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龍——變革洗滌行業的利器
近兩年,洗滌設備行業發展勢頭良好,行業逐步從同質化、低成本、價格戰的競爭轉向以客戶為中心,整合產業鏈,實現客戶價值創造的發展態勢。差異化、精細化、集成化、自動化及能源循環利用等產品概念與思路層出不窮。企業都在尋求改變與破局,力求摒棄低水平的常規生產和銷售,朝著更加“節能、環保、高效”的方向發展。無疑,上海威士等國內企業隧道式連續洗滌機組(洗衣龍)的研制與生產是其中最為靚麗的風景線!
隧道式連續洗滌機組(洗衣龍)的發展已經有40 多年的歷史了。早在20 世紀初期美國人首先提出了“集成批量連續洗衣”的概念,緊接著生產出底部傳送的洗衣龍,隨后德國人制造了上部傳送的隧道式連續洗衣機組。世界上第一條隧道式洗衣設備誕生于1965 年德國的慕尼黑。1969 年美國進口了一套試驗性的設備,它后來被改進并且交給了愛德華大學進行研究。但第一條具有商業意義的洗衣龍出現在1979 年美國舉辦的洗衣展會上。第一條洗衣龍首先被應用到醫院。它的出現主要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口、水資源、燃料和能源短缺的影響。這種機組與傳統的單機洗滌相比,可以節省用水60-70%,節省能耗30-50%。
威士洗衣龍裝配車間
反觀我國現實,我們實行了30 多年計劃生育的人口政策,形成了421的基本家庭結構,導致新增勞動力相對比例大幅度減少,勞動力成本劇增。以能源消耗為基礎的工業飛速發展,導致能源成本逐年攀升,環境污染加劇,環境監管和治理成本劇增。洗滌行業不僅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而且是高能耗和高污水排放的行業;由此產生的壓力幾乎抑制了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迫切需要集約化、自動化、能源循環化的綠色環保洗滌作業方式。而洗衣龍的誕生,必將成為擔此重任的核心技術與裝備。
洗衣龍主要是為醫院、鐵路、賓館、社會機構及工廠提供洗滌服務。洗衣龍具有水的循環使用以及對熱和化學品的再利用方面的優勢,是在發達國家洗滌行業已普遍采用的標準洗滌設備。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鐵路、航空、醫院、賓館飯店、社會餐飲、桑拿、學校、政府機關、養老機構、大型工礦企業都獲得飛速發展,迫切需要配套的社會化洗滌走向集約工廠化,節能化清潔生產,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體現。特別是近幾年鐵路系統的快速發展,堆積如山的布草特別需要集約化,高效率、高質量的綠色環保洗滌服務。各地衛生系統亟需集約高效大規模的衛生環保型洗滌工廠與之配套,集中洗滌醫院各類布草。全國旅游行業星級以上規模酒店數量超過16000家,經濟型酒店超過8000 家以及星羅棋布的餐館和桑拿洗浴都有巨大的布草洗滌需求。將高耗能、高污染(大量洗滌廢水沒有處理分散排放)的分散式、作坊式小洗衣廠升級為大型高效、環保型的洗滌工廠是未來的大趨勢。這也是發達國家過去三十年走過的發展路徑。
國內洗滌市場發展十分迅速,市場規模從 2004 年的 400億元, 增長到 2008年的500 億元左右。其中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洗滌年營業額都大于10 億元。未來洗滌業務年復合增長應達到20% 以上。商務部、商業聯合會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洗滌服務年增長率超過18%, 年營業額將突破千億大關。
洗衣龍本身的特性有著與下游行業發展趨勢完美契合的結合點。洗衣龍洗滌工藝是自動化、集約化、能源循環利用、污水減量化與清潔生產的完美結合。它代表著更加“節能、環保、高效”的發展方向。節水70%: 洗衣龍自帶回用水箱,將漂洗水和壓榨脫水收集回用于預洗和主洗。一般洗衣龍水耗為6-8 升/公斤布草,而單機洗脫機為25-30 升/ 公斤布草。
洗衣龍是自動化洗滌,易于量化洗滌工藝過程,便于控制。而且效率高,每小時洗滌1200-2000 公斤布草。洗衣龍工廠以太網控制系統確保記錄所有過程數據,同時對故障進行自診斷,也可以將數據傳送任何地方。結合物聯網RFID 和工廠MIS 系統,徹底改變洗衣廠的原始落后的管理模式,促進洗滌服務真正走向現代化。
洗衣龍的普及與應用無疑是洗滌服務行業變革的催化劑,是產業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利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變化和行業市場主導因素的變化,在洗滌機械行業不斷推出差異化、個性化、節能和高效自動化產品的助推下,洗滌服務行業正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與挑戰。誰率先實現資本與洗滌服務實業的完美結合,打造現代化大規模產能的中央洗衣工廠,誰就搶占了市場先機,成就一方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