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成衣業面臨的機會與挑戰
成衣業在2015年面對的大挑戰同時也是大機會,那就是如何利用全方位零售通路的模式,改進購物經驗,以及以新的供應鏈解決方案來響應需求。另外,亞洲消費者風貌的改變也會影響到產業的消費與生產,全球規章標準與工廠安全則仍是焦點所在。下面是一些業界重要企業及組織高層主管的看法:
VF Corp. (擁有眾多品牌的美國服飾企業,包括Lee、Nautica、The North Face、Timberland等)全球產品采購副總裁:Tom Nelson
全球標準與工廠安全將是眾所矚目的焦點。隨著2012與2013年孟加拉國成衣工廠大火與樓房倒塌事件引出之問題,大多數的品牌及零售商都提高對代工廠的要求水平,不僅是在遵守一般規定方面,在設備安全議題亦然。最大的癥結在于是否所有的代工廠都已準備好邁向這個水平。
過去一年半以來,有更多的工廠被我們拒絕。我們花許多時間在訂立標準,檢查是否符合,和工廠一起進行改善行動計劃。我們也為此增聘許多人員。我們的標準提高,了解要求并盡力做到的工廠也會增加。那些表現欠佳的工廠會逐漸消失我們必須從產業的角度來看待解決方案。我們現在和許多大品牌及零售商討論如何能共同行動,品牌沒有理由單獨行動。看看過去一年半來孟加拉國的「防火及建物安全協定」與「勞工安全聯盟」所達到的成果就可以知道,合作就是力量。
Li&Fung(利豐公司)執行董事:Marc Compagnon
成衣業最大的機會也可能是最大的挑戰。以電子商務為例,一些品牌與零售商走在前頭,有一些則落后許多;還有來自一些在純網絡商店激烈競爭下成功的情形。市場有著龐大的機會,重點在于策略要正確,還要到位。
零售科技也有類似的情況。新興的技術發展圍繞在讓購物體驗變得更個人化、客制化與值得回味。不過,是哪些零售商會領先采用及投資新科技仍待觀察;還有,最終報酬如何也是未知。「讓零售像劇院」的概念就如同「零售娛樂業」一般是個大議題;如何讓顧客的購物經驗更具互動性、教育性、更值得回味與有所啟發也是大學問。這個領域的贏家是誰仍言之太早。千禧世代占全球消費者的50.4%,他們將會是樹立趨勢的要角,每個人都想要開發這個消費層級。當然還有快速時尚。一些零售商已是真正的領導者,剩下的問題是是否還有空間容納其他玩家。
TAL Apparel(香港聯業集團)執行長:Roger Lee
能夠確實利用全方位零售通路模式的零售商就成功了。今日許多零售業者仍然將不同通路分開處理,每種通路有分開的庫存,如此會導致各通路之間的庫存不均衡,耗費成本。幾年前只專注于一或兩種通路的零售商,現在大多數都將全方位通路服務視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基本業務。
Coats Plc(總部位于英國的成衣副料及工藝制造商)集團執行長:Paul Forman
亞洲中產階級的成長被視為是長期的大趨勢,市場動能因此而生,這同時呈現了挑戰與機會。亞太地區正快速從制造基地邁向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這產生了一個供應缺口,因為亞洲制造的產品供應當地市場的比例持續成長,那西方市場要從哪里采購產品呢?但是從正面來看,全球最大也最有活力的消費市場提供了龐大的商機。出貨的時間與速度是產業不停息的挑戰,同時也造就競爭中的成功。推動整個供應鏈的效率方能加快出貨速度,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評估以確保其隨時均能提供最佳表現,這會是透過改進生產力、創新,或是加強數字技術來做到。成本膨脹的管理是另一個當前的挑戰,在供應鏈開端的供貨商都感覺到吸收成本的巨大壓力。
HKRITA(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執行長:Edwin Keh
最大的挑戰是在消費量、消費模式的快速變化,以及對新的供應鏈解決方案的需求。美國經濟雖然普遍復蘇,失業率降低,大多數家庭的凈收入還是下降。薪資或持平或退步;家庭支出,尤其是手機通訊費用正在提升,因此可支配支出減少,尤其在流行成衣方面。西歐仍然苦于消費者信心薄弱以及經濟進展牛步。服裝支出占家庭(家人)支出的比例將持續縮減。
過去數年來中國是全球成長最快的消費市場,現在正進行反貪腐計劃。炫耀性消費已經轉向,影響到全球的奢華品消費。光棍節與網絡購物節帶來正面消息,但是那是以免運費及高折扣的代價換來的。雖然網絡銷售大幅成長,但這可能付出了同行殘殺與犧牲利潤的代價。流行成衣供應鏈現在處于新的全球動蕩市場之中。如期如質交貨的解決方案、快速反應、透明化及永續消費都是新的一年面對的挑戰。
Kurt Salmon(博楷管理咨詢公司)總監:Sue Butler
2015年成衣業要面對的除了不穩定的經濟復蘇以外,企業最大的挑戰將是,針對數字零售環境的發展以及消費者透過各種通路購物行為的不停演進,要建立確實的了解。企業必須將銷售業務建構成讓所有的顧客接觸點都更連結化,公司運作更跨功能化。另一項挑戰是創新并超越顧客期望,而不會侵蝕獲利。這需要真正了解從頭到尾真實的成本。同樣重要的是以一個單一、精確的有效庫存量來滿足橫跨不同通路的需求。當消費者正在被可能已經過多的選擇淹沒時,零售商現在比以往更需要提供區隔化的產品,品牌要更與目標客層鏈接。區隔化可以是在產品方面,也可以是在顧客購物體驗方面。
成衣價值鏈顧問:Tim Armstrong
從歷史上來看,成衣這個對流行與季節均十分敏感的產業在采購方面的大轉變,都是由傳播通訊的進步所推動;因為通訊進步,就愈可以容許生產地點遠離銷售點。目前成衣業仍然需要庫存,并且在賣出去的產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原價時是賣不出去的,是在大減價時才得以賣出,因此最初的訂價會是從FOB出廠價乘以三倍成為零售價,比較流行及有品牌的產品則乘以五倍。這個現象和大多數其他產業不同,造成的原因是因為想要透過昂貴(且經由廣告)的零售點賣出大量的商品,結果往往十分浪費。
在這么高的零售利潤要求下,網購現象自然會增加(盡管一對一的供應方式先天就缺乏效率)。但是看看一些開發中國家非營利組織直接從手工制作者銷售「慈善性」產品到買家手中的做法,現在可能可以在制作者與使用者之間發展出直接的接觸方式,這種方式在約七十年前個人裁縫店式微后就不多見。
因此可以想象一種新模式,消費者可以直接與制造商溝通,只針對確認的訂單,排除任何昂貴的零售與銷售成本,甚至可能依照使用者需求提供客制化產品,這就是「電子訂做裁縫服務(e-tailoring)」。當今的通訊革命又往前了一步。全球大部分的人不但都有手機(甚至在非洲灌木叢中心地帶也有高帶寬連結,用遠程的太陽能板供電),而且加速結合新的行動支付方式,因此連消費金融銀行的角色都排除了。
對依賴價格促銷的量產基本商品市場與依需求銷售的高流行度商品市場而言,這些現象都深具含意。雖然量產基本商品的生產最宜集中化,并得以量化來取得好價錢,但是通訊的進步讓買家以前所未見的方式貨比三家。即使是大量生產的模式也將必須容納更多的品項范圍及客制化,這是因為比較便宜的成衣可以讓人們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表達自己的時尚創意,并在衣櫥中有比以往更多的衣裳。至于流行成衣的部分,網購會增加是因為消費者愈來愈擅長購買無法試穿的商品,加上航空旅游之風盛行,使得包裹運費更為便宜,超級貨柜船的新發展更讓成衣從制造中樞到高需求地區的運送更為迅速與便宜。
美國Luen Thai公司總裁及AAFA理事長:Rick Helfenbein
2015年零售商將會持續抬高售價的促銷策略,以便降價。這種情況需要零售商的直接供應商提供較低的起價。制造商面對的挑戰則是降低成本,還有全球勞工與原料需求的升高。因為現在網絡容許競爭國家間看到彼此最低工資及維生工資,預期工資上漲壓力會持續。為了生存,這些制造商現在對自由貿易協議(FTA)展現更積極的興趣,使得FTA成為2015年及之后最佳的商機所在。
IAF(國際成衣聯盟)秘書長:Matthijs Crietee
最大的挑戰也是機會,是脫離低成本、低價值、不環保、剝削勞工產品的不良形象。改變的種子已在萌芽。思索店面的新服務以及對新材質、穿戴科技的投資,有助吸引顧客。同時也要思考因應多樣化,這也是挑戰與機會,讓產業增加新價值。不同國家的消費者都期待全球性品牌及零售商更有效地迎合他們的特定品味。在情感連結方面,品牌如果能從當地的文化根源詮釋出特殊的設計與工藝,就會吸引愈來愈多的消費者。因應多樣化需要橫跨供應鏈做出復雜的投資。這樣的投資在2015年會更接近主流,并且會讓全球的顧客、公民、勞工、投資人及政策制定者對成衣產業的整體觀感發生深遠的效用。
McKinsey& Company麥肯錫公司合伙人-成衣、時尚及奢華產業部門:Achim Berg
在成衣零售業方面,實體商店的來客率可能會衰退。在現今的經濟情況下,新興市場的不確定性與成熟市場的成長緩慢,2015年將有些艱困。雖然不會看到很大的成長,成衣業總是能找到解決之道,因為人要衣裝。
Clothesource(英國成衣采購顧問公司):MikeFlanagan
挑戰之一是在成長和緩的環境下需要面對膨脹的營運成本,以及供需之間劇烈的反轉。
成長和緩。雖然一直有已開發國家市場成長緩慢的說法,不過在北美與歐洲市場的銷售量(不是銷售值)成長尚佳。零售商的問題是:
- 歐洲與北美消費者對漲價的抗拒;
- 日本真正的衰退;
- 波斯灣急遽衰退的可能(這個地區市場是某些零售商的金牛,尤其是英國零售商);
- 中國大陸的改變。不是需求減緩,而是成熟度。消費者的品味、與他們溝通的方式在中國大陸都改變得太快,讓外國人無法跟上,而且是中國大陸品牌在帶領改變。為時髦的西方玩意一擲千金的日子恐怕已一去不返;
- 中國大陸以外的開發中市場進入困難。在印度或阿根廷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經營;土耳其、南非、墨西哥及巴西的采購保護主義正在醞釀;另外就是俄羅斯災難性衰退的可能性很高;
- 2015年時我們將可以知道,在倫敦折扣季時的盛況有多少是歸功于來自產油國如奈及利亞、俄羅斯及中東的觀光客(因油價現已大跌)
膨脹的營運成本。零售業昂貴的環節是在銷售而不是采購進貨。過去二十年來,相對于銷售額,成本已然上漲,因為:
- 成衣零售交易網站的成本上漲得超乎想象。這不僅是在成衣行業。英國的食品及服裝銷售數量的真正成長是來自沒有網絡交易的連鎖店(當德國兩家連鎖超市Lidl與Aldi剛進入英國時,英國在地超市如Tesco及Sainsbury并不看好他們;現在Tesco及Sainsbury都忙于網絡銷售,結果喪失一些商機給對手,就像M&S(馬莎百貨)賣輸Primark一般)
- 連鎖集團擴張到一些國家的營運情況并不好
- 一些服裝專賣店快速展店,但此時正是競爭激烈、網絡正在影響實體店面坪數績效的時候
- 有兩種通路的服裝營運衰退甚快,一是百貨公司(想想美國的JCPenney、Sears或是英國的House of Fraser、Debenhams),一是以食物為主的量販店。
USFIA(美國時尚業協會--以促進紡織成衣貿易為宗旨之協會)會長:JuliaHughes
最大的機會在于對紡織與成衣產品真正開放市場的潛力。配額制度終止正好十年,2005年1 月1日,紡織品配額制度正式宣告終止,理論上紡織成衣品牌與零售商得以不受限制地管控采購及供應鏈。但是事實上直到現在,全球真正開放市場的行動作為仍然有限。紡織成衣產品的關稅仍然過高,WTO(世界貿易組織)也未曾對降低關稅及取消非關稅貿易障礙有過認真的討論。從美國的觀點來看,自從配額取消后美國所談判過的自由貿易協議,仍然極度受限于嚴格的「從紗開始(yarn-forward)」原產地規定。
不過,我們對進行中的全球貿易談判仍抱希望,特別是美國與數個太平洋國家之間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協議),以及美國與歐盟之間的TTIP(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協議)。如果這些協議納入的紡織成衣貿易規則富于彈性,能反應出二十一世紀全球的價值鏈,并能協調全球迭床架屋的規定調和,就可以打開許多重要的進口與出口市場。此外,WTO的「貿易便捷化協議」可能是另一個令人興奮的機會,因為它雖然不會消除關稅,卻可能是全球承諾消除邊境行政障礙的開始。
對紡織成衣業也是對美國最大的挑戰,則是首府華盛頓的政治僵局,尤其這樣的僵局阻止了我們深入討論自由貿易的好處。歐巴馬總統與國會的共和黨領袖相信貿易是兩黨可以找出政策共識的領域;知情人士認為我們會在2015年初看到爭取通過「貿易促進授權法案」(TPA)的努力,貿易甚至可能是新國會要處理的第一個議題。一旦TPA通過,美國就會加速完成TPP的談判,TTIP的談判也會迫不及待地開始。但是由于2016年的總統及國會選舉在今年秋天就會開始成為國會焦點,在此之前國會用來通過法案的時間已所剩無多,看來兩黨要在任何議題上達成協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第二個重要挑戰仍是如何擴大道德采購。紡織成衣業在2014年有許多成就,孟加拉國的「防火及建物安全協定」與「勞工安全聯盟」就是證據,證明品牌與零售商改善供應鏈工作條件的承諾。但是要將美國對勞工權利、工廠環境及永續性的期望帶到世界其他的區域,仍然有許多工作待做。我們會繼續努力進行消除貿易障礙的任務,同時也期望道德采購也受到業界同等的重視。
Panjiva(美國公司,提供信息服務予全球采購商、供貨商與調查研究機構)共同創辦人及執行長:Josh Green
2015 年對美國企業最大的挑戰將是抓住頂尖人才。隨著經濟穩定成長,對人才可以提供新鮮、令人興奮、賺錢的機會。以往大多數人只要有工作就覺得幸運,現在如果企業洋洋自得于照顧最好的員工,那就會失去這些員工。
跨國公司將再度面對復雜管理的挑戰,其復雜度來自于不同的地域有基本上不同的經濟成長途徑。2015年最好的狀況是,歐洲仍然停滯,亞洲成長減緩,美洲成長加速。將企業建構得足以橫跨這些大相徑庭的經濟環境并成功營運,是一件艱困的事。
多年來成衣業的機會一直是抓住在快速發展新興市場的占有率,現在則是在類似美國這般已開發經濟體反而再度出現機會。問題當然是在如何抓住機會。許多人在談全方位通路,也就是不管消費者使用什么通路,都要在他們面前出現。但是現在業者都知道這一點,全方位通路就變成必備條件,而不是競爭優勢所在了。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取得領導地位的品牌,就是那些深入了解顧客到足以與他們建立情感連結的品牌。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歐睿信息信息公司--總部位于倫敦的全球市場調查公司)成衣及鞋類部門主管:Magdalena Kondej
持續衰弱的歐洲。雖然全球經濟于2015年看似振作,西歐在成衣銷售金額方面預期仍無起色。撙節措施抑制了非基本開支的成長,不過一些以價格為號召的品牌正利用這樣的機會擴張市占率。以Primark在西班牙的情況為例,它已經幾乎全盤接收了Inditex集團品牌的市場,只有Zara幸免,現在Primark是西國第二大的成衣鞋類專賣連鎖店,預期平價成衣品牌的成功案例會在大多數的歐洲國家發生。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危機。俄羅斯市場2015年遭逢強大逆風,來自烏克蘭的危機與幣值的波動。因應弱勢盧比,一些跨國公司如蘋果計算機、麥當勞、雷諾汽車及卡地亞精品已經調高價格,服裝業跟進幾成定局,在2015年會更明顯。這對消費者支出會產生雙重作用。中期來看,消費者急著在尚未漲價前急著去購買不易損壞的消費品,另一方面,逐漸上升的通膨將繼續削弱原已低落的消費者信心,時尚屬于非必需品,很可能遭受重擊。
Bureau Veritas(BV)(必維國際檢驗集團)策略與方案開發副總裁及美國成衣生產商協會(AAPN)理事長:Rick Horwitch
我們用宏觀的角度來看挑戰與機會:
速度∕時間與效率∕成本管理。過去幾年來,零售商與品牌已經調整成「降低存貨、短出貨期、對顧客需求快速反應」的「新常態」模式。我見過全球數百位采購主管與工廠老板,每個人都說一樣的話:「時間是最大的挑戰;價格的重要性已經被效率及成本管理所取代。『更便宜、更快、更好』不再只是期望,而是現實。這代表存在已久的商業模式及過程需要改變,而且是以協同的方式來調整」。
透過價值與時間合理化的做法才能展現成效。打開機會的一個關鍵是先發主動的資料分析以了解問題根由,并擬出行動計劃。我們看過無數客戶,透過主動使用數據分析法,在改善時間、成本及整體質量(包括顧客經驗)上獲致巨大成效。
透明度∕溯源性∕責任性。非營利組織,政府及消費者(包括社群媒體)施加的壓力在2014年持續增加,這類活動在2015年也不會減少。聯邦及州政府都在立法要求企業為他們整個供應鏈負責。這個問題已經超過社會、勞工及安全(如孟加拉國的防火及建物安全等的立法努力)的層面。環保透明化與責任化正獲得更大的動力。中國大陸政府針對中國大陸制造業者已制定關于紡織染整業污水排放標準的法律。中國大陸非營利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利用這個法律挑戰美國及歐盟的品牌及零售商(與綠色和平組織的ZDHC倡議相似),讓他們施壓供應鏈遵守排放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