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十大領域“上天入海”
中國制造正在邁出“由大變強”第一步。國務院日前印發《中國制造2025》提出,圍繞九項戰略任務和重點,完善八方面戰略支撐與保障,通過“三步走”,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宏偉的藍圖和詳細的規劃,讓中國制造這艘大船駛上新的風口。
在《中國制造2025》中,核心轉變是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改革創新則是勾勒中國制造上天入海藍圖的一條主線。從今天開始,我們梳理幾大關鍵領域,力求進行最細致入微的剖析,尋求制造業變革帶來的新機遇。
5月19日,熱議已久的《中國制造2025》(下稱規劃)由國務院正式發布,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規劃明確三步走戰略目標,以及九大任務和八項支撐措施。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主任賈晉京告訴記者,該規劃體現了系統性、協同性和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特點。
針對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中可能的障礙,規劃提出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等八項措施作為戰略支撐和保障。“八項措施體現了綜合性、系統性的特點,主要目標是為制造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研究室主任呂鐵對記者說。
在上述信息影響下,昨日A股市場上機器人 (300024,SZ)、科大智能(300222,SZ)、東土科技(300353,SZ)等與中國制造概念相關的個股亦是強勢漲停!
三步走邁向制造強國
規劃力爭通過“三步走”來實現戰略目標。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規劃提出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等九項任務,其中還將要突破發展的重點領域細化為包括信息技術產業在內的十大領域。
呂鐵對記者說:“三步走戰略是比較事實求是的,是立足于我國制造業實際的安排。它不同于德國工業4.0計劃只針對高新技術,而是將圍繞整個制造業做大、做精、做強。我國制造業中不同的行業差異很大,某些行業需要長期積累。”記者注意到,此前工信部部長苗圩也表示:“中國制造必須走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和工業4.0示范的并聯式發展道路。”
記者注意到,排在規劃指導思想第一位的是創新驅動,同時,位列戰略任務首位的也是提升創新能力。
呂鐵告訴記者:“規劃將提升我國制造業的創新能力而不是擴大制造業規模作為基本的政策指向。這也體現了生產性投資驅動向創新性投資驅動的轉變。”
八項措施是戰略支撐
但是,制造業發展依然面臨體制機制和市場環境的障礙。呂鐵告訴記者:“制造業的資金回報率才5%到6%,和金融、房地產行業相比制造業的平均利潤率很低。如果沒有相應扶持措施,企業不可能長期從事制造業領域。”基于此,呂鐵之前曾撰文指出要讓制造業的高生產率反映到資本的回報上,從根本上優化我國制造業的發展環境,堅定企業家投資實業的信心,解決制造業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
此外,賈晉京還提及中國制造在產業鏈中地位的上升很難突破,這主要是由企業的組織行為能力決定的,而這又取決于一個國家的金融配置能力。有了強大的金融支撐能力,中國制造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才能上升。
規劃最后提出八項措施作為戰略支撐和保障,包括: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進一步擴大制造業對外開放、健全組織實施機制等。“八項戰略支撐都是針對我國制造業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出的系統性的舉措。有長期舉措,如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完善金融扶持和加大財稅政策力度則是中短期需要做的。”呂鐵說。
十大重點領域大力突破
記者注意到,《中國制造2025》重點提及了大力推動十大重點領域突破發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上述十大領域均都將對應A股市場相應行業的投資機會。”有券商策略分析師告訴記者,比如信息技術產業中的網絡安全設備,工業大數據、工業平臺軟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中,設計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領域中,有可穿戴設備、遠程診療等。
從A股市場的投資角度看,除了可關注上述領域外,投資者還可以將視覺放在圍繞智能制造相關的領域,主要的行業分布集中在機械、計算機、電子和電氣設備。
其中工業自動化、傳感器、軟件和工業以太網將是最為直接受益的行業,具體投資標的包括:機器人、廣日股份(600894,SH)、東土科技、華工科技(000988,SZ)、京山輕機(000821,SZ)、漢得信息(300170,SZ)、鼎捷軟件(300378,SZ)、東土科技。另外在電力設備方面還可關注匯川技術(300124,SZ)、宏發股份(600885,SH)、長園集團(600525,SH)、正泰電器(601877,SH)、英威騰(002334,SZ)、新時達(002527,SZ)、合康變頻(300048,SZ)等。
地方樣本·福建泉州
泉州輕紡企業嘗試“敏捷制造”利潤從5%升到15%
泉州的傳統輕紡服裝企業正在嘗試被專家稱之為“品牌2.0”的創新商業模式,以此進行“二次創業”。而這正發生在《泉州制造2025》綱要制作和發布的背景之下。“我們并不清楚這趟專列究竟能夠將我們帶到哪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現在車來了我們不上車,之后是否還有車我們更不清楚。”福建海天輕紡集團董事長助理張樹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中國制造2025》規劃發布之前,首個地方性的制造規劃《泉州制造2025》綱要已在今年3月由泉州市政府宣布通過,綱要的核心設計者同時也參與了《中國制造2025》的制定。那么,走在全國前列的泉州究竟已經做了哪些有益嘗試,面臨了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走進泉州。
傳統制造的二次創業
庫存周轉天數從40多天增長到80多天,應收款的周轉天數也從30多天增長到80多天,毛利增長到37億元后一直在下降……
這些都是中國科學軟件所工業管理與設計中心主任韓永生及其團隊在泉州工作兩年多遇到的真實案例,對象是泉州傳統的鞋服產業龍頭企業。
福建海天輕紡集團是福建面料供應龍頭企業,2014年產值為8.6億元,客戶包括優衣庫、迪卡儂、哥倫比亞等知名品牌。但相對銷售額,利潤卻只有5%,在產能過剩的壓力之下,海天輕紡開始嘗試以信息化商業模式進行“二次創業”。
這種模式被稱為“敏捷制造”,一種類似于自助餐的銷售模式,即按照用戶的需求來提供服務,在解決庫存問題的同時,又能夠在出現“爆款”缺貨現象時能作出快速反應。“敏捷制造”的核心是對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先生產一部分的成衣測試市場,比如三分之一,然后依據市場實際銷售情況來決定是否補貨,補貨部分并不是成品而是原材料(可能是衣服裁片或布匹),一方面可以通過快速生產實現快速供貨,但另一方面如果銷售情況不理想,設計師可以直接通過和客戶進行互動將原材料進行改款。
為了實現這種敏捷制造,需要進行全鏈條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而在銷售渠道方面,海天輕紡則依托“互聯網+”的電商模式,同時計劃在線下只開設少量的實體體驗店。
從2014年9月開始,海天輕紡嘗試引進了數控技術生產線和信息化設備管理系統,對生產流程進行智能化改造,事實證明生產線確實提高了效率。“和改造前對比,今年5月該車間的日產量跟去年相比提高了2噸,而用工數量卻從40人減少到28人。”海天染整廠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雖然短期的改造投入較大,但從長期來看,節省了企業成本同時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合格率。
根據為海天提供技術支持的韓永生測算,“敏捷制造”方案可將其利潤提高到15%。
提出三大專項行動
盡管泉州制造業近年來一直在進行轉型升級的調整,但仍然面臨諸多問題。“產品結構不合理、附加值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工藝裝備落后;產品質量水平不高,品牌提升受限;受電商沖擊、產能過剩、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企業利潤下滑;科教資源匱乏,公共平臺不足;中小企業融資難等等……”這些被羅列在《泉州制造2025》綱要中的問題,也是中國制造眼下存在的共性問題。
《泉州制造2025》提出通過智能制造、質量品牌、服務型制造3個專項行動計劃實現泉州制造由大變強,屆時工業總產值將達到2.5萬億元。
智能制造重在推動制造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生產線和生產車間建設;質量品牌則進一步提升泉州品牌的質量保障;服務型制造,則以商業模式與組織模式創新為核心,為企業傳統商業模式轉型提供服務配套。“我們過來后前后做了20多場講座,發現泉州企業對工業智能化升級改造普遍都已有認識。”泉州華中科技大學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長李世其說。
但李世其認為,泉州企業家對于投資回報的預期回比較高,更希望在較短時間內就能看到利潤,但制造業2025升級改造的實現,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泉州制造2025》將加大金融體制改革力度,要解決企業融資難;并根據泉州特色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探索建立面向定制化商業模式的供應鏈金融機制及相關配套體系;研究制定民間融資管理辦法,在石化、紡織服裝、制鞋、水暖產業開展投資基金試點。“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依然缺乏大量的應用人才。”李世其認為,相對于國外循序漸進的制造工業升級,泉州企業是“2.0、3.0、4.0”同步發展,而人才的培養需要時間和實踐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