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失敗!釋放良好合作信號!保留優待!
- 今年以來,印度進一步加強遏制外國商品進口,全力推動“印度制造”戰略,然而這并不利于該國經濟的正常發展。
印度發聲:保留中國的最惠國待遇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報道,印度商務和工業部長戈亞爾9月21日稱,印度政府沒有取消中國最惠國待遇的計劃。
中國與印度雙邊貿易往來密切,印度高度依賴中國產品。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與印度雙邊貿易額達到6395.2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對印度出口額為5156.3億元,自印度的進口額則為1238.9億元。
但據《印度時報》報道,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今年4-8月,印度自華進口額較2019年同期下降27.63%,其中8月印度從中國進口額為49.8億美元,7月為55.8億美元,這也對該國企業和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最惠國待遇,是國際經濟貿易關系中常用的一項制度,是國與國之間貿易條約和協定的法律待遇條款,在進出口貿易、稅收、通航等方面互相給予優惠利益、提供必要的方便、享受某些特權等方面的一項制度,又稱“無歧視待遇”。通常指的是締約國雙方在通商、航海、關稅、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給予的不低于現時或將來給予任何第三國的優惠、特權或豁免待遇。
值得一提的是,優惠是相當于一般關稅稅率而言,并不意味著就是最優惠稅率,在最惠國待遇之外,可能還有更低的稅率。
印度保留中國的最惠國待遇的兩方面考量
嚴重依賴中國產品的印度,今年自華進口總額卻減少了,意味著印度很可能需要從其他國家購買價格更高的同類產品。印度全國電子協會(AIEA)西區總裁米特什指出,如果無法順利進口中國產品,印企借道日本、韓國采購中國產品的成本將多出20%-40%。
取消最惠國待遇這張牌,印度并非沒有打出過,可能是出于兩方面的考量。
一方面,中國是印度第二大貿易伙伴,如果取消中國最惠國待遇,恐將危及自身。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對印度的貿易順差超過500億美元,印度很多關鍵原材料、零部件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依賴中國。
比如印度引以為傲的制藥業,70%以上的原料藥都來自中國;印度進口的化學制品約85%-90%來自中國;印度每年從海外進口的汽車零部件價值達1.33萬億盧比(約合人民幣1228億元),其中從中國進口的比例就達到27%,位居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自華進口減少,但中國產品仍充斥在印度大部分日常生活用品中,“抵制中國貨”始終是空談。據《環球時報》報道,印度仍有超50%的鞋類、針織面料、家具等產品來自中國。因此可以說,如果印度取消中國最惠國待遇,最終只會增加其制造業的投入以及消費者的成本。
另一方面,疫情蔓延下,印度經濟出現嚴重衰退。據印度政府公布的數據,2020年第二季度,印度經濟同比下降23.9%,創下1996年開始公布季度經濟數據以來的新低,其中制造業同比下滑更是高達39.3%。
當下印度疫情形勢依舊十分嚴峻,但為了復蘇經濟,印度已經逐漸放開社會封鎖政策,推動復工復產。對于如今的印度而言,推動經濟復蘇進程,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事。
而在這個進程之中,制造業的復工復產,無疑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在這種情況之下,對于依賴中國市場的印度制造業而言,國家對于中國的最惠國待遇,是節省成本、促進復蘇的重要關鍵所在。
綜上所述,印度保留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可以說是考量雙方貿易關系,以及自身利益發展之后做出的明智之舉。
此前印度各界反華情緒嚴重
6月起,頻繁的邊境摩擦逐步點燃印度國內的反華情緒,掀起抵制中國產品的浪潮,之后印度政府和各界也頻頻出招,企圖從各方面抵制中國產品。
印度各界反華抵制情緒嚴重
此外,印度政府也敦促印度國有電信公司、孟買電報電話公司等電信公司及其下屬子公司,不得使用中國產品,電信部也通知運營商停止采購華為和中興的通訊設備。
更有甚者,印度鐵道部表示將終止與中國工程公司的合同,給出的理由是強調中方在過去4年來僅執行了合同的20%,且不能按照合同協議提供技術文件。
封禁118款中國App,累計三次共封禁224款
此前在6月29日,印度政府已經宣布禁用59款中國APP,一個月后再次宣布禁用47款中國APP,至此,印度政府已禁用224款中國APP。
加強對東盟國家原產地規則審查,防止中國產品轉口
戈亞爾要求盡早審查東盟-印度貨物貿易協定(AITIGA),認為該貿易協定損害印度方面的利益,特別是違反原產地規則。一位政府官員透露,許多中國商品通過東盟進入印度市場,從而使印度制造業處于不利地位,印度方面希望在11月東盟-印度領導人峰會召開前確定審查范圍并做好前期準備工作,以便在年底前開始全面審查。
此外,9月21日起,印度將對與東盟自由貿易協定(FTA)下的進口商品實施原產地規則。根據這一規定,具有附加值的商品才能出口至印度,這一規則有助于遏制貨物傾銷。
印度財長西塔拉曼表示,自由貿易協定需要與“自力更生”政策方向保持一致,對國內產業構成威脅的進口商品需要進行嚴格審查。
希望中印雙邊貿易良好發展
《今日印度》網站21日發表文章稱,188天前,印度因新冠疫情關閉泰姬陵,當地的中國游客被認為是病毒的潛在攜帶者而受到嚴格監控;如今,泰姬陵重新開放,造訪的首位游客就是一名中國人。印媒稱:“6個月過去了,生活轉了一圈回到了原點。”
如今印度懸崖勒馬,選擇保持中國最惠國地位,也向中企、印企釋放一個良好的合作信號。
據了解,在最惠國待遇下,我國產品對印度進出口仍保持享有一些優惠、特權和豁免,有利于中國產品對印出口。而對印企來說,則有助于其補充中國產品進口供應。
另外,印度選擇保留中國最惠國待遇,中國也不會隨意廢除印度的最惠國地位,這也有利于該國產品對華出口。
來源:外跨研究中心、外市場、界面新聞、金十數據等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圖文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知識產權,我們會盡可能注明來源,若不愿轉載,請通知我們予以刪除,聯系方式:0571-87176768。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