:
一是“果斷進行產業轉型才能擺脫‘死亡陷阱’”。
“每個產業、產品都有其時代特征。”邱繼寶說,縫制設備曾帶給他人生輝煌,但也成為企業轉型的思想障礙,抱殘守缺的心態令企業深陷泥沼。過去的飛躍,將市場的“紅旗”插遍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隨著市場的萎縮,工業縫紉機全球一年的市場總量也就600億元,臺州就占了一半的量。這輪危機使飛躍開始審視未來路徑,現在縫紉機銷售國已收縮至不到50個。飛躍重組后的11家公司,傳統的縫制設備行業已大幅縮減,產值僅占10%,今后可能1%都不到。
二是“危機來臨時,只有將項目、人才等各種資源整合起來才是自救之道。”
“如果2008年誰再借我錢,那我肯定死無葬身之地!危機逼我創新,而創新必須跟轉型結合。”邱繼寶認為,在錯誤的產業發展道路上,錢投得越多,可能陷得越深。飛躍重組后,內部的優勢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原來借貸的錢,變成股東的投資,通過股權稀釋債務。
對行業的選擇,邱繼寶現在有“三不進入”:國家不鼓勵的不進入、行業過度競爭的不進入、3-5年做不到國內領先不進入。
飛躍管業于2010年5月成立,依靠技術引領和準確的市場定位,獲得迅速發展。截至去年底,公司資產、銷售收入每年平均以37.96%、73.95%的幅度增長,今年1月至4月的銷售量已達到去年全年水平。飛躍管業已迅速成為全球第二大排水、排污管材生產商。
三是統制造業必須和互聯網經濟結合起來才能做大做強。
“商業模式必須與時俱進,不能再背著縫紉機滿世界跑了。”邱繼寶說。最近幾年,飛躍瞄準了新興的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傍”上了電子商務的快車,這才讓讓飛躍集團從“休克”中重新站起。
“創新驅動對臺州這樣一個民營企業起家的地方,顯得尤為重要”,臺州市委書記吳蔚榮表示,這輪危機影響深遠,作為股份合作制發源地的臺州,最早感受到了“指標困惑”,增速一度放緩,但也率先進入了轉型“換擋期”。政府通過創新驅動,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同時正引進吉利沃爾沃、巨科鋁輪轂及北車集團高鐵產業等高端制造業,引領臺州企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