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來:這才是中國制造的真實現狀
“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制造業發展迅速,占據了重要的經濟地位。但未來面臨新的國內外環境以及中國制造業自身可持續提升還將面對很多挑戰。”3月27日,朱镕基之子、金融專業人士朱云來在“2021中國實體經濟論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上表示。
他談到,我國制造業將面臨許多挑戰,首先是面臨國際形勢的可能變化,制造業是一國最核心的基礎能力,我們可以利用世界的供應鏈,但關鍵時刻還是要看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制造。另外是來自人口增速放緩的挑戰,勞動力供給增長減速,老齡化加快等都會對我們現有經濟結構產生巨大壓力。
他還強調,我國的產業體系還缺少一些系統科學的技術評估,需要建立一個比較體制化、長期化的討論機制。不斷反饋,不斷調整,并提出新的關注方向。此外需更加關注市場規律,對其進行系統性分析,有利于經濟可持續性增長。
朱云來演講全文如下:
我最近做了一個有關過去30年全世界經濟主要情況的分析。我想首先給大家展示這張圖,藍色的曲線是我們過去30年的經濟產值增長,黃色和紫色分別代表貨幣發行總量和債務總量。
可以發現一個特點,就是在2008年之后,這個世界經濟與貨幣,藍色和黃色兩條曲線發生很大的分歧。或者反過來看,2008年之前二者發展比較均衡。經濟在增長,貨幣總量也在同步增長,但2008年后二者增速差異越來越大。
當然,2008年開始是由于經濟危機的突發因素,政府大力度參與、穩定經濟可以理解。但隨著時間不斷延長,貨幣好像一直保持高增長。而經濟增長卻并沒有如預期地提速。
實際上,我覺得前面講到很多問題,如制造業的下降,其實可能也有這個金融環境影響。因為不斷擴大的貨幣供應(亦即信貸擴張),往往會被用來增加投資新產能,擠壓原有產業,出現過度投資等問題。
為什么要救助?因為企業或市場出現問題,但救得越多,有形之手干預越多,想救的卻越不容易獨立成長。范秘書長剛才也從更宏觀角度講到的,對此我深有體會,這是很重要的問題,且全世界都有這樣的問題。
它的背景是什么?銀行信貸不斷擴大。因為政府在推動寬松,希望促進發展。銀行擴貸,企業就更易實現更多新的投資機會。
但這有個經濟學的道理,比如此前幾年你投的某個項目,當時資金的成本7%-8%,現在降三個點,從個體角度來講,新的同類投資更有競爭力,新投資也許馬上會變成產值,政府也樂見其成。
雖然實際上行業總體過剩,但老產能的資本成本更高,競爭不過。新產能可能還會因為有相對更新的技術,更好的生產效率而產生一個時間后發的優勢。
最近大家一直討論政府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面圖上展示了我國總能耗和總排放。對能耗的統計,根據化學分子式大概一噸標準煤的消耗大約是2倍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加了兩個氧。中國現在正在積極樹立清潔環境的意識,參與到全球大氣治理體系中。
這是個全球問題,對我們實業又提出一個巨大挑戰。剛才前面有嘉賓也講了,讓它少吃,但又要它跑得快是有困難的。降低消耗同時提高產業增長可能會不容易。
回顧過去20年,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是非常巨大,我們經濟占全球比重從20年前的4%左右提高到2020年的18%,其中制造業是做了突出貢獻的。
當前外貿的大形勢還是穩定的,但未來面臨的國際形勢變化挑戰可能很大。這種挑戰也可能對產業結構有所沖擊。從全球來看,制造業在70年代的時候還占全世界經濟的26%,現在只有17%。
制造業逐漸下降伴隨著經濟發展的程度和服務業占比的逐漸提高,制造業相對降低也不是沒有道理。
但我認為制造畢竟還是一個最核心的基礎能力。至少要有足夠的食品加工能力,這個是最基本的立國之本,不是說我們不可以利用世界的供應鏈,但關鍵的時候還是要看自己是否有能力獨立完成制造。
首先勞動力的供給增長將變得更有限,其次達峰伴隨人口結構老齡化加速,將影響總需求規模及結構,這些對我們現有的實體經濟都可能產生巨大壓力,包括房地產、以及地產鏈條相關的制造業等都會隨著人口變化而受影響,畢竟人口是住房的基礎。
進而,由于住房在當前經濟結構中的地位,會傳導人口挑戰,進一步從各個方向影響到相關制造業。
我還想再強調一下,我們的產業體系還是要有一個系統科學的技術評估,到底我們的制造體系是怎樣的?我們的技術依賴關系?什么是核心技術?它們的相互之間的依賴關系?我們核心的技術攻關領域應包括哪些?我們其他有可能選擇的路線等等關鍵問題。
個人感覺這方面不夠系統,也沒有一個長效的機制。這么多復雜的問題不是一次就能解決的,需要執行過程中不斷反饋,按新情況不斷調整,需要建立系統的機制研究討論。
另外產業提升也需要關注遵循市場規律。不能為了救急就不管基本的經濟規律、成本、收入測算。要對未來市場的可持續化發展方向做扎實有效的調研,并進行一個深入系統的分析論證。一切從市場需求出發。
過去覺得投資就是需求,但過去中國投資,重點是參與世界市場,那是因為咱們參與世界共贏,給別人生產的,大部分不一定是自己要用的。但是現在經濟體量已相當大了,必須變成真正的以自己為主的經濟循環了。
投資本身不是需求,最終市場需求才是真正的需求,投資是為了滿足這個需求而需要的一個必要成本。帶著這樣的概念去分析市場,就不難發現經濟怎樣發展才能持續持久。
即使極端假設,各方面環境惡化、市場更艱難,也需要辯證法看待問題。想救所有的企業,因為艱難大家日子都不好過;這時就需算一筆賬。現在我們比20年前、30年前、40年前的自我調整能力還是大大加強的。
假如說受影響1億人口,也就是1億人口需要調整崗位的話,1億人口平均基本消費2萬/年,這與100萬億的經濟體量比,可能還是可以承擔的。如果把思維放得更開一點,我們到底需要多少增長才合理,可能是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問題。
老百姓的真實需求,從衣食住行到住房養老,到底需要怎樣的規模和增長節奏,怎么來科學地計算設定經濟總體目標,平衡人們生活的全面發展才是核心問題。
總而言之,能夠讓老百姓的生活無憂,還能不斷有所提升,這應該是經濟發展的最好衡量和最終目標!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版權并感謝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與創作;除無法溯源的文章,我們均備注了來源;如文章視頻、圖片、文字涉及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立即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