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JACK,C6包縫機,暗縫機
杰克JACK,C6包縫機,暗縫機
8月16日,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開幕。本屆大會上有160余家國內外機器人企業攜近600件展品亮相,60余款新品首發,數量居歷屆之最。正值暑期,雖夏日炎炎,仍擋不住人們前往的腳步,整個展館人流如潮,在有的展館前寸步難移。充分體現了人類對新技術的向往和對新事物的好奇。
人形機器人發展迅猛
進入展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來自大連EX機器人公司的人形機器人,只見穿著人類服飾的機器人,手指靈活、雙眼靈動,還能進行對話,恍然間,甚至覺得古代的李白、杜甫穿越回來了。據悉,本屆展會上該公司將機器人頭部的自由度從17個增加到了25個,使得人形機器人的表情更加豐富細膩。
而同樣,達閥的展臺也是門庭若市,大家等著看人形服務機器人跳舞表演。XR-1機器人是達闥科技基于智能柔性執行器開發的商用人形服務機器人,具備的視覺抓取能力,為各類客戶提供禮賓,接待,指引,護理,促銷等服務。
從整個展館展示情況來看,人形機器人最吸引觀眾的眼球,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也許現在所看到的人形機器人,在不久的將來是人類家庭的一員,或許是伙伴、是助手。
工業機器人,應用場景更加深入
在機器人+制造業的展館,KUKA機器人的KR FORTEC-2 ultra系列機器人因大體積和大的活動空間,十分惹人注目。據悉,該機器人在本屆展會上首發,最大負載達800kg,自重2400kg,底座面積950×970mm。該系列機器人可廣泛應用于鋰電池烘烤上下料,汽車一體化壓鑄件的取件,以及新能源汽車電池PACK搬運,大型建筑玻璃轉線,重型鋼梁搬運等重負載場景。
新松展出由4臺SR210D工業機器人組成的白車身點焊機器人工作站。新松SR210D工業機器人,專為點焊應用量身定制,搭載新松基于復雜工況自主開發的新一代智能控制系統,焊接效率高達2.2s/點,實現行業領先。可適配市面多種主流焊鉗與點焊控制器品牌,滿足鋼點焊、鋁點焊等多種焊接工藝需求。
新松SR210D-E工業機器人搭載自沖鉚接(SPR)設備,打造國產機器人在新能源汽車壓鉚領域的先進應用。
安川首鋼的新能源電池盒機器人智能生產線能實現虛實聯動的生產可視化管理和機器人健康診斷及預防性維護。
埃夫特ARC弧焊機器人能夠適應多種復雜焊接應用環境。
還有埃斯頓的協作焊接工作站。
此次展會上,協作機器人因其輕便、安全、易安裝性,與人類更為和諧共融,也依然十分亮眼,ABB的協作機器人GoFa系列三款新品重磅亮相此次產業盛會,包括GoFa弧焊解決方案、GoFa通用教育單元、GoFa移動打磨站。
遨博的農業機器人解決方案。
機器人的發展也促進了上下游企業的發展,不少的配套企業也展出了自己的產品。
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392臺
無論是工業機器人還是人形機器人,都發展十分迅猛,2022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今年上半年,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產量分別同比增長5.4%和9.6%。但從中國本土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市場格局來看,機器人國產品牌市場份額僅為25%~30%,上升潛力大。
《“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力爭到2025年,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2023年年初《“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行業應用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
目前來說,工業機器人更多替代了大批量和重復性、簡單勞動,而各種高端場景、精密制造領域中機器人的能力與預期相差甚遠,機器人的剛度、精度等技術瓶頸亟需突破,機器人功能安全與多感融合仍是挑戰。
傳統制造業中有大量工業機器人潛在需求:如制孔、鉚接、裝配、攪拌焊。例如,民用航天領域對機器人攪拌焊需求潛力巨大,航空領域未來20年將生產5000~6000架商用飛機,市場規模達萬億,對機器人制孔、鉚接和裝配的需求較大,需要機器人具有工作空間大、高剛度和高精度的性能。
對于協作機器人而言,更強調功能安全與多感融合,協作安全、力控裝配、自然交互、運動仿真……這些有待繼續研發。
人形機器人發展迅猛
進入展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來自大連EX機器人公司的人形機器人,只見穿著人類服飾的機器人,手指靈活、雙眼靈動,還能進行對話,恍然間,甚至覺得古代的李白、杜甫穿越回來了。據悉,本屆展會上該公司將機器人頭部的自由度從17個增加到了25個,使得人形機器人的表情更加豐富細膩。
而同樣,達閥的展臺也是門庭若市,大家等著看人形服務機器人跳舞表演。XR-1機器人是達闥科技基于智能柔性執行器開發的商用人形服務機器人,具備的視覺抓取能力,為各類客戶提供禮賓,接待,指引,護理,促銷等服務。
工業機器人,應用場景更加深入
在機器人+制造業的展館,KUKA機器人的KR FORTEC-2 ultra系列機器人因大體積和大的活動空間,十分惹人注目。據悉,該機器人在本屆展會上首發,最大負載達800kg,自重2400kg,底座面積950×970mm。該系列機器人可廣泛應用于鋰電池烘烤上下料,汽車一體化壓鑄件的取件,以及新能源汽車電池PACK搬運,大型建筑玻璃轉線,重型鋼梁搬運等重負載場景。
海尚集團
鴻元軸承
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392臺
無論是工業機器人還是人形機器人,都發展十分迅猛,2022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今年上半年,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產量分別同比增長5.4%和9.6%。但從中國本土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市場格局來看,機器人國產品牌市場份額僅為25%~30%,上升潛力大。
《“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力爭到2025年,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2023年年初《“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行業應用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
目前來說,工業機器人更多替代了大批量和重復性、簡單勞動,而各種高端場景、精密制造領域中機器人的能力與預期相差甚遠,機器人的剛度、精度等技術瓶頸亟需突破,機器人功能安全與多感融合仍是挑戰。
傳統制造業中有大量工業機器人潛在需求:如制孔、鉚接、裝配、攪拌焊。例如,民用航天領域對機器人攪拌焊需求潛力巨大,航空領域未來20年將生產5000~6000架商用飛機,市場規模達萬億,對機器人制孔、鉚接和裝配的需求較大,需要機器人具有工作空間大、高剛度和高精度的性能。
對于協作機器人而言,更強調功能安全與多感融合,協作安全、力控裝配、自然交互、運動仿真……這些有待繼續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