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江裁縫的發酵效應
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潛江市人均GDP達到39966元,居湖北省第四位。對農村而言,收入增長不得不提潛江裁縫的力量。
在廣東和福建等沿海地區的服裝行業,“潛江裁縫”非常有名。作為農業城市,龐大的農村人口讓潛江市成為勞動力輸出的主要城市之一,以楊老太所在村組為例,90多名壯勞力,基本都在上述區域打工為生,而他們從事的行業就是這些服裝加工廠。
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全市外出務工的16萬人中,“潛江裁縫”就高達10.8萬人。她們的就業模式除了傳統的制作服裝外,還有開設服裝廠及服裝類的手工作坊。
2014年,潛江市村村通工程綜合覆蓋率達100%,潛江市的基礎設施和經濟水平開始趕上沿海農村,而潛江裁縫們的消費市場也如城里人一樣“潛入”汽車市場。
2015年春節前,楊老太的兩個侄子先后開著新買的小汽車回到了老家,成為當地值得炫耀的一起“新聞”。兩侄子的職業仍然與裁縫有關,他們在廣州的城中村里,租了兩個100多平米的小作坊,通過給廣州的服裝批發市場定向制作服裝,收取加工費用,一個小作坊年均純收入能達到20萬元。
這種依靠服裝產業而興起的家庭在潛江市的農村家庭里并非少數。“2015年春節前,基本所有農村規劃的村村通的水泥路已經替代了以往的石子路,因此,很多家庭都開始購買汽車,”楊老太所在村的村支書說,村里的小車比以往所有的總量多了一半左右。雖然還達不到城里的人均汽車擁有量,但對比以往的農村來說,已是很大的進步了。
2014年的另一件大事是,土地平整政策已經推行,楊老太所在的村里將地處低洼的土地填平,將處于高地的農地削平,“我們要推行機械化種植。”村支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