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縫紉機“縫”出開心和富裕
3月26日上午,在欒川縣七里坪村附近,一場“開學典禮”后,55位參加由河南省服裝行業協會主辦的“巧媳婦工程”欒川班的學員開始了為期15天的培訓。半個月后,這些學員將會分散到欒川縣5個鄉鎮,用她們的縫紉技術帶領村子中的姐妹致富。
58歲的她和外孫一起上“學堂”
“前兩天還送俺大外孫去上學,今天我自己也進了‘課堂’。”昨天下午,在“巧媳婦工程”培訓基地,58歲的石雙琴一邊在縫紉機上練習著老師剛教的動作,一邊對記者說,“今天剛來,一定能學會,村里的姐妹還等著我教呢。”
2013年,河南省服裝行業協會會長李剛用時3個月,走遍全省300多個行政村做調研。大量處于“無奈、無聊、無助”狀態的農村留守婦女讓他感到“震驚”。“這不僅是嚴重的人力資源浪費,也是很多農村不穩定的因素。近年來農民工以及50歲以上農村人口離婚率的持續上升從側面反映了這個問題。”李剛說。
“服裝加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沿海勞動力成本的增加促使服裝行業進行產業轉移,河南作為人口大省要抓住這樣的機會。”李剛告訴記者,農村中大量的閑散勞力正是河南服裝與外省進行比拼時所具有的“勞動力價格優勢”。
2013年底,“巧媳婦工程”應運而生,如今已在全省擁有了152個試點,幫助了約3萬名農村留守婦女實現了就業。
一臺縫紉機,減少了“是非”,增加了收入
李小榮來自欒川縣張盤村,只依靠丈夫一人外出打工賺錢的一家5口人日子過得格外緊巴,聽說“巧媳婦工程”能讓自己在家門口就賺到錢,她早早地就報了名參加培訓。
“俺在家就是個‘閑人’,也想賺點錢補貼家用。”李小榮說,2013年就參加“巧媳婦”培訓的老鄉梅迎春如今已成為培訓基地的“教練”。
“以前姐妹們最大的愛好就是打麻將,湊不上手的坐在旁邊看都能看一天。”“巧媳婦工程”欒川班負責人吳愛芳告訴記者,以前留守婦女閑來無事,家長里短易鬧矛盾,如今,有了活干,“找事兒的人越來越少了”。
“今年我們要在欒川的5個鄉鎮開辦分點,加工規模達到1000臺(縫紉機),縣扶貧辦還將給每臺縫紉機50%的資金補貼。”吳愛芳告訴記者,欒川縣雖然從2013年起就開展了“巧媳婦工程”,但規模小,只能接到外地服裝加工廠的“二手單”,從事低層次的“縫合”工序。等今年1000臺機器上齊后,她打算在縣產業集聚區開設總廠,屆時從裁剪到縫合再到熨燙、包裝等一系列流程都能在欒川完成,她也有了與其他廠家競爭“一手單”甚至“外貿單”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