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全球紡織品行業正在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危機!
3月份開始,當歐美國家陸續因為疫情影響而強制實施“宅家令”之后,不少服裝制造企業收到了訂單延期或取消的通知。
彼時誰也不知道,疫情竟持續了這么長時間,且仍未看見曙光。疫情所帶來的嚴重影響,則使得服裝制造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至暗時刻。
紡織行業巨頭紛紛勒緊褲腰帶
全球第一大紡織品經銷商、ZARA的母公司Inditex集團,6月10日發布財報稱,新冠疫情對其業務造成嚴重沖擊,導致銷售額大幅下滑,公司在2020年迎來了首次季度虧損。截至4月底的第一財季凈虧損4.09億歐元,這一虧損比接受FactSet調查的分析師平均預期的1.61億歐元多出逾一倍。銷售額從上年同期的59.3億歐元降至33億歐元。
在第一財季報告期內,Inditex集團旗下超88%的門店停業。截至4月末,該集團含Zara在內的8個服裝品牌在全球僅有965家門店處于營業狀態,該數量連所有門店數的七分之一都不到。
Inditex表示,計劃永久關閉旗下1000家至1200家門店,相當于其全球門店總數的13%至16%。
全球第二大服裝零售商、瑞典快時尚巨頭H&M則在2020經歷了10年來的首次虧損。截至5月底的第二財季,H&M稅前虧損64.8億瑞典法郎(約合7億美元),當季銷售額下降50%。H&M決定關閉全球170間分店,包括位于新加坡的全部11家門店。
全球第三的優衣庫母公司、日本迅銷集團也在7月9日發布財報稱,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截至5月底的第三財季凈虧損98.2億日元,旗下日本優衣庫業務第三財季營業利潤暴跌74%,營收下降36%。
3月下旬至5月上旬,日本優衣庫813家門店中,有311家臨時停業。在東南亞、南亞及大洋洲地區,較早解封的越南市場業績在穩步回升;在北美地區,3月中旬起至5月底,大多數門店仍未恢復營業,收益錄得大幅下降,經營虧損擴大;歐洲地區方面,由于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市場于3月中旬起至5月底多數門店仍未恢復營業,收益錄得下降,經營虧損擴大。
還有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品牌也在苦苦掙扎:
美國最大服飾品牌GAP一季度銷售額下降43%至21億美元,營業虧損達12億美元,所有品牌線下門店銷售額均下滑50%以上;
耐克2020年第四財季凈虧損7.9億美元,將在俄勒岡州的全球總部永久性裁員至少500名員工,近期其已關閉了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工廠;
李維斯Q2凈營收4.9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13.13億美元下降62%,凈虧損3.64億美元,李維斯將裁減約15%的全球企業員工……
另一批知名名牌已經倒下:
知名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的英國業務已進入破產托管;
有200年歷史的美國老牌服裝布克兄弟(Brooks Brothers)熬過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大蕭條,未能躲過新冠沖擊,于7月宣布破產;
美國最大的女裝品牌之一Ann Taylor和Lane Bryant母公司Ascena Retail于7月23日宣布了破產消息;
美國百年零售商羅德與泰勒百貨公司(Lord &Taylor)與知名男裝品牌Men’s Wearhouse的母公司Tailored Brands都于8月2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
據投資銀行Bryan,Garnier & Co.預計,新冠疫情將使全球價值2.5萬億美元的時尚行業在2020年縮水至多30%。
國內企業加速洗牌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前5月,中國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累計4067億元,同比下降23.5%,降幅比前4月收窄7.8%。全國網上零售額中,服裝配飾類商品銷售額同比下降6.8%,降幅比前4月收窄5.2%。
有“中國版ZARA”之稱的拉夏貝爾近兩年來深陷債務危機,欠款供應商達數百家,涉及金額約16億元,2019年虧損21.66億元,關閉門店4391家。
從福建晉江走出來的“男裝第一品牌”七匹狼,預計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2000萬元-3000萬元,同比大降75.7%-83.8%。
截至7月19日,中信證券行業分類中,品牌服飾板塊共有13家A股公司披露上半年業績預告。凈利潤預減、續虧和首虧高達11家,幾乎無一公司逃脫疫情重擊。
出口受疫情沖擊,挑戰與機遇并存
2014年,中國服裝出口占據全球服裝貿易的41%,為歷史高點,之后緩慢下降,越南、孟加拉國、印度、印尼、土耳其、柬埔寨等國逐漸替代中國的服裝出口份額。
2018年,中國服裝出口仍以34.3%的份額占據全球第一,此時越南的份額有6.7%,孟加拉5.6%,印度3.7%,土耳其3.6%,印尼2.0%,柬埔寨1.8%。
根據海關數據,2020年上半年,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遭遇疫情重創,下降16.7%,不過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出口同比增長32.4%,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沖擊。
但對于一些主要依靠服裝出口創匯的國家來說,2020的打擊是致命的。據世界貿易組織(WTO)估計,服裝產品出口額占孟加拉國出口總額的85%左右,這給該國帶來了400多萬個就業崗位;在柬埔寨,有將近20%的全國家庭都有成員在縫制業工作。服裝、鞋子、旅行背包的出口額占該國出口總額的75%。另外,越南和印度同樣也是服裝類產品的主要出口國。
以孟加拉為例,據孟加拉服裝制造及出口協會統計,受新冠疫情影響,孟加拉有至少9.82億件服裝出口被取消或暫停,總價值31.8億美元,228萬名工人受影響。
孟加拉服裝制造商和出口商協會主席Rubana Huq透露,自歐美相繼成為疫情重災區以來,孟加拉服裝廠每天的損失平均達1億美元。
從3月到6月,孟加拉全國有179家服裝廠關門;在取消的31.8億美元訂單中,有超過一半來自歐洲國家。雖然目前各國開始重啟經濟,但各品牌取消和推遲訂單的情況依然沒有改善。除了取消訂單之外,還有大量買家要求制衣廠提供20%到50%的折扣。
麥肯錫咨詢公司高級合伙人伯格預測,在整個服裝產業鏈上,將有20%到30%的公司因疫情倒閉。根據他的預測,在不久的將來,歐美企業將更多地轉向“近距離投資”,而不再延續“低價勞動力投資”的政策。
伯格表示:“將來歐美企業把生產企業轉移到東歐、北非和土耳其以及墨西哥。這主要是考慮到可以縮短從下訂單到交貨的時間,同時極大地提升了靈活性和敏捷性。歐美服裝企業都在反思之前過分依賴遠東地區的生產工廠。”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快時尚,更注重經典的奢侈品、輕奢侈品反而保持著較高增速。這背后是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更加注重產品的長期使用,一次性的、耐用性差的產品,在2020年之后,將更加難以生存。
來源. 外跨研究中心、外市場焦點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