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電商造節 意在“規模戰”
在“6·18”硝煙彌漫背后,是B2C電商對規模增長的渴求。昨日,電商行業營銷服務商億瑪發布的數據顯示,“6·18”期間各主流B2C電商平臺交易額環比增長3倍。億瑪公司創始人兼總裁柯細興表示,規模增長成為今年B2C電商最大渴求。唯品會高級副總裁唐倚智也直言,做規模是商業的法則,尤其電商,有規模才有未來。
據億瑪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19日凌晨,以京東、蘇寧易購、國美在線為代表的各電商平臺的訂單均有大幅增長,其中,各B2C電商平臺GMV環比增長3倍,同比增長超過60%;訂單數環比增長3倍,同比增長超過20%。從數據看來,“6·18”造節營銷對規模的拉動作用明顯。
一名億瑪相關營銷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今年各B2C平臺電商在前期進行營銷需求和流量配置時基本都只有一個要求:規模增長。柯細興認為,電商加速擴大規模與當下電商市場兩極分化不無關系。“領先一極的電商平臺希望通過規模增長拉大與競爭者的差距,不斷比拼增長速度,另一極的小電商和一些垂直電商們更希望在目前網購熱度還處于持續高漲的市場階段下,努力提升規模。”
除規模外,爭奪與上游供應商話語權也被看做電商渴求規模增長的重要原因。業內人士分析,電商行業的規則是企業通過血拼、價格戰等高投入獲取較高的市場份額,隨后利用規模效應要求廠商給予利潤空間,再把賠掉的錢賺回來。“亞馬遜當時也是毛利率非常低,一定規模以后才把毛利率提到20%。”
一直奉行“規模為王”的京東集團創始人兼CEO劉強東也曾表示,規模效應帶來的最直接的優勢就是與上游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不斷提高,加上領先的運營效率,整體成本不斷降低,由此形成了持續提升競爭力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