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秒量體7天成衣 酷特智能引領服裝定制革命
提到服裝廠,許多人腦海中閃現的畫面還是一群女工俯坐于縫紉機前,步調一致地生產著千篇一律的同款服裝。在過去兩百多年的工業發展中,工業化的大規模批量生產與傳統手工業的個性化定制始終是矛盾對立的存在。然而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來臨,智能制造為傳統工業賦能,讓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成為可能。
在青島即墨的酷特智能工廠生產線上,一件內里縫有“幸福日”字樣并配有日期的條紋西服引起了記者們的注意。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屬于客戶的個性化定制,日期可能是結婚紀念日,由此推斷這或許是一件送給伴侶的紀念日禮物。
在酷特智能工廠,這樣具有特殊意義的個性化定制服裝并不是個例,“一人一款、一人一版、在線量體、7天成衣”是酷特的特色服務。工廠上方的自動吊掛機上,前后懸掛的衣物面料、款式、顏色各不相同,自動掃碼后它們被吊掛機送至不同的工位上,經過不同工序工人的接力,完成客戶的個性化定制。這些客單來自全球不同國家與地區,顧客的膚色、體型各不相同,所選擇的面料、款式、工藝也大不相同,卻能經由流水線在短時間內迅速成衣。擱在二十年前,這是業內都不敢想的未來。然而青島的這家企業,不僅想了,還做成了。
吊掛機自動將剪裁好的面料分發至不同工位。
“父親的想法,嚇跑了很多人。”
酷特智能成立于2007年,其前身是青島知名的傳統服裝制造企業紅領集團,是中國名牌和服裝雙百強企業,創始人張代理是酷特智能現任董事長張蘊藍的父親。早在2003年,公司便提出由數據驅動的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模式。到2007年酷特智能成立,正式推出了C2M工商一體化的商業模式。
C2M模式簡單解釋就是C端消費者需求直達M端服裝制造工廠,即“先訂后做”“賣了再做”。酷特通過獨創的“三點一線”可實現標準化、數據化量體方式,建立了版型、款式、工藝、BOM四大數據庫,從而滿足99.99%的人體個性化定制需求。面料、裁剪、縫制、熨燙、質檢、倉庫、發貨等多個流程均實現了智能化、高效化,從用戶下單到工廠發貨僅需7個工作日。
酷特智能董事長張蘊藍。
在外界看來,通過智能化改造實現大規模個性化定制一定是從海外留學歸來的張蘊藍的主意,然而她卻說,做個性化服裝定制是父親很早就有的想法,父親張代理才是這場改革最堅定的執行者。
庫存積壓是傳統制造業的通病,張蘊藍說這個難題一直困擾著父親,從很早以前他就在思索如何能解決這一問題。“他很羨慕意大利的那些傳統高端定制品牌,沒有庫存積壓的問題,利潤率又高,然而這種高端定制很難實現工業化量產,一方面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也會犧牲掉效率,業界普遍認為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然而張代理沒有將這一想法拋之腦后,他堅定地認為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是未來的風口和希望。之后,他找回在外企工作的女兒幫忙,一起探索如何對生產線進行改造、對管理進行改革,從而以最小的成本投入實現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生產。
為了讓員工和業內認可這種新模式,張代理經常給員工和合作伙伴“洗腦”。然而每每慷慨激昂、興奮不已地向對方描繪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的美好藍圖時,都得不到別人的認同。張蘊藍回憶說,有次父親講完,見現場無人反對,覺得這次分享很成功,結果事后在廁所里卻聽到一個合作多年的老伙伴質疑他腦子有問題。
為了讓公司員工真正改變觀念,更好地執行既定戰略,完成內部改造,張代理開始“以餐會友”,每天約公司的中高層管理者一起吃早飯,灌輸他的改革理念。“結果‘早餐會’吃了半年,7個管理者跑了6個,最后只留下1個人。”張蘊藍在分享酷特的智能化改造之路時,笑著講了一些當年的趣事。從傳統制造業向大規模個性化定制轉型的這條路,酷特走的并不容易,多虧了張代理的堅持,這場大刀闊斧的改革才得以成功。
工廠零庫存、無領導 工人直面顧客需求
目前,酷特智能工廠已經實現了在線量體、電腦打版、智能斷料與裁剪、流水縫制和自動配套。酷特智能擁有自主研發的量體工具和量體方法專利,采用3D激光量體儀,可在7秒內完成人體19個部位22項尺寸的自動采集,解決與生產系統自動智能化對接、轉化的難題。同時,采集的數據直接上傳到生產端的版型數據庫,會驅動系統內近10000個數據的同步變化,能夠滿足113種特殊體型特征的定制,覆蓋用戶個性化設計需求,實現一人一版。電腦生成版型后,智能終端將根據版型數據自動進行斷料,面料經自動吊掛機被傳送至智能裁床自動裁剪。裁剪好的衣片再次啟程,被傳送至生產線上的不同工位,進行流水縫制。最終,經過質檢后的成衣,將自動配套,被送往物流小哥手中,寄給客戶。
在整個過程中,RFID卡是每件服裝唯一的“身份證”,無論是分揀運送還是流水縫制,都離不開這枚小小的標簽。與傳統工廠不同,酷特智能工廠中沒了廠長、車間主任和班組長,指揮工人工作的是客戶本身。每個工人面前多了一個小屏幕,只要掃描衣料上的“身份證”,屏幕上就會顯示用戶的定制需求和當前工序的操作指令,根據顯示的工藝標準嚴格作業,從而實現產品質量100%滿足客戶需求。
“在傳統工廠里,你要讓工人做一件不一樣的衣服,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現在只要掃下條形碼,工人對要進行的工藝流程便一目了然,這確保了客戶需求準確高效地傳達。”張蘊藍說,同時因為沒了原來“指手畫腳”的領導們,所有權力都下放給工人,這讓在這里工作的工人們也感到很開心,這種“無人監管”的狀態提高了他們的幸福感。
“數字化管理體系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表面上看起來是沒人管了,但實際上是機器更加精準、管理更為嚴格了。工人作業的視頻,會實時傳到管理平臺上,由后臺人員進行實時監控,沒有問題是不會有人打擾你的,但如果工序出了問題,會立刻有專人來進行干預。”
機器設備還是原來的機器設備,工人還是原來的工人,工人的技能還是原來的技能,在此基礎上進行簡單的升級改造,整個工廠就可以像一臺大型的3D打印機一樣,大批量、快速、低成本地生產出個性化定制的產品,這就是工業4.0的效果。
這條流水線,酷特智能摸索了將近十年。改造后的酷特智能流水線,每個工人每天只工作八個小時,通過掃碼實行計件工資,多勞多得提高了工人的積極性,工資反而比原先老的流水線要高得多。依托這種數字化管理體系,不僅提高了效率與員工幸福感,還有效降低了成本。可以說,實現了工人與管理者的互利雙贏。
智能工廠轉型不是“救命速效藥” 需穩扎穩打、循序漸進
酷特智能這套顛覆現代企業管理的治理體系和C2M商業生態系統,吸引了華為、阿里巴巴、海爾、聯想等眾多國內外企業參觀學習,2015年以來,酷特智能工廠接待國內外來訪學習人員近10萬人。
“在確定C2M成為公司戰略后,我就在思考有沒有可能將這一套方法進行對外輸出。中國的制造業不缺機器設備,也不缺工人,工人也不缺技能,在這個基礎上如果把工業大數據真正應用好,那么傳統企業不需要巨大迭代,就能實現升級改造,實現3D打印的效果。”懷著這樣的想法,酷特智能將轉型經驗總結成一套解決方案——SDE數據工程,并對外輸出,幫助更多傳統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實現“零庫存、高利潤、低成本、高周轉”的運營能力。
酷特智能也基于自身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建立了定制創業平臺,在平臺上新創立的國內外中小企業數千家,形成了以用戶為核心的定制新模式新業態,促進了行業定制產業體系的發展。
然而,工廠升級整體解決方案的輸出并不是那么順利,正如之前張蘊藍提到的那樣,人的觀念是最難改變的。“我們為不同的企業定制適合他們的改造方案,這套方案在我們在的時候是全部成型并能有效運轉的,但我們一撤,這個工廠不到半年就恢復原狀。”
對此,張蘊藍認為,企業的一把手是否堅定改革的決心非常重要。想要完成變革關鍵在于,企業是否能夠從內心深處接受這套模式,并且在巨大的陣痛中堅持改進。“我們在最初嘗試改造的那幾年也非常難,為了讓員工認可這種生產管理模式,先拿出一條生產線試行,試行期間,老生產線業務的收益需要用來補給新生產線,直到新生產線有了收益成熟后再去催熟其他生產線。前幾年基本是不賺錢的,甚至還有虧損。”
所以,智能化改造與C2M商業模式并不是企業在走投無路時的救命稻草。“有些人是工廠做不下去了才來尋求幫助,寄希望于工廠智能化改造能讓企業起死回生,臨時抱佛腳的救亡圖存這是很難的。”張蘊藍稱,“能夠適應C2M這種商業模式并成功轉型的前提是企業本身就很好,有足夠的時間和資金來一步步推動企業生產線的更新。”
推動服裝制造業革命 做行業引領者
今年7月8日,酷特智能成功登陸深交所創業板,這意味著酷特智能以C2M商業生態模式為基礎的產業互聯網生態體系獲得了投資界的認可。
張蘊藍稱,酷特智能的轉型,不是單純為了業績的增長,而是生與死的抉擇。“原來的路我們看不到未來,如果不做這種改變,可能今天我們的品牌、我們的企業就不存在了。”
對于未來,她認為,衣食住行是人們離不開的,非常確定的是大家一定會穿得越來越好。當前消費者觀念已發生改變,隨著消費者主權時代來臨,服裝制造企業既要滿足每個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又要降低成本讓消費者買得起。這就要求服裝制造業發生深層次的革命,研究柔性化和個性化的生產,從而真正打破工業化與個性化的矛盾。
當前,工業互聯網在世界上仍處于起步階段,酷特智能所提出的C2M商業模式不僅是現在的風口,更是未來的風口。張蘊藍表示,短期內,酷特智能的戰略不會改變,仍會繼續加大對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探索,勇立潮頭逐浪高,打造青島新金花一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