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縣“非遺”布鞋開發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在泗縣大楊鄉小丁村,來自泗縣某鞋服有限責任公司的技師孫標手拿一雙“非遺”布鞋,邊說邊演示:“不要跳針、不要漏針,鞋底要保持干凈,納一雙鞋底給你們的手工費是18元……”他正在對貧困戶們進行“非遺”布鞋加工技能培訓,現場反應熱烈。村民丁翠蓮站出來現身說法:“我已經是熟手了,每天能納鞋8到10雙,一天多拿一百多塊錢,不僅脫了貧,還有點小富吶! ”她拍拍口袋,笑聲朗朗,引得身邊的村民都跟著笑了起來。
泗縣特有的藥物布鞋不僅穿著舒適,還具有獨特的保健功效。 2010年7月,泗縣藥物布鞋制作技藝被批準為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泗縣發揮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利用“非遺”鞋的文化資源發展相關產業。伴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養生保健越來越重視,傳統手工藥物布鞋年產銷量上百萬雙。為了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同時幫助貧困人口脫貧,泗縣文化部門積極牽線搭橋,幫助企業與貧困戶對接:企業將打好針孔的鞋底送到貧困戶手中,村民動手將鞋底細密結實地納好,驗收合格即可獲取報酬。
更典型的例子是大莊鎮曙光村的青年張曉軍,他因駕駛農機側翻導致下半身癱瘓。正當他對生活失去信心之際,專業技師上門教授他納鞋底技術,而且特別將每雙鞋的報酬提高為23元。目前,張曉軍一天納鞋底收入最多可達200元,通過勞動實現了脫貧,并重樹了生活信心。“找到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不再當政府和親人的累贅,我感到很滿足。”張曉軍很有底氣地說。
屏山鎮屏東村的貧困戶朱昌蘭也踴躍加入納鞋底的行列。她說,納鞋底這個活兒的好處是不必離家外出,收入也不錯。現在她每天納鞋底7雙,凈得工資126元。朱昌蘭滿懷憧憬地說:“現在手還不熟,等到熟練了,我一天能納上10雙,一年就能賺個三四萬元,今年脫貧有指望啦。 ”
“非遺”布鞋是個寶,穿著舒適又輕巧。如今,泗縣的“非遺”布鞋由文化遺產開發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走紅市場,“非遺”布鞋納鞋底文化扶貧項目已經在泗縣的40多個貧困村推開,2000多貧困人口借此增收,走上脫貧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