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 創造無限可能 2015"時尚·科技·人才"論壇舉行
近日,由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和浙江理工大學主辦、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承辦、牛頓商學院-香港時尚買手學院和香港時尚聯合會協辦的2015"時尚·科技·人才"論壇在浙江理工大學舉行。
本次論壇是在全球服裝業、時尚業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的背景下召開的,來自國內權威機構的行業領導,服裝界、時尚界與教育界的數十位專家學者、企業經營管理者、知名設計師、時尚買手以及互聯網、奢侈品跨界專家齊聚一堂,深入探討了時尚與科技的跨界融合,中國時尚產業的變革,未來時尚業人才的需求,構建行業、企業、高校人才培養互動平臺等問題。
科技成為時尚源動力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張慶輝在開幕致辭中指出,如今新技術在時尚領域已經應用得非常廣泛,每天都會有新的技術出現,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生命科學技術、3D打印技術、可穿戴設備技術、基因技術等領域的突破都在構建起新的科學體系。可以說,科技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改變生產關系,重構生產要素,形成新的時尚源動力。而時尚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是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統一體,反映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內在聯系。從某種程度上說,包括科技、文化、審美地域等要素在內,構成了整個時尚產業的整體架構。
張慶輝談到,尊重中國消費者審美訴求,滿足東方時尚文化、適應全球時尚趨勢,已經成為中國時尚產業的共識,這需要通過設計、創意、科技創新來實現,歸根結底都需要人才來完成。因此我們要從過去更多的尊重生產資料、尊重機器設備,轉向尊重人才,尊重"人的創造",從而使這個產業回歸本原,在全球市場中具備更強的競爭力。浙江理工大學是中國時尚教學、中國服裝教育的知名學府之一,在設計、工藝、美學等方方面面為中國時尚教育樹立了榜樣,為中國時尚產業的發展輸送了眾多人才。本次論壇在推動中國時尚教育進步,推動中國時尚產業、服裝產業轉型和升級等方面具有著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時尚產業的生命力在于設計和創新
浙江理工大學副校長陳文華教授在致詞中談到,當前中央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尚產業是非常適合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的產業。時尚產業的生命力在于設計和創新,時尚產業可以將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連接,可以將創新、創意等轉化為產品和財富,在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元素緊密結合,其自身具有包容性和前瞻性。發展時尚產業是改變中國千億人紡織服裝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關鍵路徑。
陳文華指出:科技正在愈來愈深刻的改變世界、改變生活,對時尚亦然。未來,科技將會是時尚真正的繆斯,兩者將不斷產生交集,跨界成為一種新常態。時尚為科技注入新鮮血液,使科技產品變得更前衛和多樣;時尚公司和設計師將更多的將科技元素帶入時尚產品,豐富產品的科技體驗、借助互聯網改變傳播和銷售的方式……人才是科技和時尚這兩個以創新為生命的行業最寶貴的資源。他還介紹了浙江理工大學的發展與成果,以及浙江理工大學服裝教育的特色和優勢。
時尚是科技與想象力的融合
上海極裝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原美特斯邦威副總裁、陪伴美特斯邦威從幾千萬做到百億元銷售規模的徐衛東闡述了未來時尚將是科技與想象力相融合的觀點。他從"科技"風格、秀場爭艷、品牌DNA、腦洞大開的革命、潤物細無聲的顛覆革命五個方面,闡述了科技與時尚的能量關系。他認為,需求在,科技也在,當前產業缺的是洞察力、想象力和匠心。中國未來最需要的服裝人才是具有深厚的藝術和美學修養,"胡思亂想"的腦子,高超的整合能力,博學的知識面,堅韌性格的追夢者。
徐衛東還介紹了科技帶給紡織面料新變革案例。如科技面料A&F產品變態的柔順手感是如何實現:棉和CVC交織,棉紗支紡織時稍長,織法要略比普通膨脹,面料胚布碳素刷毛,成衣洗水烘干時冰火倆重天(水霧/冷風)的手法,工人要進行半年以上的培訓。如LACOSTE的神奇繡花章LOGO:采用了品質超好的秘魯棉、繡花線,色彩的要求也很高。如在2010南非世界杯上,Nike用8個塑料瓶制作而成"聚酯球衣",其首創的回收工藝,先將塑料瓶融化,形成纖維,紡織成再生聚酯,與傳統方法相比,節約了30%的能量。自2010起,Nike用此方法回收了近11億塑料瓶。又如NikeFlyknit技術編織鞋,滿足了廣大跑步者"渴望擁有一雙像襪子一樣舒適的跑鞋的愿望"。Nike用了4年時間,對紗線和面料進行工程設計,使編織鞋鞋面輕如羽毛、無縫合腳,所有的結構和支撐均為編織工藝。鞋面和鞋舌的重量只有34克(1.2盎司),9號尺碼鞋子的總重量僅為160克(5.6盎司)。
徐衛東還以優衣庫、Under Armour安德瑪為案例,介紹了科技對紡織行業潤物細無聲的顛覆變革。他說,優衣庫幾億件抓絨衣服、7000萬件輕薄羽絨服、13000萬件保暖內衣,都源自戶外裝材質。相對專業戶外服裝貴、功能性、專業化、小眾化的特點,優衣庫做到了便宜、功能性、時尚化、大眾化!所以,優衣庫能夠獲得消費者的青睞,能夠獲得成功。Under Armour 安德瑪則引領了緊身衣時尚,它以吸汗滌綸紗線(moisture-wicking)為材料,能讓運動員在劇烈運動中保持身體清爽和輕盈。而這種運動潮流,往往在之后成為影視潮流、明星潮流、品牌潮流。
科技創新以"人"為本
寧波博洋集團唐獅品牌副總經理項江鵬在演講中,提出了科技創新以"人"為本的觀點。
項江鵬以蘋果與奢侈品跨界合作的案例,說明了新科技在時尚領域的應用。他說,蘋果和愛馬仕制造截然不同的產品,但是兩家公司都對品質、設計有著熱切追求,既追求卓越品質,又追求產品的時尚感,愛馬仕合作款蘋果手表就是這一理念的證明。又如首爾Dior旗艦店,把服裝的立體剪裁應用到建筑表皮;越來越多的先鋒設計師正在把3D技術帶入服飾時尚領域,Burberry是最先把科技數字化和時尚結合的奢侈品牌。Burberry 3D大秀,最早啟用 3D 技術展示時裝魅力,其在巴黎、紐約、Dubai、東京和洛杉磯上演的時裝秀為后來類似的活動開創了先河。Ralph Lauren 最近對科技創新也非常積極,在紐約第五大道的旗艦店推出智能試衣間Oak Fitting Room。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溝通更加及時、更加有趣,秀場同比直播和現場下單購買讓購物變得更快速和便捷。因此新科技環境下的設計人才應該具有:全球化視野,更加多元化的藝術審美水平;發揚個性,并堅持自我主張;具有挑戰和創新的精神;對文化的傳承能力,回歸匠人精神、回歸產品品質。
同時互聯網時代催生了大數據對時尚的影響:比如可以更加快速精準的獲取消費者需求,讓消費者與創造者之間更加快速鏈接和及時的溝通,影響和改變了兩端并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以"人"為本的大數據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更多的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營銷,為消費者提供精準的產品或服務;小而美模式的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做服務轉型。新科技環境下,也催生了消費者的自我主張:個性化需求更加明確;一批年輕的博主正在影響著各大雜志與品牌,尤其對全球青少年的時裝與款式選擇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各種網紅也是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在這種消費方式下,設計師的設計風格更加多元化、個性化、小眾化,比如極裝用玩味的心態,打造高品質的專屬制服,讓企業的工作服成為品牌最好的代言人。
設計買手要有科技邏輯
時尚評論家、資深時尚買手徐來彪從實操的角度,總結了設計買手的科技邏輯和手段運用。
徐來彪認為,時尚與科技之間的融合是大勢所趨:在產品層面,時尚品融入科技元素,深度滿足客戶的功能性需求,這是量變(速度、成本、投資回報等);科技品融入時尚元素,樹立特有的差異化識別,在美學層面獲得愉悅,這是性變;時尚+科技+人才=迭代三原色:創造無限可能。
徐來彪認為,設計買手,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出門是貴婦"的"紅旗手"。不是對設計能力的"退而求其次",也不是"采購買手"的簡單加法,是"審美性+邏輯性+商業性"的復合。設計買手要有科技邏輯:審美(時尚/定性)是最核心的能力,商業(需求/定位)是不可破的意識形態,科技是功能性(更快、更合適、更經濟、更直觀、更舒服等等)迭代,先質變、再量變。設計買手的科技手段運用,包括審美維度、邏輯維度、商業維度三個方面。
徐來彪還分享了棲息谷/奮斗者創始人胡涂、蘑菇街輕時髦市場運營發言人Yoyo有關時尚與科技的觀點。胡涂認為:時尚與科技,他們是一對失散的龍鳳胎,重新相逢在一起。人才則是尋回時尚和科技關系的連接者,以其對時尚和科技二者的理解,發現了二者基因里的聯系;豐富的知識、良好的溝通、前瞻性的預判才使其能夠跨越兩個原本平行的世界,尋回失落的鏈接。Yoyo表示:時尚和科技的融合越來越緊密,從原來相對沒有交集的兩條平行線,變成相互交叉相互影響,交互體驗,審美偏好,及大數據下的規律的探索,都能有系統的認知,并更具備實踐和探索能力,等于是要求各位同學在即將面對職場的生活中,除了要有顏值(欣賞美、發現美)還要有實力(創造美)。
體驗為王的客戶個性時代來臨
意大利蔻莎奢侈品百貨中國公司董事總經理趙壽坤分析了時尚零售業將迎來體驗為王的客戶個性時代。他詳細介紹了以客戶體驗為王的COSCIA全球高端生活方式服務平臺及其企業文化。COSCIA的四大管家服務領域包括:個人形象設計及時尚搭配服務,高級成衣改制服務,皮具、鞋靴養護與修復服務,高級服裝干洗及熨燙護理服務。他認為,時尚并不僅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一個領導者,只有保持創造性張力,雄心勃勃且充滿才干,才能把公司帶向一個嶄新的高度。作為人才,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理念,要有很強的洞察力和學習能力,要有很好的合作精神、服務意識。
時尚+大數據=n種行業機會+有趣的可能
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的S-BUY大數據學習技術和咨詢公司CEO謝仰輝介紹了大數據應用于時尚的種種可能性。她說,從StitCh FIX看大數據,專業經驗 + 大數據,可以了解消費者、開發產品、玩轉個性化專屬感、進行全面升級體驗。"從營銷的角度來說,大數據的到來使服裝企業能夠更加深入了解個體消費者的偏好,這也是所謂的大數據微時代,互聯網大數據可以使得服裝企業實現測量優化和傳播企業信息,最終以針對性落到個體消費者身上,而這種模式很適用于服裝定制服務。"現在,紡織服裝企業已經開始運用大數據采集流行趨勢素材、找出趨勢運行的規律。
"人店電"三者合一成為趨勢
阿里巴巴天貓服飾高級運營專家葉天以天貓女裝頻道的運營案例分析了服裝行業在互聯網上的變化與趨勢。他說,目前女裝用戶需求類型主要以下幾種:轉型期的大眾人群、主流時尚跟隨者、亞文化流行跟隨者、個性品位者。阿里提供的服務也發生了變化:從淘便宜、淘方便、淘豐富到淘個性。品牌潮流也相應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大而土、小而美、大而美到快而美。未來將形成了"人店電"三者合一的局面。
論壇上,還舉行了專家導師聘任儀式,聘請中國時裝設計金頂獎獲得者、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武學凱,龍騰精英國際模特經紀有限公司董事長田曉龍等專家為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專家導師。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副院長胡迅希望,專家導師能與同學們分享鮮活的資訊、跨界的思維、獨特的視角與深刻的思考,幫助學校服裝教育與時俱進、不斷完善。
下午的嘉賓跨界交流會,與會專家從專業導師的角度,與浙江理工大學教師一起交流,就"科技發展、時尚業態變化趨勢下的社會資源整合,及行業、專業教育跨界合作"主題進行了研討。
本屆時尚·科技·人才論壇得到了牛頓商學院--香港時尚買手學院、香港時尚聯合會和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的杰出校友浙江紅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劉華的的大力支持。論壇開幕式由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院長鄒奉元主持,專家主題演講環節由牛頓商學院香港時尚買手執行院長、香港時尚聯合會會長吳波先生主持。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鄒奉元表示,此次論壇開得很成功,搭建了行業協會、企業、高校溝通交流的良好平臺。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一直注重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培養的畢業生以行業適應能力出眾、創新創業能力突出而著稱。在服裝產業和時尚業態正發生深刻變革的當下,學院積極整合行業資源與力量,為時尚人才的培養出謀劃策。他表示,這樣的論壇、活動將長期舉辦,未來將聚集更多專家、學者、企業家,尤其是將邀請更多的國內外知名專業院校出席,共同推動服裝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