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對縫制設備行業的影響
什么是供給側?“供給側改革”為啥這么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會在哪些方面帶來影響?下面,就為你答疑解惑。
“供給側改革”到底是什么意思?
大家都比較熟悉,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這屬于“需求側”的三大需求。而與之對應的是“供給側”,也就是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美國里根時代的經濟政策就帶有明顯的供給側改革的色彩,通過大規模減稅、放松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削減財政開支,迎來了美國經濟的一段黃金時期。具體到中國經濟,立足于長期經濟的增長,就要從供給側下手,改革的核心是通過降低企業各種稅費,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提高供給質量與效率,改善供給結構,最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供給側改革如何落地
把供給側改革提到十八屆五中全會的決議,這是經濟學理論中出現的新話題。供給側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提高要素和資源的優化再配置,提高效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教授表示,當前可推進的改革有三個方面:
第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過剩產能的退出機制,特別是要能夠有效地促進僵尸企業。過剩產能的僵尸企業占用了大量的資源、勞動力、土地,甚至銀行的貸款,產出很少,產出效益很低,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建立一種體制和機制,讓它的要素和資源能夠重新流動起來,重新再配置。
第二,要繼續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鋼鐵、石化、有色、建材、煤炭等產能過剩行業中,有大量的國有企業,所以必須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讓產能處置跟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能夠更有機地結合起來,包括推進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
第三,架構微觀層面的企業家激勵機制,要能夠重新加強產權的保護,營造企業家能夠有創新、創業這種激情的激勵機制。
對縫制設備行業的影響
我國縫制設備行業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家對供給側改革政策將會深入影響到縫制設備產業未來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一系列有利的政策措施。縫制設備行業企業應牢牢抓住國家對供給側改革和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重大機遇,明確自身的定位和發展戰略,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布署,力爭實現轉型升級,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縫制設備產業的強國。
降低成本,簡政減稅
目前企業利潤受到成本與市場雙重打壓,供給側結構改革中多次提到了幫助企業降低成本,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2015年以來,央行進行了五次降準降息,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二是通過對稅收、五險一金的改革,為企業進一步降低經營成本。三是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大幅度減少行政審批,加強事中和事后監管與服務。
推進產學研結合
供給側改革將大力推進產學研的結合,從而提高創新成果工業轉化率。當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結合市場的發展需求,利用高校和科研部門的科技創新能力,企業可將創新成果產業化從而實現盈利。在中國縫制機械協會頒布的《中國縫制機械強國發展戰略》中,也提到了建立以行業骨干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下游用戶共同參與的科技創新聯盟。在工業機器人應用、3D立體縫紉技術、先進驅動技術、智能控制與傳感技術、物聯網等前沿、核心技術方面,與高校、科研部門加強合作協調,加強智能產權信息共享,將有利于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
推動創新驅動,促進轉型升級
供給側改革的其中一個著力點為加快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我國經濟新常態正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中國縫制機械協會提出的強國戰略中,創新驅動是強國發展的目標之一。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是我們實現縫制強國的六大戰略任務之一。目前,行業正在推動智能制造、物聯網技術、互聯網+在縫制設備行業中的應用。通過加強上下游行業的技術交流,了解下游行業的市場需求,將更多的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理念應用到制造工藝中。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引領全面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培育形成更多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以花色品種多樣、服務品質提升為導向,增加優質新型產品和生活服務等有效供給,滿足不同群體不斷升級的多樣化消費需求。
擴大有效供給
在國務院印發的《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提到:將加大提高有效供給。其中通過實施企業技術改造提升行動計劃,鼓勵傳統產業設施裝備智能化改造,推動生產方式向數字化、精細化、柔性化轉變;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化改造,推行生態設計,加強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支持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引導制造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增加服務環節。
面對當前經濟的下行壓力,供給側改革將為行業帶來新的增長動力。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政策不斷出臺,2016年將成為值得期待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