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紡織服裝質量強業工作指導意見
紡織服裝產業是我省重要傳統支柱產業。推進紡織服裝質量強業工作,對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具有重要意義。省委、省政府提出質量興省戰略以來,全省紡織服裝質量水平明顯提高,企業質量管理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但是,目前我省紡織服裝標準和質量還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品牌意識薄弱,原創產品缺失,設計理念落后,消費環境亟待改善。為貫徹落實《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規劃(2016—2020年)》(國辦發〔2016〕68號)、《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質量強省戰略的決定》(鄂政發〔2015〕37號)等精神,進一步提升標準和質量水平,保障紡織服裝產品質量安全,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促進紡織服裝產業提質增效升級,制定本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競進提質、升級增效、以質為帥、量質兼取總方針,加快構建企業主體、政府主導、部門監督、行業自律、社會參與的大質量工作格局,突出標準引領,強化質量整治,優化技術服務,創新質量供給,著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和升級的紡織服裝消費需求,促進湖北由紡織大省向紡織強省跨越。
二、主要目標
——紡織產業標準體系基本完善。政府主導與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協調配套,標準整體水平顯著提升,進入全國前列。到2018年和2020年,紡織服裝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達到分別達到90%和95%以上。
——紡織服裝產品質量明顯提升。到2018年,兒童及嬰幼兒、戶外服裝、校服、絮用纖維制品等存在的質量安全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穩定在85%以上;到2020年,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穩定在90%以上,重點紗線、坯布、服裝領域產品質量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品牌培育成效明顯。湖北紡織服裝產品知名度、美譽度大幅提升,到2020年,重點培育30個以上紡織服裝類湖北名牌產品,產生一批具有較強品牌培育、塑造、營銷能力的紡織服裝生產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國內、國際影響力的湖北和漢派服裝品牌。
三、主要任務
(一)夯實質量安全標準基礎。建立完善紡織服裝質量安全標準體系,研制關鍵技術標準,提高新型纖維、優質棉麻毛、高端羊絨絲綢皮革等材料質量要求,規范紡織產品防水、防風、保溫、抗菌等功能性要求,制造高端精品。龍頭企業要主動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大力發展高于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重點扶持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運行規范、消費者認可的社會團體制定團體標準,在重點地區建設一批紡織服裝標準化示范區。建立并實施企業標準關鍵指標排行榜制度,培育一批紡織服裝企業標準領跑者。加強對主要貿易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標準分析研究,提高紡織服裝國內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推動實現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
(二)實施重點產品質量提升工程。推進紡織服裝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兼并重組和技術改造,提高在細分市場的占有份額。提高紡織服裝設計能力,創新商業模式,實現產業鏈攀升。鼓勵省內紡織服裝行業的重點生產企業進行互聯網改造和智能化提升。適應個性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品牌消費的發展需求,提升創新創意設計能力。推進三維人體測量、數字化試衣、產品追溯、智能可穿戴服裝等新技術產業推廣,引導服裝產品生產企業注重發揮本土優勢,壯大個性定制、規模定制和高端定制產業,以精準設計、精準生產、精準服務贏得消費市場。加大對紡織品強制性標準及相關產品標準和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增強企業的誠信意識、質量意識和法律意識,促進企業落實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要加強有關企業質量內部監控,建立紡織面料等原材料索票索證檢驗把關制度,強化工藝控制,嚴格出廠檢驗檢測,積極應對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加快建設“中國纖維制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湖北)”、“中國纖維及制品質量監督管理信息異地災備中心”、“國家苧麻紡織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湖北)”、“湖北省非織造布質檢中心(仙桃)”;申報籌建“國家產業用紡織品及服飾用品質檢中心”、“國家運動服飾及體育用品質檢中心”、電商基地檢驗檢測服務平臺、生態紡織品檢測實驗室。在武漢、孝感、荊門、襄陽、荊州、仙桃等紡織服裝產業集聚區開展產品質量提升示范區(項目)創建活動。以服裝為重點,創建葛店電商產品質量提升國家級示范區。
(三)著力推動品牌建設。引導企業增強品牌和營銷意識,夯實品牌發展基礎,完善質量獎勵制度,實施精品工程,開展紡織服裝生產企業品牌培育和產業集群品牌試點,推動知名品牌創建。加強知名品牌保護,開展品牌價值提升應用和品牌標桿示范活動,指導企業加強品牌文化建設,完善品牌經營管理體系。加強高端品牌的廣告策劃和宣傳推廣,推動建立企業自我保護、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三位一體的品牌保護體系。每年選取50家重點紡織服裝企業進行結對幫扶,力爭使纖維及其制品類別的湖北名牌數量穩步提升。以行業協會為平臺,加大對湖北名牌產品的使用推廣和科學管理,共同維護湖北名牌產品的良好信譽。在重點紡織服裝企業推廣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和各種行之有效的先進質量管理方法,爭創長江質量獎和各級政府質量獎,力爭實現長江質量獎紡織服裝企業零的突破。
(四)創新質量監管制度。建立紡織服裝生產經營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除強制性標準和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外,取消紡織服裝生產經營其他市場準入限制。建立統一規范的監督檢查機制,推行“隨機抽查企業、隨機抽檢產品、隨機選擇檢測機構”制度,對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的同一企業的同一規格型號產品,6個月內任何地方、部門和機構不得重復抽查,實現“一個標準、一次檢驗、結果互認、全國通行”。搭建湖北省紡織服裝產品質量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推進紡織服裝質量監督抽查結果信息共享,為消費者提供紡織服裝質量監督檢查、質量比對、消費警示等產品質量信息,為紡織服裝生產經營企業提供質量信息大數據查詢服務。規范檢驗認證行為,建立檢驗認證機構對產品質量承擔連帶責任制度。
(五)大力開展執法打假。以兒童及嬰幼兒、戶外服裝、校服、絮用纖維制品等為重點產品,加大生產、流通、電商領域的執法打假力度。繼續開展纖維制品質量安全警示教育活動,“陽光纖檢五進”從學校、工地、商場、民政、社區向鄉村延伸。開展春秋季和“兩節”絮用纖維制品專項整治活動,加大絮用纖維制品生產企業執法檢查覆蓋面。加大大型商場、超市、中小學、幼兒園、高校、民政、賓館、酒店、醫院等重點場所的監督檢查。繼續開展電商基地和電商企業線上銷售紡織品服裝產品質量風險監測專項行動。對監督執法過程中發現的輕微質量問題,通過召開座談會、約談會、懇談會等方式,幫助企業分析出現質量問題的原因,提出整改意見;對案值巨大、性質惡劣和屢查屢犯的企業,通過新聞發布會、媒體通報等方式公開曝光。建立質量嚴重失信企業“黑名單”制度,定期公布“黑名單”。加強監督抽查、執法打假等情況統計分析,定期發布我省紡織服裝行業質量分析報告或質量白皮書。
(六)積極推動質量安全社會共治。省質強辦會同省經信、衛計、民政、教育、商務、旅游、工商、質監、紡織協會、服裝商會等部門和單位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民政救災、教育、醫療衛生、賓館酒店及電商等領域紡織服裝和纖維制品質量的專項檢查和整治。加大《纖維制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的宣貫力度,積極推動《湖北省纖維產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立法,嚴格規范執法行為。充分發揮質監及纖檢部門技術優勢,開展免費公益質量診斷服務和質量公益教育,組織開展現場觀摩、交流對話活動,邀請知名專家學者,舉辦紡織服裝質量高端研討會,宣講國內外產業發展趨勢,為湖北紡織服裝質量強業把脈問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省質強辦成立紡織服裝質量強業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設在省纖維檢驗局。各有關市州質強辦和有關單位要切實加強對質量提升工作的領導和監督檢查,強化目標責任,重點地區要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實施方案,細化工作措施,加大經費投入,強化政策保障,確保工作順利推進。
(二)明確目標,落實責任。協調小組辦公室要制定實施細則,加強協調、指導和督查,認真分析和掌握工作進展情況,采取有效措施解決質量強業工作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將紡織服裝產品國家和省級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納入政府質量工作目標考核,對發生區域性、行業性嚴重質量安全問題的,實行“一票否決”。對監管部門和相關人員包庇縱容、失職瀆職甚至充當制假售假違法犯罪保護傘的,按照干部管理權限給予黨紀政紀處分,直至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總結經驗,加強宣傳。要通過報紙、新聞媒體等途徑,大力宣傳質量強業的總體思路、工作目標及相關政策,引導紡織服裝企業積極主動投入到質量強業工作之中,努力營造質量強業工作的良好氛圍。要及時總結質量強業工作中的成績、經驗和有效做法,并報送協調小組辦公室和省質強辦有關成員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