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目標是一個全球性的夢想。它是否會僅僅成為一紙愿望?這取決于各國的切實行動,以及能否實現地區層面的合作。
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193個成員國在日內瓦通過了一份雄心勃勃的十五年計劃。這項計劃致力于一些全球性的重大問題,比如減貧、消除不平等、保護地球等。但接下來的任務會更為艱巨,就是尋求支持、草擬政策以實現這些目標,并借此改變世界。
這一新通過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包括“一項為人類、地球和繁榮的行動計劃”,以及在全球伙伴的支持下“爭取加強較大自由中的全球和平”。這就給國家發展和地區合作提供了一個新的背景。同時,正如潘基文秘書長所說的,這也將全球經濟治理引入到一個“新時代”。
在這一背景之下,對于被稱為“一帶一路”的新絲綢之路倡議,我們就需要考察,它是否以及如何能服務于“可持續發展目標”。
新絲綢之路是一個愿景,同時也是一項行動計劃。它的目的不僅在于囊括政策、貿易、基礎設施、資本和人員的“五通”。同時,基于中國官方宣稱的“愿景和行動”,它還要創建一個有著“共享利益、使命和責任”的共同體。這一當代的絲綢之路將跨越亞洲、歐洲和非洲大陸,將活躍的東亞經濟區和發達的歐洲經濟區連接起來。此外,它也將包含那些擁有巨大經濟發展潛力的欠發達區域。這一計劃的重點是開放和包容。它既不排斥任何國家,也不尋求勢力范圍。它為中國的周邊外交政策搭建了一個新的框架,同時也為建立更廣闊的歐亞市場提供了一個關鍵的機遇。
新絲綢之路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在三個方面形成相互關聯。
第一,在最終愿景方面,新絲綢之路與可持續發展目標是一致的。作為聯合國新千年發展目標的延續,可持續發展目標不僅要解決貧困問題,還將其目標定位于那些導致貧困的深層次原因,比如說暴力沖突和治理無方。特別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將“持久、包容和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置于核心地位。而新絲綢之路的愿景也對此予以呼應,它提出要在各參與國實現“多樣化、獨立、均衡和可持續的發展”。
第二,貿易和投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可持續發展目標一直強調,“國際貿易是實現包容性經濟發展和減貧的引擎,也有助于推動可持續發展”。此外,“民間商業,投資和創新是生產、包容性經濟增長以及創造就業的重要驅動器”。在新絲綢之路的官方藍圖中,提出“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基本形成”。這一行動計劃要求創新貿易形式,包括擴展跨境電子商務,以及服務貿易。此外,行動計劃也包括“加快投資便利化進程,消除投資壁壘,加強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等內容。
第三,在產業發展方面,可持續發展目標與新絲綢之路都將重點放在基礎設施方面。對于很多國家而言,基礎設施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瓶頸。在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正式文件中,提到“基礎設施”一詞達到11次。而在新絲綢之路的行動計劃中,也12次提到這個詞。簡而言之,可持續發展目標呼吁推進“優質、可靠、可持續和靈活的基礎設施,這包括區域性和跨界的基礎設施,以推進經濟發展和人類福祉,并將服務于所有人的可負擔以及公平的機會作為工作重點。”對于農村發展、能源服務以及交通等方面,這一點尤為重要。與此相似,新絲綢之路也承認各國在“努力實現區域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陸海空通道網絡基本形成,互聯互通達到新水平”這方面的需求。此外,新絲綢之路建議“強化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化建設和運營管理,在建設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影響”。
當全世界都開始討論和著手實施可持續發展目標時,新絲綢之路能在提供地區公共產品方面給予獨特的貢獻。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通過加強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能使它成為地區內國家的經濟增長中心。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目前的時間點是非常緊要的。據估計,從2015年到2019年間,新絲綢之路沿線的基礎設施投資額將會達到3萬億美元,必將有助于促進相關就業、消費和經濟增長。與此同時,新絲綢之路還會促進生產要素的流通,促進地區經濟之間的相互依存,以及推動后發經濟體整合到地區和全球價值鏈中。更進一步說,通過政策協作和經驗分項,新絲綢之路還能幫助相關國家實現共同增長,并合作應對貧困、疾病、氣候變化、環境保護以及能源可持續等方面的問題。
以下是對構建新絲綢之路的幾點想法。
第一,如果新絲綢之路的行動計劃可以進一步更新,它可以和可持續發展目標更加緊密聯系起來。那樣的話,它就可以被各國視之為一種重要的工具,以推進其國家戰略、地區合作及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這樣一種非政治化的機制,也能幫助一些國家消除潛在擔憂。
第二,爭取新絲綢之路計劃和中國對外援助之間的協同性。一方面,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援助國,或者南方國家的發展伙伴,它在今后的發展協作中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雖然貿易促進和基礎設施的聯通非常關鍵,它們卻不能自動轉變為經濟發展,對于那些處于脆弱環境的地區和人民來說尤其如此。如果中國能加強其對外援助,并將之與新絲綢之路計劃中的公共和私人投資相聯系,那么將極大地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第三,新絲綢之路還需要與各類國際性組織建立有效的合作關系。在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背景下,聯合國及其地區機構都是實施新絲綢之路計劃的天然合作者。這尤其體現在圍繞各項戰略性問題的能力建設方面,比方說氣候變化、安全和反恐、性別平等。同樣重要的是,中國在新絲綢之路建設中還必須與國際層面和該地區各國的各類非政府組織以及基層組織開展合作。這些非政府組織和基層組織包括商業、智庫和媒體機構等,它們有時候比聯合國機構更貼近地方社區和一般民眾。相比其他機構,它們在危機預防和危機管理方面的作用是非常顯著的。
第四,新絲綢之路的成功,將取決于各國在利用現有國際機制方面的多邊合作。這些機制包括了世界貿易組織、上海合作組織、東盟與中國之間的“10+1”機制、亞太經合組織,以及亞歐會議等。此外,“20國集團”作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一項重要論壇,也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平臺,有助于推動和闡明新絲綢之路的愿景,并促進相關國家積極參與。
最后一點也很重要。當今世界正面臨難民危機,作為新絲綢之路沿線的中東地區尤其嚴重。中國也可以考慮接收難民,并向聯合國機構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加強“民心相通”,以及可持續發展目標所倡導的對弱勢群體包括難民的“賦權”,都可以成為新絲綢之路的重要基石之一。可持續發展目標呼吁各國“加強國際合作以確保安全、有序和常規化的移民活動,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尊重人權。無論移民的身份是難民或流離失所者,都要給予人道主義的處置。這樣的合作也有利于那些難民接納地區,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應對能力。”根據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公室的信息,全球流離失所者的數量正處于有記錄以來的歷史新高。到2014年底,被迫遷移者的數量已經上升到令人吃驚的5950萬人。自2011年初以來,這一數量大幅激增,主要原因是敘利亞戰局的惡化。目前,這場戰爭本身所導致的難民數量是最為龐大的。如果中國在難民安置方面做出積極貢獻,將會為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樹立一個很正面的形象。
可持續發展目標是一個全球性的夢想,也得到了各個國家的支持。它是否會僅僅成為一紙愿望?這取決于各國的切實行動,以及能否實現地區層面的合作。當然,合作無處不在,但我們更需要的是有效合作。如果能實施成功,新絲綢之路就可為沿線國家乃至更大區域提供公共產品,并成為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下開展國際有效合作的典范。
(作者為瑞士國際智庫“瑞士國際貿易和可持續發展中心(ICTSD)”執行董事、耶魯大學森林與環境學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