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企業談匯率變動 重大利好仍需練好內功
“這一消息對中國出口企業重大利好,但不知是否能持續。我們企業主攻精密加工零部件,對美出口占60%,對歐占20%。中國人力成本已經逼近美國,匯率走強對企業就是‘雙重壓力’。”
8月11日上午,央行下調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1000點,上日中間價收報6.2097,今日報6.2298,為2013年4月以來最低。此外,中間價報價機制也更趨市場化。對長年來深受人民幣持續升值影響的出口企業而言,這究竟意味著什么?
貝蘭特金屬制品(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湯勇平表示,“這一消息對中國出口企業重大利好,但不知是否能持續。我們企業主攻精密加工零部件,對美出口占60%,對歐占20%。中國人力成本已經逼近美國,匯率走強對企業就是‘雙重壓力’。”湯勇平自2006年加入該企業,而人民幣自2005就明顯對美元、歐元以及新興市場貨幣走強,因此他對此給出口企業的負面影響感受頗深。
著名供應鏈管理專家張得紅也表示“該調整可謂姍姍來遲,雖依然不能解渴,但對出口企業確是久旱逢甘露。中國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非常有限,決定其利潤水平甚至生存的最主要因素來自匯率、出口退稅稅率、以及中國制造業的整體成本。而在過去幾年里,上述三項因素都對出口企業越來越不利,這導致出口企業的生存壓力很大。”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央行的新政策并不等同于“人民幣開啟貶值通道”,而是“善意地”忽視美元,更充分體現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的變化。湯勇平也表示,對中國企業而言,更重要的就是“練好內功”,在高精尖出口行業,比起國外的競爭,國內企業間的競爭甚至更為明顯,這主要由于產能過剩,因此匯率只是促進出口的因素之一。
人力成本、匯率“雙重打擊”中國出口企業
人民幣今日一次性實現大幅貶值,并強調中間價更趨市場化,這出于三大目的—穩定進出口以實現穩增長;第二,加大人民幣匯率波幅,增加人民幣單邊升值或貶值預期的不確定性,長期可減少匯市干預,提升貨幣政策有效性;第三,市場化操作將使人民幣更廣泛地被國際市場接受。
“對于跑量大的企業而言,尤其利好。但中國的出口企業已不單純看匯率方面,人力資源成本的大幅上升已經另一座‘大山’,如果匯率方面再存在較大劣勢,對企業而言就更嚴重。”湯勇平告訴本報記者。
近期,中國海關總署8日公布數據顯示,7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2.12萬億元,下降8.8%。其中,出口下降同比8.9%;進口下降8.6%。
盡管7月出口“跳水”部分受到基數效應的拉低作用,但不少業界人士認為,出口增速下滑的主要拖累來自美元走強帶動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尤其是對歐、日出口受匯率拖累明顯。在前期歐日等貨幣大幅貶值背景下,強勢人民幣導致中國貿易條件惡化。
但湯勇平仍心存疑慮——這種貶值是否只是曇花一現?
對于該類出口企業普遍的擔憂,招生證券宏觀研究主管謝雅軒表示,新政策對于出口的直接推動作用可能有限,但是益處不可忽視。該舉措的目的并非推動人民幣貶值,而是淡化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安排,因為中國的進出口市場已經多元化了,更要考慮一籃子貨幣的波動。
簡單而言,如果美元在今年下半年由于美聯儲加息而強勢走高,并沖破105,則新政策就能體現效果,因為美元走強導致一籃子貨幣走弱,如果人民幣更強調盯住一籃子貨幣,則人民幣貶值幅度會擴大。
此外,就人力成本對出口企業也不可忽視。根據張得紅此前對中國中小企業的系列調查,眾多跨國企業已經開始遷往人力成本更低廉的國家。
例如,2015年春節期間,微軟關閉了位于北京及東莞的諾基亞手機工廠,部分設備被轉移到越南 河內工廠;松下將把立式洗衣機和微波爐生產從中國轉移至位于靜岡縣和神戶市的工廠;夏普計劃在栃木縣矢板市工廠和大阪府八尾市工廠分別生產更多機型的液晶電視和冰箱,推進回遷;優衣庫、耐克、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三星[微博]等世界知名企業也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加快了撤離中國的步伐。
新規短期利好 企業長期仍需練好“內功”
盡管新政策的短期利好效應明顯,但長期而言,中國出口型企業仍需練好“內功”。
對此,湯勇平向記者解釋稱:“中國的服裝、鞋帽等出口企業已逐漸被眾多東南亞企業替代,但高端制品而言中國相較有優勢,主要競爭其實是在國內的企業之間產生的,這也主要由于國內產能過剩。因此在走出國門前,如何先贏過國內同行也是關鍵。”
“當‘老虎’到來之時,只要跑贏身邊的部分企業,我們就有機會。”湯勇平也表示,從中國企業來看,同類企業間的人力資源使用效率有時甚是會產生20%的差異,而在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的今天,淘汰部分國內缺乏競爭力的“僵尸企業”也是必要的過程。
此外,波士頓報告揭示,中國制造業對美國的成本優勢已經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 4%,這就表示目前在美國進行生產只比在中國進行生產貴4%。該研究報告認為,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中國對美國的制造業成本差距在2020年左右將不復存在。此刻,中國必須捫心自問的是,時光倒流10年,中國低成本迅猛沖擊了歐美日制造業又怎么活下來的呢?
張得紅告訴記者:“歐美日等國外企業戰略致勝,即選擇有附加值的產品和市場。同時,它們也盡量低成本運營,持續改善運營,并精益求精。”
張得紅也指出了中國企業存在的機遇。首先,國內外市場有大量需求,在大家都去做大訂單的同時,小批量(如1000件)多品種是否有錢賺? 今天下單明天就要求交貨的訂單,要不要做?“有家上海企業做到了,利潤很豐厚,競爭優勢別人比不了。”
其次,只要市場在,苦練內功、提升質量和效率、降低成本,省下的都是利潤。“如果次品率是10%,意味著你至少有 10%的制造成本浪費,加上返工工時等,你的浪費成本超過20%以上 。”在他看來,中國企業要多角度全息審視自己的成本項,找到痛點,施以針對性手段。
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今天更是表示:“中國企業需要呼喚‘工匠精神’,平心靜氣地做好實業,這點在歐洲和日本企業身上都得到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