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再獲政策支持 出口退稅成掣肘
5月外貿增速雙降的消息剛剛傳出不久,外貿行業就再次迎來了政策的支持。
6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做出進一步部署,要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用“互聯網+外貿”實現優進優出。這無疑將利于擴大消費、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升級、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而就在前一天,6月9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刊登名為“中國將成為美國中小企業的下一個希望”的公開信。信中馬云首度介紹了阿里巴巴的美國戰略——幫助美國中小企業鏈接全球電商生態,以及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
事實上,今年跨境電商一直是政策力挺的區域,而這次國務院會議再次為之“添磚加瓦”,無疑為跨境電商的發展再添一把火。
跨境電商快速增長
據中國政府網報道,在會議上李克強說,跨境電商不是簡單的“國內老百姓買國外商品”,大量的是企業進出口業務,是用“互聯網+外貿”,實現“優進優出”,帶動實體店和工廠的發展。同時,也會有力地促進就業。
此前出訪期間,李克強曾專門要求工作人員了解各出訪國的電子商務發展情況,通過對比發現,“國外的電子商務還真不如國內發達”。
“全世界的網站只有5%是中文網站,但在電子商務方面,我們卻釋放出巨大的創造力!”李克強說,“既然如此,我們何不讓他們試一試、闖一闖,把跨境電子商務真正帶動起來呢?”
事實上,近兩年,傳統外貿增長乏力,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精力放在了跨境電商上。
對于從事外貿近10年的張力來說,近兩年她的工作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是奔波在世界各地的展會之間,希望能在這些展會上斬獲更多訂單,而如今她卻把越來越多的精力花在了跨境B2B(企業對企業)平臺上。
張力所在的企業是浙江一家婚紗公司,去年該公司約300萬美元的出口額中,有多一半是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實現的。
越來越多的傳統外貿企業像張力一樣選擇擁抱互聯網,從前國外客戶訂單大且集中,便于上游企業批量化生產,而如今的訂單小且分散,促使生產鏈條趨于精細化。跨境電子商務無疑是解決中小企業存量訂單碎片化、品牌制造商增量銷售渠道難題的有效途徑。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為4萬億元,同比增長30.6%。2013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為3.1萬億元,增長率為31.3%,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1.9%。而2014年和2013年中國外貿的增長率分別為2.3%和7.6%,遠遠低于跨境電商的增長速度。
在傳統外貿年均增長不足10%的情況下,中國跨境電商卻連年保持著30%以上的增長。可以說對于正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中國制造”來說,跨境電子商務打開了一扇通向更廣闊市場的大門。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平說,跨境電商縮短了供應鏈,通過集約化效應顯著降低了成本,工廠、零售商的利潤空間有所上升。跨境電商對于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塑造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新貿易競爭力有重要作用。
商務部預測,2016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貿易額將達6.5萬億元,未來幾年跨境電商占中國進出口貿易比例將會提高到20%,年增長率將超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