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 激情 在线-欧美 日产 国产动漫-欧美 亚洲 激情-欧美 亚洲 丝袜 清纯 中文-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资源-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明星

工業縫紉機
信息資訊
縫紉客APP安卓
掃二維碼加客服微信
導航:

“中國制造2025”不能簡單等同于智能化

            本輪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加速推進新一輪全球貿易投資新格局。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就在我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挑戰的背景之下,由國務院正式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一問世即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經過10年奮斗,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臺階,同時將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制造業亟待轉型升級
     
      由于制造業占我國經濟比重較大,因此《中國制造2025》一經發布就引來了業界的熱烈反響。在劉烈宏看來,推出制造業升級計劃既是必要之舉,也是眾望所歸。“此前有種說法認為‘中國不再需要制造業’了,我并不認同這一觀點。事實證明,發達國家在‘丟掉’制造業以后叫苦不迭,而美、德、英等發達國家先后提出‘再工業化’也不乏深層次原因。”
     
      早在“中國制造2025”尚未提出時,劉烈宏在與上述國家產業界和政府人士進行交流時就了解到,這些國家失去制造業之后,不僅GDP受到影響,還影響到了就業:“雖然有一種說法認為服務業吸納就業的能力要遠高于制造業,但事實上并非所有人都適合做設計、管理和服務工作,很多人還是需要在制造業找到就業崗位。同時,如果制造業缺失,那么為制造業提供服務的相關業態也會減少,比如物流業。由此可見,制造業對一國之重要程度不容小覷。”他同時表示,對于我國來說,如果不振興制造業,將來也要面臨就業的問題。
     
      “從全球的情況看,‘中國制造2025’來的并不晚,基本與國際上工業化大國同期,這也是這一計劃備受關注的原因之一。”劉烈宏這樣表示。他任總經理的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以下簡稱“中國電子”)不僅是中國最大的國有綜合性IT企業,同樣也是制造業占比較重的企業,“制造業在中國電子業務占比大致在65%左右,這也使得中國電子必須直面產業轉型升級的機遇和挑戰。”劉烈宏稱。
     
      好在,外國同行的一些做法可以被參考。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前,劉烈宏剛剛完成對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ElectricCompany,簡稱“GE”)的學習考察。“在本輪金融危機后,世界產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制造業企業需要重新定位。即便是此前生產服務業占比很高的GE,也正在重回制造業集團的定位。GE剛剛宣布,出售整個金融業務和一部分房地產業務,同時收購法國工業用電巨頭阿爾斯通的能源部門,以補齊在發電行業的短板,并將能源、發電、裝備作為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從某種意義來說是重回工業集團。翻閱GE歷史可知,金融業務在很長一段時間占到其利潤比重的60%。賣掉這些賺錢的業務,GE在未來很可能將以科技公司或制造業公司的角色長期存在。”
     
      這樣的產業加減法,讓很多以GE為學習榜樣的企業陷入沉思。“以前很多中央企業學GE,搞產融結合,一些中央企業集團搞起了財務公司、投資公司以及租賃和信托公司,業務范圍甚至還涉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的專業化公司,這種做法在當時比較時髦。現在看來,我們學習的鼻祖已經率先把這些領域切掉了,因此我們也必須思考,如何進一步定位金融服務類企業和集團公司實體企業之間的關系。”劉烈宏這樣說。
     
      “GE產業加減法至少能給中國制造業帶來三方面啟示。”劉烈宏認為,一要圍繞戰略、主業和競爭力做好產業加減法,以此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二是必須推進企業國際化進程,“GE已明確提出,來自美國本土業務收入只能占到其總收入的25%,其余75%要在全球范圍內產生,當前我國推動‘一帶一路’和‘走出去’戰略,中央企業可以在此過程中重塑國際競爭力”;三要創新管理,“在當前成本剛性上升和毛利率減縮的情況下,提高企業盈利水平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精簡管理者人數,同時提升其管理能力”。
     
      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不能簡單等同于智能制造
     
      “中國制造2025”的一個“要害”,就是“智能轉型”。而談到中國電子在智能制造方面的路線圖時,劉烈宏表示,總體來看可分為四個方面。
     
      第一,仍然堅持把高端制造業(特別是與信息產業相關的高端制造業)作為整個集團發展的重點,“作為一個制造業占比較重的集團,在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時會增加在制造業領域的投資,這種投資將針對產業鏈上游或高端展開,集中在技術門檻較高、產業投資較重、符合國際潮流的領域,比如我們會在新型平板顯示、集成電路相關產業、電子先進制造等方面增加投資。”
     
      第二,要在裝備和智能制造領域的關鍵環節,研發幾個“管用”的裝備和技術。“現在一些人存在認識誤區,認為‘中國制造2025’就是智能化,而搞智能化等同于生產機器人,好像只要生產幾個機器人就實現‘中國制造2025’目標了。實際上,智能化只是‘中國制造2025’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非全部內容。”劉烈宏認為,這個“全部”至少有三層意思,一是中國要將制造業作為發展重點,二是要把裝備業搞上去,三是把智能制造技術、智能數字化工程搞起來,“某種意義上講,前兩個是基礎,智能制造是提升。”
     
      劉烈宏同時表示,相比裝備智能化,真正有難度的是裝備國產化。此前,李克強總理在工信部座談會上提出,“中國裝備”在國內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市場占有率,高鐵、核電等裝備正在進入國際市場,反過來,以“中國裝備”升級,樹立“中國制造”新優勢,這是關鍵之招。“如果裝備都是人家的,只有智能化是自己的,話語權依舊沒在自己手上。當然,這還需要一個過程。而從更大層面來講,德國已經完成了工業化,中國還要補工業2.0(工業化)、3.0(自動化)的課,然后才能進入4.0(智能化)時代。”劉烈宏對此表示。
     
      第三,要按照智能制造的要求,建一批數字化工廠,并形成示范工程。
     
      第四,要在生產性服務領域有所斬獲。“現在我們已經在做電子元器件的電子商務平臺,以銷售電子元器件服務這個行業的中小企業。”
     
      另外,“中國制造2025”的一項戰略任務,就是加強質量品牌建設,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整體形象。對此劉烈宏表示,中國電子發展歷史悠久,除了集團品牌“中國電子”外,所屬各企業又有自己的品牌,“這個方面我們已經開始做規劃,今后存量產品仍將使用‘中國電子+企業子品牌’模式,而新興業務將集中使用‘中國電子’品牌。”
     
      與此同時,作為信息產業國家隊,中國電子在維護國家信息安全方面肩負重任。“目前我們的核心工作是實現國產計算機服務器、存儲設備以及網絡交換設備的本質安全。過去我們說某計算機是國產的,但此‘國產’也不意味著計算機實現了本質安全,比如說某款計算機雖然是在中國生產的,但其內部所使用的CPU、操作系統、中間件都是國外的。這幾年,我們圍繞‘本質安全、自主可控’的思路加強了投資,組織了聯合公關,創新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在可以說,我們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計算機產業生態鏈正在打造完成,產業鏈條其中的關鍵核心環節都是我們中國人自主研發設計的。”

縫紉客APP
更多信息請下載安裝 縫紉客APP(安卓)查看
手機掃一掃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