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生態類電商憑什么顛覆綜合類電商?
隨著618的臨近,電商促銷大戰的硝煙味也是愈來愈濃,往年多是阿里、國美、蘇寧等攪局京東,從中分流搶單。如今,戴著第一生態電商頭銜的樂視商城也加入其中,并號稱要從每一家電商手里搶流搶單,甚至其負責人趙一成信心滿滿地對外稱,從目前樂視商城的上升勢頭和活躍度來看,在人群覆蓋數量上將會擠進電商行業前三,未來隨著用戶對服務和品質需求的提升,垂直生態型的電商將會顛覆現有的綜合類電商,成為未來的主流模式。
從目前相關媒體報道618首輪戰報看,根據天貓魔方數據,6月1日到6月4日期間,單就樂視超級電視而言已然領銜平板電視銷量榜第一,這對提升樂視商城618整體表現無疑是一大利好。同時艾瑞數據顯示,樂視商城從4月6日開始出現大幅增長態勢,一周覆蓋人數的排名,截止到5月10日,樂視商城排名已經躍居第四位,樂視商城日均覆蓋人數排名也從原先第八名挺進到行業前五的位置,大有攪局目前電商格局的架勢。
為什么趙一成有如此信心?生態電商是否可以顛覆綜合類電商?相較傳統綜合類電商而言,生態電商有如下優勢。
用戶獲取方面的天然優勢
iClick數據分析師指出,目前電商網站轉化率整體偏低,需要通過定向技術向用戶推送符合其行為特征的商品解決困境。由于競爭激烈以及廣告費用上漲,電商獲取新用戶成本也在加大,從09年20元左右可獲得一個新用戶,增長到2012年需要付出100元以上。而據保守估計,目前普通電商獲取下單用戶的成本大概在200元以上。這是目前B2C電商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也是其原罪,因為傳統電商并不具有維持用戶粘性的內容和社交關系,多依賴低價策略留存用戶。低價策略的結果是不僅導致傳統電商平臺間的價格戰,還進一步消弱了用戶粘度,畢竟傳統電商用戶多是價格敏感型。
而這種困境在生態電商中就不會存在。因為生態電商是依托于整個商業生態系統,其用戶并不僅僅是電商平臺的用戶,也有可能是內容平臺的用戶、服務平臺的用戶,甚至是硬件終端的用戶,在整個生態中,用戶的邊界是打通的。這樣的結果帶來兩個利好:第一,用戶獲取的成本極具降低,所有生態內的用戶就是其用戶;第二,用戶粘性高,生態電商的用戶共享整個生態,可以依附于龐大的內容、優質的服務,也可以依附于各種硬件終端,讓用戶流失率降到最低。這些是傳統綜合類電商所不具備的。
流量和入口的優勢
關于流量和入口對電商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從阿里巴巴一系列收購中看出端倪。目前阿里收購或參股的公司有:口碑網、萬網、美團、蝦米網、新浪微博、高德導航、UC優視、優酷土豆等,而隱藏在這些收購之后的主要商業目的就是占據獲取流量的高地和入口。除此之外,為了獲取流量,以阿里、京東為首的傳統綜合類電商不僅要投放巨額的廣告費用,還花費巨資打造所謂的購物節,以實現流量的強勢導入來提高交易筆數和額度大幅增加,但無疑成本是巨大的。
和傳統綜合類電商相比,生態電商的優勢就在于打通了生態入口,讓電商不再存在邊界,全平臺、全內容、全終端、全應用,處處皆電商入口,讓用戶隨看隨購、隨玩隨購、隨想隨購。其實這也是生態電商的主要門檻所在,判斷一個電商平臺是否生態電商平臺的主要依據就是其是否存在邊界。如果整個生態系統完全整合,就會實現處處流量的無縫導入,處處都是電商入口,電商和整個生態系統碰撞實現“化反”,成為整個生態系統變現和價值輸出的一個鏈條。而其成本從整個大生態系統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是傳統綜合類電商做不到的。
完美的購物體驗優勢
傳統綜合類電商的購物體驗往往是用戶自主搜索,其體驗極其類似目前線下的大型超市的購物體驗,用戶需要花費巨大的精力從品類繁多的商品中找出自己需要的產品。盡管目前有所謂的大數據匹配,可以根據用戶的喜好推薦商品,但因為數據獲取的局限性,結果也往往差強人意。當然還有線上和線下的巨大隔閡,讓用戶的購物體驗更是大打折扣,這也是為什么今年來O2O概念火爆的原因所在,就是試圖彌補這一傳統電商的體驗短板。
為了提升用戶的購物體驗,近年來所謂的內容電商、視頻電商、場景電商等諸多新型電商概念層出不窮,但都沒有徹底解決用戶體驗問題。直到生態電商概念的提出,它可以很輕松地打破生態需求的邊界,實現線上線下的密切融合。舉個明顯的例子,你在樂視網看《超能英雄》這部電影,生態電商會給你推送這部電影的衍生品,如果你有需求,可以在線購買,也可以通過LePar實現線下體驗,然后決定是否購買。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你有購買“大白”的需求,但目前商城并沒有該產品,生態電商平臺就會通過CP2C的模式來滿足用戶的需求。
除了以上幾個方面,未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用戶往往是被細分在一個個生態系統內的,那個時候的電商模式也許將發生顛覆性的改變,因為生態與生態之間的邊界是無法打破的。一旦生態系統的開放性閉環實現,用戶的需求可以一站式滿足,綜合類電商的優勢將不再,直至被垂直生態類電商所取代。這一天,就目前各個企業都在打造自己的生態系統現狀而言,也許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