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1000萬人將失業?萬億紡織生意“拱手相讓”中國
如早期媒體預測一般,印度的疫情發展到完全失控的局面。近日,據印度媒體報道,今年僅僅4月以來印度報告新增確診病例數超過310萬例,近日,再次刷新單日確診病例的最高紀錄,印度在24小時內新增逾31.4萬例新冠病例,甚至追上全球確診病例第一的美國,成為全世界單日增幅最大的國家。
隨著印度疫情形勢越來越嚴峻,印度的醫療衛生系統如今已經崩潰。印度成為全球第二大確診病例國家,面對疫情的嚴重沖擊,印度或將采取更嚴厲的封鎖政策來應對。
對此,印度市場人士擔憂,印度將“重蹈覆轍”,重演2020年因疫情封鎖導致大范圍的經濟萎縮,紡織業加工制造停產潮將繼續持續,從印度轉向中國的紡織產業鏈難以再“奪回”。
鐵飯碗不保!萬億元生意“拱手相讓”中國
印度市場人士的擔憂并不無道理,印度是全球最大的產棉國、最大的黃麻產國,紡織業在印度的經濟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據公開資料顯示,作為全球第二大紡織品生產國,印度人口眾多,具備發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條件。印度紗線產能占全球接近25%,占到全球將近三分之一的產量,是全世界第二大絲綢生產國。紡織是印度最主要的外匯收入之一,占印度出口額的15%左右。
印度紡織業作為傳統行業,近年來不斷發展。2019年,印度紡織服裝市場的規模數額龐大,為1500億美元,而且有專家預計未來將達到2,500億美元,上萬億元的市場規模。
據統計,2019年,創造直接及間接就業職位數12100萬個,是印度僅次于農業的第二大就業職位提供者。紡織業產值約占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2000年至2018年期間吸引了價值接近30億美元的外資進入印度市場。
然而,印度紡織業的發展在疫情面前被按下了暫停鍵。2020年初疫情爆發后,印度不得已采取了全境封閉舉措,疫情下印度“封國”造成經濟“停擺”長達3個月之久。印度大批行業受重創,疫情下的印度經濟持續低迷。
這也被嚴重打擊了依賴勞動力的紡織行業,大量訂單流失。而且,由于停止交通運輸,印度多個港口停擺,超5萬個大型集裝箱滯留。因為沒有辦法復工復產,印度之前接下的大量國際訂單不能及時交貨,損失慘重。
從市場具體表現來看,是大量中小型紡織企業訂單被取消或者沒有辦法接下訂單,導致開機率下滑、利潤收入大幅萎縮,甚至倒閉,失業率不斷攀升。再加上由于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歐美等國家更多大量訂單被取消或者轉移到別國,又或者無限延期裝運,導致印度紡織業形勢變得更為嚴峻。
據聯合國在2020年中旬發布的數據來看,僅僅半年時間,印度損失的貿易總額接近4億美元,其中,紡織服裝行業損失約6400萬美元。
而且,疫情在全球爆發后,印度紡織行業的原材料供應面臨被中斷的窘境,要尋找原材料的替代來源,可能會使成品成本增加,成品成本的增加對銷售的影響顯而易見。除此之外,紡織品的質量也可能因這一變化而受到影響,使整個行業處于被動狀態。
同時,印度紡織品的出口也受到疫情影響。因為當前歐洲、英國和美國等地區疫情還很嚴重,遠遠達不到防控的目標,而這些地方是印度服裝出口的主要市場,這就讓印度紡織品的出口受到嚴峻挑戰。
疫情正在對印度經濟造成嚴重影響。由于印度政府給予的疫情補助仍未按時發放,疫情下企業訂單大量減少,生存艱難,將可能直接導致印度紡織業裁員近1000萬人。
讓印度沒有想到的是,率先防控住疫情的中國,成為自己在紡織行業的強勁競爭對手。在疫情肆虐下,印度萬億元生意“拱手相讓”中國。
2020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紡織服裝業一反疫情初期的低迷態勢,進入新一輪的大爆發期。據數據顯示,2020年1-12月全國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超過12萬億元,這一年全國紡織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7.9%,超過1100億元。
市場反饋信息顯示,從2020年5月份開始,中國服裝行業在7月份實現3倍增長,中國服裝行業訂單數同比增長200%以上,面料及紡織原材料訂單數增長超100%,中國紡織品2020年的出口亮眼,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出口2020年前三季度達8287.8億元,增長37.5%。紡織業整體成績表現出色。
之所以有如此亮眼的成績,主要有兩大方面的原因,一是外貿旺季的到來;二是2020年中國接到不少海外訂單,這些訂單原本是在印度、緬甸、孟加拉國等國生產的。
中國紡織業優勢明顯,但短板也亟需解決
對于接收這些“應急訂單”,中國有著無可代替的優勢。首先,2020年,中國是全球唯一率先走出疫情困境、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疫情對紡織業供應端和需求端都造成嚴重沖擊,中國的率先復工復產是強有力防控能力的表現。
相對其他國家深陷疫情的不確定性中及產業鏈供應鏈同步受阻下,國際采購商、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調整訂單生產時,中國成為大量海外訂單優先考慮的國家,有力保障了國際產業鏈運轉。
其次,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優勢明顯,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此次疫情中,中國前后共向200多個國家提供紡織品中的口罩等防疫物資,中國經受住了嚴格的供應鏈考驗。
最后是中國棉花、原材料等價格相對偏低,具有低成本帶來的價格優勢。即使是印度,也每年從中國進口大量的紡織原材料。據市場調查數據顯示,印度目前沒有辦法滿足如此巨大的原材料需求市場。
因此,為了支撐其龐大的紡織業發展,印度每年從中國進口價值約10億美元的合成纖維織物、紐扣等紡織配件。
中國紡織業優勢明顯,但短板也亟需解決。一直以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中國紡織業產業鏈各環節的制造能力與水平名列前茅,擁有國際上最完整的紡織產業鏈。
但是,紡織產業鏈各環節發展并不平衡,目前中國紡織業的優勢主要還是體現在中低端產品,而非高附加值產品。因此,在紡織的高端領域,我們仍需不斷研發與提升自身的技術和工藝,不斷創新,發揮中國優勢技術,將產業鏈建設更為完善。
畢竟在紡織業中,除了棉紗等普通常用材料外,下游面料、服裝更多走個性化路線,追求以創新型產品來搶奪市場。那么,個性化設計、款式等決定了產品的溢價和銷售速度。中國紡織企業優化自身結構,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注重設計,挖掘新盈利模式等,可以大力彌補勞動力短板。
中國紡織業有著產業鏈升級的優勢條件。中國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云計算等信息網絡技術發展勢頭兇猛,這些技術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經濟發展模式。在技術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全球供應鏈業務有望優化工藝流程,減少勞動力需求,提升生產率,對紡織業國際競爭力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雖然在短期內,疫情對全球的紡織業帶來了巨大沖擊和影響,市場充滿不確定性,但是從長遠來看,疫情將加速紡織業自動化和智能化進程,提升企業供應鏈管理效率。
從目前來看,雖然這些訂單多為“應急訂單”,疫情后期或者結束后是否可以長留在中國,還有著可以爭取的巨大空間。雖然隨著中國經濟的逐漸崛起,在紡織這一傳統密集型勞動力行業上,中國在勞動力成本上不占優勢。
同時,紡織萬億元龐大市場“拱手相讓”中國,印度自身也非常著急。雖然疫情肆虐,或許會挺住壓力力爭再奪回海外訂單。那么,面對印度的虎視眈眈,未來看,將紡織品訂單長期留下,是中國紡織企業需要面臨的嚴峻挑戰。
進入后疫情時代,全球紡織業復蘇備受挑戰
在全球疫情與地緣政治的沖擊下,當前,面臨的國際貿易環境更為惡劣,所處的國際競爭也更加激烈,進入后疫情時代,全球紡織業重啟復蘇仍然備受挑戰。從挑戰來看,既有短期的壓力,也有長期的挑戰。
全球范圍內疫情仍在肆虐,世界經濟陷入大衰退,貿易保護主義持續抬頭,地緣政治沖突不斷深化,各產業復蘇的基礎尚不穩固,國際產業鏈供應鏈格局深刻調整,不確定不穩定驟然因素增多。
例如,美國、歐盟、印度、緬甸、孟加拉國等國在疫情、政治等因素沖擊下,紡織品出口盡管出現回升,但是由于疫情的原因,仍未恢復至以往水平,而且,從疫情的現實情況來看,未來的恢復需要時間。
2020年,美國服裝服飾零售額同比減少26%,接近2000億美元;歐盟紡織品零售額同比減少24.4%。從國際市場看,國際服裝消費市場整體受挫,美國、歐盟服裝進口數量也隨之下降。
盡管2020年6月30日印度逐步放寬了管制措施,宣布進入“解封2.0”階段,但目前疫情失控的情況下,遭遇供應鏈中斷的危機的印度紡織業想要完全恢復往日經濟活動仍需要時間,短時間內并沒有辦法能做到。
自今年2月1日緬甸局勢發生動蕩以來,緬甸經濟基本處于停擺甚至倒退的狀態,其暫停了出口。緬甸紡織服裝業正面臨局勢動蕩帶來的巨大問題,這就迫使國際上一些大型服裝品牌宣布暫停緬甸國內的所有訂單,尋找其他國家來替代訂購。
如今,由于紡織業在緬甸的經濟中起到重要的支柱作用,緬甸紡織業面臨的巨大問題對其國家經濟產生極其嚴重的影響。
同時,擁有僅次于中國的全球第二大紡織業的孟加拉國,其紡織業一直發展良好。紡織業是孟加拉國是出口收入的主要來源,但疫情也使得其國家的一些訂單轉移至中國。
今年4月5日起,為應對不斷惡化的新冠疫情,孟加拉國實施全國范圍的 “封城” 。據統計,僅僅在2019 年,孟加拉國主要面向歐美國家出口紡織品,價值高達1301億美元。
目前,中國紡織業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比較突出,在新的全球變革形勢下,中國紡織業要保持發揮傳統競爭優勢,尋找新的競爭優勢,打造更加完善、高智能化的產業鏈,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
當下中美歐關系處于不明朗階段,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我國新疆棉花上制造輿論熱點,影響了我國新疆棉花的對外出口貿易。事實上,西方國家真正針對的是中國的紡織業,如今外企也已經中斷向我國出口原料,他們要借此來達到遏制中國發展的目的。
雖然如此,但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經濟發展的決心不會動搖。值得期待的是,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正在尋找新的市場增長點,如RCEP、“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推動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平穩發展,且已有初步成效。
進入后疫情時代,疫情的防控、國際關系的反復動蕩,都對各行業產生深刻影響。全球資源正在加速結構與重組,全球各國紡織業重啟復蘇,各國的重要戰略轉為提高產業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