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7月紡織服裝外貿詳解出爐,“后疫情”時代幾件大事須早作準備
- 1、形勢綜述
大型企業(yè)訂單逐步恢復,不確定性成為羈絆企業(yè)接單的重要因素。
二季度,全國紡織服裝累計出口增長19.2%,其中除防疫物資之外的傳統(tǒng)大宗商品紗線、面料和針梭織服裝三大類產品的出口合計下降28.5%。三季度伊始的7月份,外需市場回暖帶動大宗商品出口降幅迅速收窄至10%。與數據相呼應,我會通過企業(yè)調研得知,目前大型企業(yè)普遍反映防疫物資之外的訂單開始恢復甚或飽和,企業(yè)生產、出口逐步回歸正軌,但由于進口商對付款條件和付款方式提出新要求,在國外疫情仍未全面緩和的情況下,企業(yè)擔心疫情出現反復導致收款風險,短期內不敢接長單、大單,寧可接小單、短單。由此預測,如全球疫情在年底前持續(xù)得到緩解,三~四季度的出口將繼續(xù)回穩(wěn),整體走勢持續(xù)向好,但反彈速度和力度不會太快。
產業(yè)轉移勢頭復蘇,中國紡企需為“后疫情”時代提前做好準備。
疫情全球肆虐期間,由于對中國防疫物資的依賴和對中國強大、穩(wěn)定供應能力的信任,主要市場暫時停止了采購外移的腳步,將采購重點回歸中國,中國產品的市場份額一度高企。隨著疫情的逐步緩解,歐盟、美國、日本等市場重新將目光投向東盟、南亞,以及與其有地緣優(yōu)勢的國家和地區(qū),中國產品市場份額再度回落。大型品牌商如優(yōu)衣庫已將采購中心從上海擴展到越南,顯示出訂單轉移的強烈信號。中國紡企需重點關注采購趨勢的變化,并提前布局,作好應對策略。
政治因素使中國紡織服裝產業(yè)鏈面臨的挑戰(zhàn)加劇,組建區(qū)域化產業(yè)聯盟勢在必行。
政治對市場的干預度日益加深,主要發(fā)達國家在政治因素的推動下進一步加快了市場采購多元化的進程。疫情發(fā)生后,美國、歐盟等發(fā)達國家意識到自身產業(yè)的缺失,逐步吸引東盟、印度等地形成并擴展自己的產業(yè)鏈區(qū)域化布局,與中國形成對抗。同時,雖然上下游配套不健全,主要中間品依然依靠從中國進口,但為保護自身產業(yè),東盟國家也開始對我紡織品發(fā)起貿易救濟調查,并有愈演愈烈之勢。面對多重壓力,中國政府、中介組織和企業(yè)需多方聯動,共同應對。加快推進自貿協(xié)定談判或者升級談判,建立良好的開放與營商環(huán)境,與周邊國家、“一帶一路”國家形成合作伙伴關系。組建區(qū)域化產業(yè)聯盟,形成以互利共贏、協(xié)同發(fā)展為主導的良性格局,在助力周邊國家提升產業(yè)基礎的同時,逐步將中國打造成為以設計研發(fā)為主的高附加值產業(yè)中心。
2、貿易數據
7月,全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129.3億美元,同比(下同)增長3.4%,其中出口2376.3億美元,增長7.2%,進口1753億美元,下降1.4%,當月貿易順差623.3億美元。1~7月,進出口總值24426.3億美元,同比下降4.8%,其中出口13363.8億美元,下降4.1%,進口11062.5億美元,下降75.7%,實現累計順差2301.3億美元。
7月,紡織品服裝貿易額337.9億美元,增長13.2%,其中出口317.7億美元,增長15.5%,進口20.3億美元,下降13%,當月貿易順差297.4億美元,增長18.1%。2020年1~7月,紡織品服裝貿易額1720.8億美元,同比增長3.5%。其中出口1591億美元,增長4.8%;進口129.8億美元,下降10%,累計貿易順差1461.2億美元,增長6.4%。
3、貿易特點
2020年1~7月紡織品服裝進出口呈現如下特點:
1)出口連續(xù)四月實現增長,大宗商品呈現回暖趨勢
4~7月,紡織品服裝連續(xù)四月實現出口增長,三季度伊始的7月出口同比、環(huán)比分別增長15.5%和8%,增長主要由防疫物資拉動,同時傳統(tǒng)大宗商品的出口也逐步呈現向好態(tài)勢。7月紗線、面料和服裝三大類商品的出口額雖然仍為負增長,但降幅均較前期明顯收窄。
2)一般貿易出口保持高速增長,民營企業(yè)領跑全國。
一般貿易出口連續(xù)4個月實現兩位數增長,7月增長20.3%,1~7月累計增長8.9%。加工貿易持續(xù)下降,7月下降24%,降幅較前期略有緩和,1~7月累計下降30.8%。
民營企業(yè)繼續(xù)保持引領作用,7月及1~7月出口分別增長14.9%和8.2%,對全國出口形成明顯正拉動。國有企業(yè)和三資企業(yè)1~7月累計出口分別下降1.4%和4.5%,下降主要集中在2~5月,6、7兩月逐步反彈,同比恢復增長。
3)對主力市場服裝出口逐步回升,國際市場采購方向將隨著疫情好轉回歸正常軌道。
7月,國際市場消費需求小幅回暖,我對三大主力市場歐盟、美國、日本重點商品服裝的出口形勢較前期好轉,出口額環(huán)比提升,同比降幅分別較上月分別收窄2.5、0.3和8.9個百分點。1~7月,我對三大市場服裝出口分別下降12.5%、27%和12.5%,美國下降最多。
7月,防疫物資對除美國以外的地區(qū)出口均有明顯回落,對歐盟、日韓和東盟出口環(huán)比分別下降30.5%、15%和50%,美國由于疫情仍未有效緩解對防疫對物資的需求不降反升,環(huán)比增長1%。
隨著疫情的緩解,各市場對服裝產品的采購逐步回歸多元化軌道。從主要市場進口數據看,美國和日本自中國服裝進口的比重在5月分別達到60.4%和74%的高峰,但之后逐步回落,至7月分別降至34.1%和52.7%,同期東盟所占份額再度擴張。
4)防疫物資仍然是拉動出口增長的主要力量,傳統(tǒng)大宗商品出口形勢略有好轉。
7月,全球仍未走出疫情陰影,防疫物資出口雖較高峰時的5、6月份略有回落,但仍保持大規(guī)模和高增長的特點,依然是拉動出口增長的主力。當月防疫物資出口89.1億美元,較上月回落17.4%。累計出口476.5億美元,占總出口的30%。
7月,市場需求略顯回暖,除防疫物資外的大宗商品,包括紗線、面料、針梭織服裝的出口降幅較前期有所減緩,但仍均未能恢復增長。1~7月三大類商品累計降幅分別為31.3%、27.4%和18.1%。
5)廣東出口快速反彈,北京、湖北持續(xù)高位增長。
二季度以來,廣東表現明顯突出,4~7月出口連續(xù)實現快速增長,7月增幅攀升至60.4%,1~7月累計增長20.5%,增速在前五大出口省市中居首。浙江、江蘇分別下降5.4%和7.6%,山東、上海分別增長6.3%和15.8%。
北京和湖北兩地出口熱度依然不減,7月分別增長288.2%和142.8%,1~7月累計分別增長267%和131.5%。
6)進口降勢不減,顯示行業(yè)回暖仍需時日。
與出口形成對比,紡織服裝進口持續(xù)四個月下降,依然沒有顯現回暖趨勢。7月當月下降13%,其中紗線面料下降20.2%,針、梭織服裝下降11.6%。1~7月累計進口下降10%,其中紗線面料下降27%,針、梭織服裝下降10%。
當前進口與后期出口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尤其是中間品進口回升緩慢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后期服裝出口可能走弱,缺乏增長動力。
7)棉花進口快速回升,美棉占三分之一強。
7月,棉花進口持續(xù)、快速回升,當月進口14.8萬噸,環(huán)比6月增長64%,同比降幅收窄至9.2%。1~7月累計進口104.7萬噸,同比下降22%,其中美國為第一大進口來源國,自美國累計進口39.1萬噸,增長40.4%,美棉占比升至37%,其中7月達到三分之二。
中國棉花協(xié)會分析,7月,國民經濟繼續(xù)穩(wěn)定恢復,棉花面積雖有所下降,但產量穩(wěn)中有增。儲備棉適應市場需求,輪出全部成交,新疆疫情影響疆棉外運,國內現貨價格上漲。紡織市場處在淡季,原料維持低庫存,棉花商業(yè)庫存降幅收窄。棉花進口持續(xù)增長,國外疫情持續(xù),美國棉區(qū)旱情有所發(fā)展,中美矛盾再度升級,受多種因素影響,國際棉價波動頻繁。月末,中國棉花價格指數(CCIndex3128B)12319元/噸,較上月末上漲453元;月均價為12156元/噸,環(huán)比上漲198元,同比下跌1994元。中國進口棉價格指數FC Index M月均為69.6美分/磅,環(huán)比漲1.29美分。月末為69.62美分/磅,高于前一月末1.87美分/磅,1%關稅下折人民幣12176元/噸,低于同期國內現貨143元,內外棉價差較上月末擴大14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