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后的代價:紡織企業有單不敢接,訂單爆倉難抵成本之痛
01.瘋狂的原料上漲
從原料端來看,國慶節后籽棉的搶收推升了棉花成本,中國棉廠收到命令,要求其停止購買澳洲棉花。據悉中國是澳洲棉花的最大買家,2018/19年度該項貿易額達到約9億澳元(6.374億美元)。
此外,“拉尼娜”氣候下冷冬預期也增添了市場對冬裝需求的期待。紡織企業訂單改善,使得上游市場,棉花、滌綸、粘膠等紡織原料商品也出現大漲,紡織行業品牌終端持續恢復,冷冬利好冬裝銷售,板塊目前估值較低,但有望在四季度全面恢復。作為服裝的原材料之一棉花的需求量將增大導致棉花價格一路瘋漲。另外部分實單和大量的投機囤貨造成了短期市場供不應求的氛圍。
由于紡織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大量貿易商采取“高報價、低成交”的策略,捂盤不賣,待價而沽,甚至選擇毀約;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進口紗也處于不報價的“封盤”狀態。為保證生產交貨,一場“搶布潮”也在紡織行業內拉開了帷幕。
在八九月份,紡織企業接到了大量的內外貿訂單,然而企業原材料庫存普遍處于低位,陡然飛漲的原材料價格使猝不及防的紡織企業普遍陷入利潤大幅縮水甚至虧損的境地,紡織服裝企業在執行合同還是與采購商協商解約、甚至違約之間備受煎熬。
02.瘋狂的匯率波動
瘋狂的原料高漲的報價卻很難傳遞到終端品牌企業,原因原來出在匯率上。節后首個交易日,不出所料,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補漲近1000點;但更為重要的是,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延續假期以來的強勢。10月9日盤中一度漲破6.7關口,刷新去年4月以來的高點。10月15日,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開盤上漲70點,報6.7300,與此同時,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升破6.71關口。
今年6月初開始,人民幣一波快速升值的行情,由于中國的疫情控制較好,人民幣有所走高,這對于進口企業來說是利好的,但是對于做出口生意的老板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一般來說,外貿企業多以美元結匯,若結匯時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降,也就表示原先談好的價格帶來的利潤降低了。
匯率漲漲跌跌一直是紡織外貿人心中的痛,如果結匯的時間點把握的好,就可能賺到一筆,而若把握不好,就有可能白白損失一筆。
03.紡織企業利潤遭擠壓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這樣一輪波及眾多品類的漲價潮,紡織產業鏈無論上游還是下游,企業似乎大都高興不起來,反而大量企業憂慮重重,甚至苦不堪言。
“如果原料價格再上漲,那么,紡紗廠就會面對‘紡一噸紗就虧一千元’的尷尬局面,長此以往,有的工廠就只能關閉部分生產車間。”鐘濤說。
主要從事印染的孫莉楠也為原材料的漲價而苦惱不已,她所在的企業正處于收縮之中,可能會減產,并控制接單,“我們買完坯布再去做印染,現在紗線、坯布都在大幅漲價,我們面臨著成本上漲的問題,這部分上漲的成本想全部轉移給消費者是很困難的,只能轉移一部分,剩下的肯定要我們印染企業來承擔。我們這個行業利潤一直都很微薄,原材料漲價擠壓了大部分利潤,結匯時人民幣再一升值,就什么都沒了。不像服裝企業,他們利潤稍高些,可能還能扛得住。”
邢偉奇顯然不能認同這一說法,“上游原材料價格太高了,但下游的面料、服裝這塊的價格活躍度遠遠比不上上游,棉紗、印染等成本一直在升高,加工廠非常難干。”
他指出,盡管近期市場有所回暖,但外貿市場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好,他預計全年的訂單將會比往年減少1/3。
04.紡織企業進退兩難
一位紡織行業人士指出,隨著原料、棉紗布、面料價格的暴漲,紡織品服裝出口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
首先,目前國外品牌商、零售商大多不接受紡服企業、外貿公司上調報價,原料、紗布的上漲很難傳遞到終端訂單,外向型企業承受能力比較有限,因此要么“棄單”,要么獨自消化棉花、棉紗等上漲的成本,無論做哪一種選擇,生產企業都很痛苦。
其次,8、9月份,不少企業接到歐美等市場感恩節、圣誕節訂單或者“雙11”的內銷訂單,棉花、棉紗布等價格大幅上漲導致利潤明顯縮水甚至陷入虧損,這部分訂單很可能無法執行,紡服企業在執行合同還是與采購商協商解約、違約間備受煎熬。
再次,由于擔心人民幣匯率出現大幅度波動,外向型貿易企業接單也趨于謹慎。
原料、紗線、面料等報價的暴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貿需求的持續回暖。比如,多位紡織行業人士均表示,按最新成本核價之后的報價客戶不予接受;而另一面,貿易商又抱怨很難找到供貨質量好,價格又便宜的代加工企業,“有單難發出去”成為常態,因而放棄了不少報價偏低,利潤不高的出口訂單。
在孫莉楠看來,此次紡織市場回暖在很大程度上是疫情后大量企業倒閉帶來的市場出清效應,而并非國內外市場的徹底回暖。“蛋糕雖然小了,但是分蛋糕的人也少了,但國內的紡織產業總體仍是產能過剩狀態。”
她強調,往年此時也大都是行業旺季,從市場上看,根本不存在需求完全回暖、甚至供不應求的情況,上游行業的漲價并沒帶來紡織業的復蘇,而只會層層擠壓下游企業的利潤。而近期國外疫情又再次收緊,人民幣也在不斷升值,紡織行業真正的復蘇仍然任重而道遠。
另外一方面,最近原料也開始漲價,再加上匯率仍有走高的趨勢,如果不漲價,那么這部分微薄的利潤也被匯率和原料的漲價吃掉,最終很可能就是白干了!
05.留住外單?不可能也沒必要
近期還有一個比較熱的炒作話題,就是流向中國的外單,市場上有一種聲音表示只要把這些訂單留住,不讓它再流回去,那市場就會一直火下去了,不過這是不可能的。
全球的紡織產業雖然正不斷從中國向東南亞國家以及印度等地轉移,但因為當地除了用工成本外并沒有什么別的優勢,因此現階段生產的大都是一些較為低端的產品。
從這個邏輯來看,本次從國外市場流入中國的訂單,所包含的產品大部分本就是已經基本上被我們淘汰的,技術含量低,對人工成本敏感性更強。
在平時,國內的紡織企業也看不上這部分訂單的利潤,只不過因為疫情全球需求萎縮,這些訂單成為了消耗庫存與產能的“救命稻草”,所以才成了香餑餑。
所以一旦疫情好轉,這部分單子勢必還會重新流回去,是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留在中國的。
06.結語
干紡織不容易,行情差時犯難,行情好時左右為難。但有單總比沒有單強,紡織人,扛過寒冬就是暖春!
從原料端來看,國慶節后籽棉的搶收推升了棉花成本,中國棉廠收到命令,要求其停止購買澳洲棉花。據悉中國是澳洲棉花的最大買家,2018/19年度該項貿易額達到約9億澳元(6.374億美元)。
此外,“拉尼娜”氣候下冷冬預期也增添了市場對冬裝需求的期待。紡織企業訂單改善,使得上游市場,棉花、滌綸、粘膠等紡織原料商品也出現大漲,紡織行業品牌終端持續恢復,冷冬利好冬裝銷售,板塊目前估值較低,但有望在四季度全面恢復。作為服裝的原材料之一棉花的需求量將增大導致棉花價格一路瘋漲。另外部分實單和大量的投機囤貨造成了短期市場供不應求的氛圍。
在八九月份,紡織企業接到了大量的內外貿訂單,然而企業原材料庫存普遍處于低位,陡然飛漲的原材料價格使猝不及防的紡織企業普遍陷入利潤大幅縮水甚至虧損的境地,紡織服裝企業在執行合同還是與采購商協商解約、甚至違約之間備受煎熬。
02.瘋狂的匯率波動
瘋狂的原料高漲的報價卻很難傳遞到終端品牌企業,原因原來出在匯率上。節后首個交易日,不出所料,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補漲近1000點;但更為重要的是,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延續假期以來的強勢。10月9日盤中一度漲破6.7關口,刷新去年4月以來的高點。10月15日,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開盤上漲70點,報6.7300,與此同時,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升破6.71關口。
匯率漲漲跌跌一直是紡織外貿人心中的痛,如果結匯的時間點把握的好,就可能賺到一筆,而若把握不好,就有可能白白損失一筆。
03.紡織企業利潤遭擠壓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這樣一輪波及眾多品類的漲價潮,紡織產業鏈無論上游還是下游,企業似乎大都高興不起來,反而大量企業憂慮重重,甚至苦不堪言。
“如果原料價格再上漲,那么,紡紗廠就會面對‘紡一噸紗就虧一千元’的尷尬局面,長此以往,有的工廠就只能關閉部分生產車間。”鐘濤說。
主要從事印染的孫莉楠也為原材料的漲價而苦惱不已,她所在的企業正處于收縮之中,可能會減產,并控制接單,“我們買完坯布再去做印染,現在紗線、坯布都在大幅漲價,我們面臨著成本上漲的問題,這部分上漲的成本想全部轉移給消費者是很困難的,只能轉移一部分,剩下的肯定要我們印染企業來承擔。我們這個行業利潤一直都很微薄,原材料漲價擠壓了大部分利潤,結匯時人民幣再一升值,就什么都沒了。不像服裝企業,他們利潤稍高些,可能還能扛得住。”
邢偉奇顯然不能認同這一說法,“上游原材料價格太高了,但下游的面料、服裝這塊的價格活躍度遠遠比不上上游,棉紗、印染等成本一直在升高,加工廠非常難干。”
他指出,盡管近期市場有所回暖,但外貿市場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好,他預計全年的訂單將會比往年減少1/3。
04.紡織企業進退兩難
一位紡織行業人士指出,隨著原料、棉紗布、面料價格的暴漲,紡織品服裝出口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
首先,目前國外品牌商、零售商大多不接受紡服企業、外貿公司上調報價,原料、紗布的上漲很難傳遞到終端訂單,外向型企業承受能力比較有限,因此要么“棄單”,要么獨自消化棉花、棉紗等上漲的成本,無論做哪一種選擇,生產企業都很痛苦。
其次,8、9月份,不少企業接到歐美等市場感恩節、圣誕節訂單或者“雙11”的內銷訂單,棉花、棉紗布等價格大幅上漲導致利潤明顯縮水甚至陷入虧損,這部分訂單很可能無法執行,紡服企業在執行合同還是與采購商協商解約、違約間備受煎熬。
再次,由于擔心人民幣匯率出現大幅度波動,外向型貿易企業接單也趨于謹慎。
原料、紗線、面料等報價的暴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貿需求的持續回暖。比如,多位紡織行業人士均表示,按最新成本核價之后的報價客戶不予接受;而另一面,貿易商又抱怨很難找到供貨質量好,價格又便宜的代加工企業,“有單難發出去”成為常態,因而放棄了不少報價偏低,利潤不高的出口訂單。
在孫莉楠看來,此次紡織市場回暖在很大程度上是疫情后大量企業倒閉帶來的市場出清效應,而并非國內外市場的徹底回暖。“蛋糕雖然小了,但是分蛋糕的人也少了,但國內的紡織產業總體仍是產能過剩狀態。”
她強調,往年此時也大都是行業旺季,從市場上看,根本不存在需求完全回暖、甚至供不應求的情況,上游行業的漲價并沒帶來紡織業的復蘇,而只會層層擠壓下游企業的利潤。而近期國外疫情又再次收緊,人民幣也在不斷升值,紡織行業真正的復蘇仍然任重而道遠。
另外一方面,最近原料也開始漲價,再加上匯率仍有走高的趨勢,如果不漲價,那么這部分微薄的利潤也被匯率和原料的漲價吃掉,最終很可能就是白干了!
05.留住外單?不可能也沒必要
近期還有一個比較熱的炒作話題,就是流向中國的外單,市場上有一種聲音表示只要把這些訂單留住,不讓它再流回去,那市場就會一直火下去了,不過這是不可能的。
全球的紡織產業雖然正不斷從中國向東南亞國家以及印度等地轉移,但因為當地除了用工成本外并沒有什么別的優勢,因此現階段生產的大都是一些較為低端的產品。
從這個邏輯來看,本次從國外市場流入中國的訂單,所包含的產品大部分本就是已經基本上被我們淘汰的,技術含量低,對人工成本敏感性更強。
在平時,國內的紡織企業也看不上這部分訂單的利潤,只不過因為疫情全球需求萎縮,這些訂單成為了消耗庫存與產能的“救命稻草”,所以才成了香餑餑。
所以一旦疫情好轉,這部分單子勢必還會重新流回去,是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留在中國的。
06.結語
干紡織不容易,行情差時犯難,行情好時左右為難。但有單總比沒有單強,紡織人,扛過寒冬就是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