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印記——縫紉機
來到轅門口仿古街,在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街頭,隨著吱呀聲的方向看去,只見兩位大媽嫻熟的轉著手中縫紉機機輪,踩著腳踏,正在給客人改褲腳,縫縫補補是他們一天的生活,也是他們一天的工作。思緒被帶回到童年的夏日,帶著回憶走進與大媽攀談起來,大媽道:“那個年代,誰家陪嫁有縫紉機,就是富有了,以前的'三轉一響',和現在的車子房子一樣金貴。” 話語間,仿佛回到了那個年代......
母親有個老式的腳踏縫紉機,蝴蝶牌的,幾年前搬家,建議母親扔了,用不上又占地方,母親怎么也不舍,她說,什么都可以丟,就它不能,這是她的嫁妝,比我的年齡還大。
有“四大件”之稱的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和收音機又叫“三轉一響”,真正流行起來在上世紀的80年代。據大媽介紹,她結婚時家里特意給她買了縫紉機作為嫁妝。
那時候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和收音機做嫁妝已經比較普遍了,幾乎每個女孩出嫁都得有一到兩件。大媽說:“雖然現在看來比較簡單,但當時做嫁妝的自行車和縫紉機都是數一數二的名牌呢!以“三轉一響”作為嫁妝標配,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
正說著,就有人送來縫補的衣物,有打腳邊的,有換拉鏈的,再看看大媽的針線筐里,已經裝得滿滿的了。幾塊錢的生意,大媽們每天都在老地方堅守,在小編看來,大媽們堅守的不光是生意,更多是時代打上的印記。
那個年代縫紉機是家庭主婦的最高奢望,很多人的服裝都是由自己或者裁縫制作。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縫紉機為勤儉的人們度過那段歲月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兒時的記憶中,也許,你依稀還記得母親在燈下打鞋墊的身影。
很多人都是聽著縫紉機的吱呀聲長大的,時間把我們的童年偷去,撕扯成片片灰塵,散落在母親的縫紉機上。也許幾十年后,那縫紉機做的手工活就再也找不到了吧。撫摸著大媽縫補的針腳,同樣的密實,感受著到母親同樣的溫暖。
每一個物件都會被時代烙上印記 ,在如今很常見的自行車、手表,以及逐漸消失縫紉機和收音機,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記憶,然而關于一個時代,他們的記憶不只是縫紉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