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一帶一路”產品與平臺建設非常重要
“從金融角度觀察‘一帶一路’,談融資談得很多,但從金融角度來看,’一帶一路‘從設想到實施,這種風險管理的產品和平臺建設,非常得關鍵。“11月18日,香港交易及結算有限公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中國銀行(601988,股吧)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在“《財經》年會2016:預測與戰略”上如此表示。
巴曙松主要提到三點,首先,隨著未來幾年全球經濟的分化,新興經濟體增速的減緩和去杠桿,商品牛市在告一段落。“一帶一路”的推進自然就會面臨著商品價格波動的風險,以油價為例,從去年四季度到現在油價出現了大幅的波動,其他商品價格也出現了大幅的波動。
同時,很多項目都是高風險項目、很難實施的項目,從資源和商品價格的大幅下跌,然后傳導到實體,具體項目相關的工程機械、開發、運營均曾出現信用違約。所以它不僅只是一個商品的波動,不僅是商品波動帶來的風險,它還直接、間接的影響到跟這些資源和商品投資的相關各方,特別考慮到“一帶一路”沿線即將展開的項目,即使是現在沒有展開的項目,跟中國在資源、在商品領域的密切合作,對商品價格波動的風險管理工具、管理平臺就變得非常重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會直接決定了這個項目是不是可以成功,這是第一點,商品價格。
二是“一帶一路”的推進是在“一帶一路”沿線重新布局中國產能的一個良好的時機,同時也把它視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很好的時機。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如何為人民幣匯率波動提出服務風險管理的產品,也是直接決定人民幣是否能持續大規模走出去的一個關鍵的瓶頸因素。必須要從早期的基于利率匯率的套利動機為主導,轉到提供多樣化的人民幣計價的產品,特別是風險管理產品。
最后,金融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也應該是“一帶一路”互聯互通中間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高鐵項目走出去,進而帶動相關的金融基礎設施跟進。巴曙松表示,滬港通的互聯互通的模式,是可以被借鑒和復制到“一帶一路”相關金融體系發展中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