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從“中國制造” 逐漸變身“中國創造”
創新 被逼出來的“泉州制造2025”
今年3月底,一份名為《泉州制造2025》的文件正式發布。這一由中國工程院歷時一年編制完成的文件,就此成為泉州未來十年發展的綱領,也標志著泉州成為“中國制造2025”的首個地方試點。
先人一步的創新,在泉州科技局局長顏志煌看來卻是被“逼”出來的。
“泉州制造業體系較為全面、相對完整,是中國制造業的典型代表。”顏志煌說,“隨著經濟進入調速換擋期,中國制造的轉型陣痛也是泉州的陣痛。”
面對困境,泉州政企下定轉型升級決心、積極尋找新的發展坐標,與中國制造最頂層的戰略同頻共振,“泉州制造2025”由此水到渠成。
藍圖寫就,泉州黨委、政府率先發力
頂層戰略,踩在發展的鼓點上。9月以來,泉州相繼出臺提升質量品牌、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三大專項行動的實施細則,為“泉州制造2025”的三駕馬車畫出清晰的路線圖。
簡政放權、強化服務,泉州同樣下了一番苦功。“權力清單”和權力運行流程圖陸續公布,“陽光化舉措”鎖住“權力任性”:市級保留行政權力事項4070項、公共服務事項421項,精簡率達到4成以上,將更多權限下放給縣級;審批時限壓縮至法定時限35%以內,減少審批環節41個,精簡申報材料57項……一系列變化,見證政府效能的提升。
幫扶企業方面,“月嫂式”服務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困難解決在一線,全市累計為1571家企業提供應急周轉資金383.1億元;問題協調在一線,全市銀行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786.05億元,同比增長19.28%……貼心呵護下,泉州打通服務企業的“最后一公里”。
從理念到政策、從規劃到服務,政府的全方位轉型創新,為泉州爭當“中國創造”實驗室打下堅定基石。
轉型 “加減法”中的華麗轉身
政府引領下,轉型路線清晰勾勒,泉州企業的轉型步伐隨之加速。
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領SHOW天地將舊廠房改造為蜂巢式眾創空間,成立5年來已匯聚300多家小微創業企業,擁有年輕創客近6000名,2014年產值超過10億元。
融入“互聯網+”,中興海絲路、一品嘉供應鏈等垂直電商平臺面向全國、覆蓋全產業鏈,石獅星期YI服飾創意博覽園、德化陶瓷電商園、豐澤廣告創意園等項目,正成為更多新模式和新業態的棲息地。今年前8個月,泉州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130.6億元,同比增長48.8%,晉江、南安、德化、安溪四個縣(市)入圍省級農村電商示范縣(市)。
升級 八方引智孵化“數控一代”
要華麗轉身,更要全面升級。實現裝備制造業由大變強,“數控一代”示范工程是泉州開出的又一劑靈藥。
“‘數控一代’機械產品相當于在機器里安裝了一個‘大腦’,大大提升產品技術性能和附加價值,實現裝備特別是基礎裝備能力的增強。”顏志煌介紹。
推進“數控一代”,智力支持是關鍵。把準發展脈搏,泉州重點匯聚科技力量,引導智本與資本深度融合。
為打造“人才硅谷”,泉州采取“平臺+項目+創新團隊”形式,對進駐科技創新中心的各類平臺,在建設階段先給予一定補助,對引進的人才優先推薦列入省、市高端人才引進資助計劃;
為提升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泉州支持企業與國內外重點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數控技術研發合作、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對采用本土“數控一代”產品最高補助500萬元;
兩年間,中科院、華中科大等省內外高校科研單位在泉建設相關平臺17個,吸引包括15名院士在內的600多位高層次人才入駐。
智本對接資本、智造引領制造,八方引智下,“科技紅利”頻頻派發。
走進泉州梅洋塑膠五金制品公司,全自動化的生產線上,五軸機器手正快速有序地將已成型的塑料盒從機床中取出。公司副總經理張冬陽介紹,如今公司采用與華中科技大學合作開發的五軸機械手,精度高、效率快、可調試性強,“現在機器24小時運轉,一天可取件3萬多次,相當于以前六七個工人的取件量。”
“‘數控一代’不僅為泉州經濟發展引入智慧生產線,而且研發投入、創新產出等指標大幅提升,推動企業實現有質量的增長。”顏志煌說,一年多來,近百家泉州企業通過引進3D打印、激光裁剪、產業機器人等,建立了“無人車間”;全市九大產業行業協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000多家傳統制造業企業都參與到“數控一代”示范工程中,平均減少三成勞動力,共申報相關專利3000多項,帶動全社會相關研發費用投入達10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