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科技元素不斷豐富
當前,服裝產品正向時尚化、多功能化方向快速發展;服裝應用和營銷向個性化、網絡化發展;服裝制造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發達國家退出或減少服裝低端產品的制造生產,在服裝創意設計與研發、品牌運作與市場拓展、時尚快速反應技術等方面不斷強化其重要性。
在科技發展的推動下,服裝業在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方面越來越成熟,向高級定制和功能性服裝開發兩個方向迅速發展。如果韓國延世大學的人體測量學服裝樣板研究實驗室、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人類模擬(MIST)實驗室等,都對消防服、沖鋒裝、高溫防護服等特種工作服在內的功能性服裝進行結構方面的研究,美國宇航局也在2012年和明尼蘇達大學共同對導航功能性服裝和可穿戴技術進行研究。
服裝科技創新趨勢明顯
遵循服裝產品時尚化、多功能化,服裝設計個性化、網絡化,我國服裝科技呈現制造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高性能多功能服裝向集多種防護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功能方向發展,以應對未來可能的各種突發公共事件。而且我國服裝CAD技術正在由二維技術向三維、超維技術發展,以實現二維平面設計與三維立體設計之間的關聯和轉換,利用二維人體掃描儀得到人體數據,進行三維人體建模與仿真,實現三維服裝設計,三維服裝向二維衣片的轉化等。
近年來,我國國產機電一體化自動裁剪技術趨向成熟、穩定,服裝CAM普及率快速提高,到2015年末,全行業普及率將達15%。縫制設備技術逐步從單一的機械結構快速向光、電、液、聲、磁、激光、遙控、傳感等多學科交叉的方向發展,自動化、智能化、專業化、高速化等是我國縫制設備產品的總體發展趨勢。自動化立體倉儲技術、信息管理技術、服飾數字化虛擬技術、服裝的快速反應系統、碳足跡研究等,將進一步推進我國服裝產業的物流管理、信息管理、時尚創意設計,以及降低資源消耗。
功能性及智能化有待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將高科技產品運用到服裝上,研究預判著裝者的生理極限,實現真實環境下“人體—服裝—環境”系統的交互作用預測,以及多功能防護服裝的動作靈活性、舒適性和防護性的平衡研究等。當前可持續服裝設計與產品研發、綠色服裝、零浪費服裝進一步得到推動,逐漸走人市場。受制于聚對苯咪唑(PBI)、聚對苯并雙噁唑(PBO)等高性能纖維、導電纖維等關鍵技術,以及由物理學、人體生理學和心理學、服裝材料學、環境科學、醫學、藥學、工程學、人體結構學、美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功能服裝關鍵技術等,我國功能服裝的設計與開發還處于起步階段。受制于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尚不能很好地交融等,服裝創意設計和開發尚處于模仿跟蹤狀態,我國服裝自主品牌建設相對滯后,服裝品牌的培育及其價值的提升亟待加強。服裝設計和制造技術方面,相關的智能化技術有待提升。目前國內總量接近2 000條的服裝吊掛流水線(FMS)絕大多數來自瑞典、美國、日本、德國,國產FMS僅占5%左右。
技術創新目標明確
當前,我國服裝技術創新目標明確。高性能熱防護纖維、導電纖維、防水透氣防風膜材料等關鍵技術產業化的研發,促進了國產多功能防護服裝材料的性能、品種以及產量的提升,可以以防護材料多層復合技術為重點,開展生化防護服的研發、設計、生產與評價。
先進服裝設計與制作技術非常重要,必須開展面向紡織服裝行業的云制造技術應用研究,圍繞制造資源共享,通過互聯網、物聯網以及公共服務平臺,為行業或企業運營提供服務。另外可以推進光機電一體化智能縫紉,革新服裝CAD、三維虛擬試衣技術,實現高效的網絡化、個性化定制生產。
開發新一代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以及數字化虛擬設計技術乃當務之急,可以推進服裝自主品牌建設,研究服裝品牌標準化操作體系。在大數據背景下,還要創新營銷模式,建立快速反應體系,利用產業鏈各環節的數據共享與挖掘,從面料研發到消費者服務產業鏈進行技術創新升級。最重要的還是加大可持續發展服裝設計理論、應用技術、產品標準、測試技術等研究,建立可持續發展服裝的設計理論體系和應用技術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