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制造將出現兩大陣營?能做一件衣服訂單的才是贏家?
- 近日,阿里新制造的的首家工廠亮相杭州,給服裝業帶來不小震動,也引起同行朋友的某些顧慮,犀牛工廠有哪些優勢,會取代傳統工廠嗎?
說到這里,有些朋友可能明白了,阿里犀牛工廠對標的是海爾卡奧斯。隨著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未來的服裝江湖,可能真的沒服裝人什么事了,而是阿里系和海爾系之爭。這不是危言聳聽,今年疫情中,Zara銷售額從上年同期的59.3億歐元降至33億歐元,拉夏貝爾深陷債務危機,公司改名遷址到新疆,靠賣吊牌維持......中小型企業,是考慮如何站隊,還是創新?這是疫情后時代面臨的抉擇,遠比埋頭苦干更重要。
未來服裝制造的兩大陣營
①阿里系:C2M,通過電商大數據、用戶需求,拉動服裝設計、生產端,下圖:
②卡奧斯平臺:極速供應鏈,通過物料的及時配送驅動生產,下圖:
圖:青島環球車間,通過卡奧斯與創嘉平臺的共同改造,生產效率提高了30%,人工節約10%,合格率從92%提高到98%。
馬云:工廠接1萬件服裝訂單,這不是能力。能接一件衣服的訂單,才是真能力!
馬云的新制造為什么從服裝業切入?
犀牛工廠的出現既是落地新制造,也是真正將阿里平臺上多年沉淀的數據,更直接地當生產工具來用。
從“犀牛智造”曝光的模式看,在需求端,打通淘寶天貓,為品牌商提供精準銷售預測,讓按需生產可規模化實施;在供給端,通過柔性制造系統,將服裝行業平均1000件起訂、15天交付的流程,縮短為100件起訂、7天交貨。
“這樣做直接的好處是緩解中小商家的庫存壓力,”伍學剛告訴記者,“服裝行業產品生命周期長,商家由于庫存造成的浪費通常占到全年銷售額20%到30%。”這個痛點在2020年表現尤其明顯。受疫情影響春裝大量積壓倉庫,在“中國服裝第一街”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有商家在直播間以“9.9元一斤”的方式,像賣蔬菜一樣清庫存。
這也是新制造選擇服裝業作為試點的重要原因。在和逍遙子的討論中,伍學剛列出了選擇試點三個維度:大行業、痛點深、阿里比別人更具優勢。服裝是阿里電商平臺上最大的垂直銷售類目,銷售額過3億元。
工廠“智慧大腦”、中央智能倉是犀牛工廠引以為豪的核心。
通過數字化設計系統,工廠可以實現3D快速仿真測試、為商家提供報價基礎、為供應鏈提供采購依據、為生產提供工藝指導,加速了產品上新和換款;中央倉則猶如餐飲行業的“中央廚房”,可智能采購、柔性供給。犀牛智造,每塊面料都有ID,可全鏈路跟蹤、自動出入庫管理、自動配送和智能化揀選。
通過自研的“棋盤式吊掛”,物料可以自動分配至相對空閑的工位,智能小推車自動在車間穿梭,每個工人實時技能效率直接反饋到智能操作系統上。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通過這套自主研發的系統,工廠實現了50%的無人化生產,兩個小時就能完成全系統換款,大部分訂單1小時內即可完成,更好地配合小顆粒度訂單的生產。
二、淘寶下半身
在蔣凡簡短的開幕致辭中,“淘寶下半身”提法引人注意。
“犀牛智造將打造淘寶的下半身,幫助中小商家,數據驅動,生產環節緊密相連,更聰明的生產排期,制造能力像云計算一樣調動。”蔣凡說。
淘寶直播商家“烈兒寶貝”是第一批和犀牛工廠合作的商家之一。“我們采取的直播預售模式,預售當天常常十分火爆,我們忙著加單補貨,后續又因消費者過久等待退單、不合適退貨,造成庫存積壓。”烈兒寶貝產品經理曾揚健告訴記者,和犀牛合作之后,預售周期縮短60%,無貨退款率顯著下降。
在伍學剛看來,需求驅動是犀牛與其他工廠的本質區別,熱力牛仔褲就是按需生產的典型例子。
研發團隊通過數字洞察發現,女孩子既想穿牛仔褲又不想穿秋褲,希望褲子既保暖又好看,熱力牛仔的需求快速暴發。工廠和商家很快進行了合作,通過直播,一個晚上就買掉約10萬件。“從洞察機會,到轉成商機、完成交付,整個過程只有半個多月。”
熱力牛仔按傳統服裝制造的節奏,幾千件起步,得提前半年預測流行趨勢,確定款式版型,再聯系備料,確定工廠流水線生產排期,再生產、分發各區域上貨。流程長、成本高,稍有不慎就可能砸在手里,秒變積壓庫存,想象中的賺錢貨,變成實實在在的賠錢貨。
可現在,服裝賣家可以根據淘系的相關數據,消費者畫像確定備料、大致款型,通過直播、預售更新數據,調整策略,再在犀牛智造工廠彈性排期,幾十件為單位訂貨,或補貨,或減量。
這既避免備料浪費,也避免行業平均20-30%的庫存浪費。7天完成生產、上貨,幾天時間就能完成銷售,妥妥Zara一樣的短平快柔性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