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機JUKI,工業電動縫紉機的電機怎么維修線圈
11月29日,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第十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十一屆一次理事會在浙江臺州召開。會上,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第十屆理事會理事長何燁作第十屆理事會工作報告,她全面梳理總結了協會十屆理事會工作和行業“十三五”期間的發展成就。
何燁指出,五年來,行業結構調整持續深入,經濟總量穩居世界首位;科研基礎及制造水平穩步提升,整體實現全球領先;“三品”戰略有效實施,產品實現質的提升;全球化持續推進,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信息技術加速融合,數字化轉型亮點頻頻。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和協會在高質量、高標準創新建設,不斷取得突破性成就。報告全文如下:
縫制機械行業“十三五”發展成就
結構調整持續深入,經濟總量穩居世界首位
——行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工業縫制設備年均產量約750萬臺,約占世界產量85%。
——企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行業集中度大幅提高,前20家骨干企業銷售收入占比由34%提升到56%;核心企業隊伍加速成型,累計建成單項冠軍企業6家,各類專精特新及小巨人企業近30家,以及各類擁有較強加工及配套服務能力的零部件骨干企業近百家。
——經濟效益穩中向好。規上企業年平均利潤率由5.1%上升至6.3%。
——產品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自動化縫制設備占比從約60%上升到90%,智能縫制設備實現產業化應用,年產量突破100萬臺,其中智能平縫機占平縫類產品總量比重已達25%。基于縫制MES數字化縫制車間已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縫制設備智能遠程運維云服務平臺、共享工廠等也完成多個試點示范,逐步導入產業應用。
——從業人員結構持續改善。據初步統計,行業具備中高級技能以上員工占總從業人員16%,科技人員占總從業人員的比例約為15%,其中中高級職稱以上人數約占37%;累計3人入選國家科技部創業創新人才計劃。
科研基礎及制造水平穩步提升,整體實現全球領先
——創新體系進一步健全。行業共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近30家,其中“十三五”期間行業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新增輕工行業技術中心7家;同時行業在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創建了多個研制分支機構。
——科研投入持續加大。“十三五”期間,行業規上企業科研總投入約13億元,R&D比例由“十二五”的約3.79%提升至約4.74%;多個項目入選國家及地方政府支持計劃,由標準公司主持開發的縫紉產業網絡協同制造平臺研發與應用示范被列入2019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網絡協同制造和智能工廠重點專項定向項目,杰克“智能一代”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項目、上工申貝服裝定制云平臺開發等項目入選相應省市重點研發項目。
——創新成果豐碩。“十三五”期間,縫制機械行業各類專利申請總量25835件,同比增長61%,其中發明專利7777件,同比增長82%。累計獲得國家專利優秀獎17項,累計39個項目獲得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核心技術有效突破。“十三五” 期間,縫制機械理論基礎及相關數字化、模塊化建模與計算機仿真研究進一步深入提升,行業整體具備產品數字化設計、制造能力,并初步構建起自主核心、世界領先的技術體系:一是智能模板工藝及縫制技術體系;二是首創了控制及驅動一體集成式智能縫制設備研制技術體系;三是高速超多頭多功能智能刺繡設備技術及刺繡工業云平臺技術體系;四是融合了新型信息化軟件及數字控制技術、物聯網技術及服裝IE技術等多類交叉學科的縫制數字工廠技術體系。
——制造能力及水平全球領先。全行業機器人、先進數控加工機床、多軸加工中心等占比超過30%;以杰克為代表的機殼柔性化加工智能工廠、以德鷹為代表的旋梭智能化車間等重點零部件自動化、柔性化加工線和自動涂裝生產線等在行業不斷普及,在進一步鞏固和提升行業制造能力及水平的同時,還使行業具備了較強小批量混流生產和市場快速響應能力。此外,在綠色生產、節能減排方面,全行業普遍進行了機加工、電鍍、涂裝工藝及設備優化和改造。
“三品”戰略有效實施,產品實現質的提升
2016年,縫制機械作為首批4個試點行業之一成功入選國務院“三品”戰略,5年來,行業在以下方面成就顯著:
——新型工業設計理念及技術快速普及。在國家“三品”戰略的指導下,企業整體VI及產品工業設計得到長足發展,持續涌現出舒普、布魯斯、TPET、IMB等一批具備明顯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影響力的新知名品牌,以及標準GC69系列,杰克A系列、美機Q系列、匯寶G系列等一系列外觀時尚、功能特征明顯的產品。
——產品質量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五年間累計制修訂各類國家及行業標準82余項,地方團體標準42項,其中完成制修訂并正式頒布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43項,協會團體標準6項,地方團體標準34項。
——產品品質顯著提升。電腦高速平縫機、高速包縫機、繃縫機等行業常規機種及零部件性能進一步鞏固提升,已基本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平均水平,部分產品在轉速、噪聲等單項指標上已明顯優于國外同類產品。圍繞電子套結機等多軸特種縫紉機新一輪行業質量提升工程、高速平縫機企業標準“領跑者”計劃以及浙江制造“品字標”認證等系統化系列化品質提升活動持續深入展開,累計34項產品完成“品字標”認證,縫機產品品質得到顯著提升。
全球化持續推進,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
——全球資源配置和利用能力提升。由上工申貝、杰克等龍頭企業主導的國內外兼并重組活動持續推進,行業加速實現資源、品牌、渠道等的強強聯合,面向歐洲、東南亞等海外優質資源及市場布局進一步加速,超過30家企業設立海外實體分支機構;此外,覆蓋海外200余個國家的市場和營銷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骨干企業均已建立相對健全的海外營銷及服務網絡。
——產品競爭優勢進一步擴大。一線品牌服裝企業對國產品牌縫制設備接受程度明顯提高,杰克、威騰系列智能平縫縫紉機、富山、杰克智能包縫縫紉機、舒普、IMB系列特種設備及縫制單元、信勝、越隆等高速多功能刺繡設備、TP、富怡等自動紡織品設備、拓卡奔馬品牌裁床等大量國產縫制機械產品通過持續的產品性能、功能提升和完善,不斷豐富品牌內涵,在國際同類產品競爭中已逐漸取得優勢。
——領軍企業綜合競爭優勢明顯。以杰克、上工申貝、大豪、舒普等為代表的骨干企業在勞動生產率、研發成果、管理水平、品牌效益及市場拓展等方面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后勁,其中杰克銷售收入已穩居全球第一,全球前十強企業中國占據六席。相比“十二五”,行業頭部企業綜合競爭力均顯著提升,普遍實現了對歐、日同類企業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轉變。
信息技術加速融合,數字化轉型亮點頻頻
——數字化工藝技術改造全面推進。在高質量供給需求及國家產業政策的雙重促進下,全行業加速數字化升級,“十三五”技改總投資數達到30億元,杰克、上工申貝、德鷹、標準、大豪、美機、琦星、寶宇、順發、振盛等大批骨干企業均在“十三五”期間開展或完成了工廠或生產線數字化技術改造,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則通過引進數控加工設備等方式,優化升級了生產基礎設備和工藝技術,全行業的整體制造服務能力和數字化水平均有顯著提升。
——數字化產品及解決方案成為行業主流。自2016年大豪公司的“縫制設備遠程運維服務平臺”被列入國家首批63項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起,截止目前,全行業累計近20家企業建成了面向牛仔服、襯衫、毛巾、制帽、手套細分領域的數字工廠或云平臺,具備數字采集及控制功能的自動化縫制設備占比接近70%。2020年,由阿里巴巴、富山、衣拿、拓卡奔馬、智谷、川田等共同開發的全球首個新制造平臺“犀牛智造工廠”成功投產,系統的展示了行業在數字化賦能及協同方面的水平和實力。
綜上所述,“十三五”期間行業高質量發展成就巨大,但相比行業整體發展目標及國內外領先企業,行業仍然存在資源分散,對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的潛力挖掘不夠,缺乏長效的產業鏈溝通機制;裝配等勞動密集型制造工藝及裝備升級相對滯后,檢測及質量保障技術體系尚待優化完善,高端復合型人才缺乏,跨行業技術融合阻力較大等瓶頸,同時技術重復開發、研發資源浪費、成果推廣難度大等知識產權壁壘問題有待突破。
協會第十屆理事會工作開展情況
突出黨建引領,完善組織建設
五年來,協會在國資委協會黨建局、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黨委的領導下,全面加強黨的領導,認真開展各類主題教育活動及團隊理論及業務學習,持續提升協會秘書處員工政治辨別力、領悟力和執行力,自覺將黨建引領貫穿于協會及行業建設全過程。
一是以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為抓手,明確規范了協會支部在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等方面的要求和流程,成功創建學習型黨支部,并被國務院國資委認定為基層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試點單位。
二是以協會脫鉤為契機,持續推進協會內部制度建設和團隊服務能力提升,梳理并修訂完善協會秘書處各項現行工作制度,導入OA信息管理系統,實施秘書處信息化改造;引入績效機制,強化崗位職責和服務創新,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有序推進秘書處員工隊伍流動及整體提升。
三是與時俱進優化會員及組織結構,五年來,協會會員由“十二五”末的375家增至466家,理事單位由140家增至150家,其中累計新發展會員154家,清理清退會員63家,調整理事單位8家,增設理事單位18家;成功籌建協會青年企業家分會,協會分支機構由6家增至7家。
開展行業研究,強化發展指引
一是拓展數據渠道。一是持續發揮協會常規統計職能,按月、季度定期完成骨干企業的實時經營數據的采集及國家統計局、海關等官方統計數據的采集、整理;二是加強專題熱點信息調研和采集,五年來,協會以走訪、發函和電話調研的方式累計調研企業上千家次,多角度采集了大量行業一線數據和實時信息,有效彌補了官方統計體系的不足;三是開展與專業機構合作以并增設海外市場信息采集專崗,成功建立起與國際紡聯、皮革協會、服裝協會等信息交流渠道,有效拓展國內外產業鏈上下游數據信息源。
二是開展分析咨詢。五年來,協會結合國家及協會采集相關數據,有效開展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行業經濟運行分析及咨詢服務,累計發布各類分析近百篇,50余萬字,由協會組織編制的年度發展報告,以白皮書綜合本的形式全面回顧和梳理了歷年來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和相關行業發展狀況、特點和存在問題,為企業生產經營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強化發展指引。五年來,協會積極貫徹黨的路線方針,結合國家宏觀戰略及行業具體情況,組織專家先后完成了《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十四五”技術發展路線圖》等多類行業發展規劃研究,為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及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明確的發展指引。
服務國家戰略,反映行業訴求
一是參與產業規劃綜合研究。五年來,通過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等上級主管部門渠道,相繼參與了輕工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輕工業技術進步“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輕工裝備技術進步“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研究等,結合行業高質量發展需求提出多項建議。
二是參與國家重大技術政策建議。歷年來,圍繞國家技改投資重點方向、科技部重大短板裝備重點支持方向、工信部智能制造專項計劃、關鍵技術及重大技術裝備項目等積極建議,并取得重大進展,其中縫制機械作為首批4個試點行業之一成功入選國務院《開展2016年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實施方案》,“縫制機械智能縫制及基于物聯網的云平臺技術”被列入國家《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7年)》,“高效節能縫制機械”入選《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鼓勵類目錄等,行業在產品技術發展方面得到了國家政策有力支持。
三是承擔國家專項政策咨詢服務。五年來,受工信部、商務部、發改委等國家主管部門委托,協會相繼開展了企業減稅降費、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制造業服務業融合等多項專題調研,采集整理企業需求數十項,并提出多項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聚焦智能縫制,推進科技創新
——聚焦前沿技術,組織對標研學。一是組織企業赴國外先進企業研學,其中赴德國考察4次,觀摩漢諾威工業博覽會2次,相繼調研了德國奔馳、寶馬、通快、FESTO、菲尼克斯、杜克普、邁卡、威比瑪等大量德國及歐洲先進制造企業;二是通過組織技術人員觀摩學習安川電機上海展示中心機器人技術、組織發那科、亞德客等公司專職人員專題培訓數控技術等形式,有效開展了與境內國際先進企業的合作。
——聚焦產業應用,組織技術交流。圍繞縫制機械產品智能化創新升級主題,協會聯合皮革、家具、家紡等多個兄弟協會,多次組織跨行業技術交流活動,五年間,累計走訪溢達、波司登、愛慕、愛思堡、雅戈爾、孚日、羅萊、夢神、康奈等數十家下游企業,有效的對下游重點企業裝備自動化情況及潛在需求進行調研和對接。
——聚焦技改強基,組織示范推介。依托CISMA展會、行業大會、主干企業峰會、零部件分會、電控專委會等行業專業會議交流平臺,協會多次組織相應論壇、研討等技術推介活動,以杰克、德鷹等企業無人車間、先進生產線為重點,多次組織現場觀摩活動,推進行業信息化技術改造升級。
——聚焦核心技術、開展科研激勵。一是以聚焦行業短板技術及基礎理論,出臺軟課題專項研究計劃,以協會專項資金資助形式,整合社會及行業優勢資源開展研發攻關;二是以資金及實物獎勵的形式,多次組織評選CISMA展會優秀主題展品、行業優秀專利獎、優秀技術征文等活動,激發了從業企業及員工科技創新積極性,五年來累計獎勵資助金額超過600萬元;三是積極組織推薦國家及輕工行業各類項目及獎項,持續優化了行業科研創新氛圍,累計成功推薦國家級兩化融合貫標示范企業5家,成功推薦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項目39項,輕工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11項,中國專利獎17項,推薦中國輕工業工程技術中心7家。
——聚焦知識產權,引導科技創新。五年來,協會依托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數據庫,持續完善行業知識產權的預警機制,定期整理并發布行業各類專利數據信息,有效開展行業技術創新引導;進一步完善行業知識產權協調機制,有效開展多次企業間知識產權糾紛協調;此外協會還加強行業專利、商標等申報情況的動態信息采集和研究,參與了工信部知識產權推進計劃項目研究。
整合媒體資源,優化信息服務
一是升級媒體傳播渠道。圍繞行業信息需求,與時俱進融合文字、圖片、視頻直播、微信等新型媒體傳播新技術及成果,以協會和CISMA展會微信公眾號為核心,加快媒體資源整合,成功打造融合協會雜志、官網及微博平臺資源的行業融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