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協同開啟縫制新周期 2020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大會暨十屆五次理事會在無錫召開
2020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大會暨十屆五次理事會在無錫召開,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長何燁出席會議時強調:
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驅動,加快智能轉型,發揮國際引領,全面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努力邁進制造強國第一陣營!
12月4日,2020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大會暨十屆五次理事會在無錫召開。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長何燁出席會議并做主旨發言。會議由中國縫制機械協會陳戟秘書長主持,協會理事及部分會員代表近230人出席。
何燁在以“守正創新,變局中開啟縫機‘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為主題的主旨發言中指出,2020年,全行業面對新冠疫情,共克時艱、于急難時節下顯現行業擔當。在抗疫復工方面,防疫設備保障生產出彩,全行業上百家企業參與,達上萬次專業服務,提供裝備7萬臺套,創造營收18億元,協會參加國家防疫裝備保障,受到國家隆重表彰;在復工復產方面,協會及時出臺《行業復工復產防疫指南》,行業企業克服困難推進復工復產,3月初復工復產率達90%,4月中復工復產率達100%;在行業擔當社會責任方面,協會率先提出免征2020年會費約90萬元,40余家企業捐款累計300萬元,向政府及企業捐獻口罩、設備等防疫物資。
何燁表示,2020年全行業持續恢復向好,但未來依然充滿挑戰。主要表現在國際經濟衰退,國內持續恢復,海外依然低迷三個特點。從全球貨物貿易量來看,預計下降9.2%,全球經濟將萎縮4.4%,服裝生產、出口、投資分別下降10.5%、10.3%、32%,箱包、鞋靴行業出口下降超過20%,全球服裝業有20%到30%的企業倒閉,東南亞等重點市場服裝出口均明顯下滑,疫情二次爆發造成海外消費和訂單再度回落。但危中有機,縫機行業動能儲備強勁,研發投入不降反增,技改投入持續加大,專利申請增長43%;結構調整顯著,主導產品結構實現步進技術升級,工業縫紉機庫存下降24.4%,轉產防疫裝備豐富產品體系;服務創新層出不窮,個性化、定制化解決方案,線上營銷、租賃、以舊換新、新品體驗、技術培訓、上門檢修等營銷新模式、新內容不斷推陳出新。
在總結”十三五“行業的發展成就方面,何燁指出,”十三五“期間,縫制機械行業開拓奮進,已經邁入強國行列。具體表現在:
第一,產業地位穩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不斷升級,行業規模穩居世界 NO.1,營收增速8.92%,生產增速9.84%,出口額增速4%,工業機國際占比85%。
第二,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智能化轉型加快,自動縫制設備占比從60%上升到90%,智能縫制產線、縫制生產系統及管理云平臺建設較快推進,中高端市場占比持續提升;集中度持續提升,20強整機企業占規上企業營收比重由34%提升到56%,骨干企業市場份額增長明顯。
第三,質量品牌優勢漸顯。主導產品質量全面接近國際先進;建立行業智慧工廠技術標準體系框架,制修訂行業技術標準55項,團標5項,組織7次標準宣貫助力質量及檢測水平提升,電控、智能設備類新產品、新技術標準增加;骨干企業品牌影響力提升,產品進入一流企業,旋梭等關鍵零部件占全球市場份額超過90%,自主品牌出口占比超過95%。
第四,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創新體系不斷完善,30家骨干企業年均創新投入接近4%,行業發明專利年均增長15%;技術研發實現突破,機構優化、控制算法、設備互聯、遠程運維等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智能傳感、機器視覺、物料抓取、云平臺等新技術集成應用走在國際前列;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完成行業、企業多層次人才發展及培養體系構建,培養領軍人才50余人,青年科技人才70余人,組織技能大賽3屆,培養選拔技能人才2500余人。
第五,制造能力全球領先。實現裝備自動化、生產柔性化、智能工廠示范化、供應鏈全球化。
第六,國際競爭力持續提高。行業龍頭企業躋身全球前三甲,全球前十強企業中國占據六席;出口競爭力不斷提升,工業縫制設備出口單價年均增長2.83%;“一帶一路”市場份額年均增長6.34%;國際化運營能力提升,國內外兼并重組活動持續推進,骨干企業已建立相對健全的海外營銷及服務網絡。
何燁表示,基于行業“十三五”發展成績和比對《中國縫制機械強國發展戰略》目標,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已正式邁入制造強國行列,但行業高質量發展任務依然任重而道遠,主要表現在創新響應能力不夠,中高端人才缺失,行業生態有待優化。如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技術開發和管理模式相對落后;圍繞下游需求和工藝變革的深度及個性化創新不夠;行業規模地位難以吸引中高端人才;低成本的同質化發展模式尚未全面轉變;價格及規模競爭依然是發展主導;知識產權創新及保護有待加強。
在謀劃布局“十四五”發展任務,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方面,何燁提出五點建議:
——開啟創新驅動新征程。實現產業規模新提升,產業規模穩居世界首位,建立集研發、制造、市場、服務等在內的現代縫制機械產業體系;實現技術創新新突破。突破模塊化設計及機構優化、多步進獨立驅動集成控制、核心縫制工藝算法和生產線平衡、新材料開發及制造專用工藝、工業云平臺、縫制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實現模式創新新成就,通過個性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及在線支持服務等模式和業態創新,實現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實施縫制設備智能互聯及網絡化示范項目,發展全套縫制設備物聯解決方案,數字化產值占比達到5%以上。
——建立質效并舉新理念。質量趕超國際,補質量、工藝短板,實現制造及工藝技術水平國際同行業領先;創建國際品牌,實施品牌戰略,聚焦技術、品質、服務等創新提升品牌美譽度。打造5-10個綜合性國際知名品牌。縫前、縫后、刺繡、零部件等領域打造3-5個國際知名品牌。效益效率提升。推動產品轉型、制造升級、管理變革、服務創新來持續提升效益效率。規上企業營業利潤率均值從“十三五”的6%增長到“十四五”的8%,行業人均勞動生產率達60萬/年,前10強企業達到85萬/年。
——構建結構優化新體系。優化組織結構,打造2-3家國際一流龍頭企業,3-5家保持國際領先的創新型企業,30家技術密集型中小型特色整機企業,80家以上較強制造能力的零部件單項冠軍及優勢企業;提升行業集中度,行業前20強整機企業營業收入占規上企業的比重由56%提升至70%;產品服務升級,加快產品結構轉向數字化、智能化;推動企業由設備提供商向成套解決方案服務商升級;中高檔產品供給比例由30%提升至50%;智能化產品由目前不足5%提升至30%。
——打造數字制造新模式。引進數字裝備,高精加工機床、加工中心、智能機器人等占全部加工裝備的比重由目前的30%提升至60%;深化兩化融合,實現ERP、MES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在骨干整零企業普及率超過50%;推進數字制造,打造3-5條具有數字化零件加工生產示范產線,重點零部件(機殼、旋梭等)智能化、無人化生產線產能占比達到30%以上;建設智慧工廠,實現服裝等縫制品全流程產品數字化加工制造,建成不少于10類以上覆蓋下游應用領域、可真正實現設備及數據互聯互通的數字化、智能化縫制加工生產線/車間。
——形成內外循環新市場。深耕國內市場,拓展產業邊界。以技術創新和高質量供給來鞏固中低端市場,擴大中高端份額。以需求創新和個性服務充分延伸產業邊界。以成套解決方案、智慧工廠技術等為用戶提供新服務、新模式,創造新價值,激發新需求。加快海外拓展,實現多元布局。圍繞產業鏈重構和產業轉移,深入拓展“一帶一路”等國際重點及新興市場。設立海外營銷、服務及倉儲中心,實施本土化運營,提升服務和市場響應能力,擴大海外市場份額。利用全球資源,探索和推進境外生產基地、研發中心等體系建設,打造國際化企業和品牌。
何燁表示,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新發展理念,搶抓機遇,凝心聚力,為全面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和邁進制造強國第一陣營目標而努力奮斗。
會議審議并通過了陳戟所做的協會2020年工作報告,審議并發布了行業“十四五”技術路線圖,并對2020年度行業優秀專利獎獲獎企業進行了表彰。
會議組織了精彩的主題發言及專題探討環節。邀請東風設備制造有限公司機床技術開發部部長蘭兵、南京大學控制工程領域特聘研究生導師董健,中國服裝科創院副院長劉正安先后就縫制機械制造數字化技術改造、智能工廠建設重點任務、縫制數字化與產業鏈融合進行了精彩的內容分享。
圍繞構筑數字縫制新優勢議題,標準股份總經理趙旭、上工申貝副總裁李曉峰、美時達董事長張寬、瓊派瑞特董事長劉航東、寶宇副總經理阮吉慶就數字場景下的縫制供應鏈變革話題;琦星董事長林子春、杰克副總經理邱楊友、博盟董事長王訓武、金振總經理蔡飛揚、宇信總經理李自信就數字縫制價值拓展話題,展開了兩場精彩的專題探討。發言內容精彩豐富,觀點新穎犀利,研討交流熱烈充分,令與會者感到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