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紅領”用互聯網打造定制工廠
即墨紅領集團是山東即墨的一家服裝企業。在互聯網時代,紅領憑借著新型互聯網商業模式C2M(客對廠),走出了自己的“酷特模式”——以大數據做背景,全程數據驅動,全員在互聯網上工作,從網絡云端上獲取信息、數據、指令,以工業化手段和效率生產個性化產品,實現個性化定制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
這家當年名不見經傳的傳統服裝企業,是如何找到互聯網“風口”的?
數據化、信息化、智能化工廠對接全球
一眼望不到頭的車間,流水線上掛滿了布片,正有條不紊地滑動著,每個工人都緊張而忙碌,不時瞥一下眼前的屏幕。3月21日,記者走進紅領加工車間,一幕不同于傳統服裝生產車間的工作畫面映入眼簾。
“這是美國一位客戶Brian Cook剛剛傳過來的一套西服數據。”在CAD工作室,部門主任李小雨指著屏幕告訴記者,這套由客戶傳送過來的數據將直接進入“RCMTM平臺”,CAD馬上就能自動生成最適合的版型。
透過屏幕,“訂單匹配結果”界面顯示的數據也讓記者耳目一新,其中“特體規則”一欄做了這樣說明:嚴重溜肩(左);嚴重溜肩(右);輕微手臂靠后;左袖長-0.2……這表示此套西服的左袖要比右袖短0.2厘米,追求個性的美國客戶除了要求袖口紐扣的每個扣眼用線顏色不同外,還要求把自己的名字刺繡在左里袋上方的面料上。
這套西服定制方式是紅領推出的3種C2M定制方式之一。如果你對自己的制衣需求和身形特征有清楚的了解,在手機上登陸紅領酷特“私人訂制”客戶端,輸入身體19個部位的25個數據,便可以根據配圖提示,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專屬服裝,包括不同部位的樣式、扣子種類、面料,乃至每條縫衣線的顏色等。
提交訂單、在線付款后,顧客設計的西裝就會通過互聯網進入紅領“RCMTM平臺”,CAD馬上自動生成最適合的版型,并進行拆解和個性化裁剪,裁剪后的布料掛上電子標簽進入吊掛,便開始了在整條流水線上300多道加工工序的旅程。
利用這套系統,一秒鐘時間內至少可以自動生成20余套西服的制版。每套西服的下單時間精確到秒,并嚴格以此派單。據悉,按照國外現行西服定制流程,定制西服生產周期一般需要3至6個月的時間,紅領從接單到出貨,規定最長用時為7天。加上物流發送,最遲10天左右,一套量體裁衣的西服就會漂洋過海,送達到海外顧客的手中。
依賴人工的生產過程如何實現智能化?
簡單方便的定制客戶端、運行順暢的流水線、高效率的生產方式……其中每一個環節的創新,都是對傳統的顛覆。然而,要打破傳統生產方式,找到新的服裝制造模式,并非易事。特別是量體、打版和拆解——三個高度依賴傳統人工經驗的生產環節,如何實現智能化?
在傳統服裝生產過程中,量體方法需要專業師傅長期積累,標準不統一,經驗難復制,有10年經驗的老師傅也會量錯。但對工廠來說,作為采集身體數據的入口,量體方法不能標準化,大規模工廠化的私人定制就在第一道工序卡了“脖子”。
紅領集團聘請了一名有著40多年量體經驗的老師傅,花費3個月的時間對工人進行培訓,卻沒有一個工人學會。經驗行不通,就靠標準化的數據。一套簡單的三點一線量體法最終解決了量體難題。該方法以人體19個部位為坐標點,平均每5分鐘就能確定一個人的服裝尺碼,大大節省了量體時間,并且所有工人都能快速掌握。
量體突破之后,服裝制版又成了瓶頸。人工打版速度慢,一個打版老師傅每天最多打5個版,而且老打版師傅的月薪超過1萬元。以每天生產2600套西裝來算,起碼需要520個熟練的打版師。不要說數量如此龐大的熟練打版師難以找到,就是找到了企業也雇不起。
“只有信息化才能解決個性化智能制版問題。”紅領集團負責人對記者說,智能化建模打版,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1個數據變化會引起近萬個數據的同步變化,有很強的銜接關系,需要反復試驗找到規律。設計規則,設計出可以自動計算的數學模型,還要有尺寸、部位間的邏輯關系。
解決這個問題唯有靠數據的積累。積累的樣本數據越多,做出的版型就越精準。紅領過去10多年留下來的200萬名顧客的版型數據此時派上了用場,龐大的數據庫最終為智能制版提供了豐富而嚴密的“思維邏輯”。目前,紅領的數據平臺已具有百萬億級別的數據規模。
制版問題解決之后,拆解成衣又成了障礙。定制非常復雜,但拆解到每道工序必須非常簡單,這樣車間的流水線才能有效地運行。企業根據積累的海量數據,同時在系統中慢慢根據數據研究拆解規則,不斷嘗試各種運算法則,最終邁過了智能化生產的最后關卡。
人力被機器取代,但人的價值更加突出
從2003年開始,紅領就致力于研究個性高端定制服務,組織自己的團隊一邊研發,一邊在實踐中檢驗。由最初的實驗班組,到形成一條流水線,到建起一個車間,再到2014年最終形成容納3000名工人的數據化、信息化工廠,紅領耗時10多年,投入資金2.6億元。
與一些傳統服裝加工企業相比,在這樣一座數據化、信息化工廠里工作的工人是幸運的。有了互聯網、大數據的支持,不但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大減輕,而且對勞動技能的要求也明顯降低。
標準化量體僅是智能化生產擺脫人工經驗束縛的一個例子。“工人的技能僅限于某一工序的操作,即使沒有一點基礎的新手,7天內也完全可以上流水線進行簡單工序的操作。對于有點基礎的人來說,學習的時間降低到3天!”紅領集團負責人對記者說。
信息化與工業化高度融合的紅領模式,沒有對工人提出更高的技能要求,反而對一般操作水準的要求降低了!這再次顛覆了記者對“產業升級”的認知。
同時顛覆的還有對“智能化”的認知。在紅領的智能工廠里,大工業生產流水線上的工人依舊忙碌,勞動力密集型特點依舊存在,人力在這里被機器和技術取代了,但人并沒有被取代,人的價值反而更加突出。
在紅領的制衣車間,一大批能工巧匠正成為紅領西服進一步提升品位、最大限度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的法寶。“一個手工駁頭眼,就需要用時兩個小時,縫制400針……”面對記者的圍觀,制作者李旭麗淡然一笑,言語中充滿了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