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縫機做涂層料,跳五線鏈式彎針這邊,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嗎
CISMA2021展示了中國縫制機械行業近三年來創新驅動所取得的成就和全球縫制產業轉型升級的成功經驗,并為下游服裝產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提供重要支撐。CISMA設備展能夠體現當前縫制裝備的前沿技術和服裝行業生產的發展趨勢。
1、先進的結構件是單機裝備的質量保障
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1-6月我國縫制機械產品累計出口額17.13億美元,同比增長14.31%。其中,工業縫紉機出口量262萬臺,出口金額9.37億美元,同比增長29.23%。縫紉機零部部件出口超過4100萬件,出口金額2.36億美元,同比增長3.2%。縫紉機部件和組件的大量出口說明了設備維護市場巨大需求,也側面反映了零部件質量直接影響著設備工作效率,所以加大縫制設備零部件的技術研發已經成為縫制設備品牌優質發展的重要基石。
如寧波鶴林縫制機械有限公司的抬牙送布連桿組件,通過工藝改進和尺寸優化,提高組件淬火后磨削加工的質量和機械性能,保障軸孔高速度平穩運轉,有效地解決了縫紉機軸孔的磨損和高速運動時咬死難題。寧波勇耀縫制機械有限公司的厚薄通用電腦平車黑金剛旋梭,采用真空鍍膜技術(DLC)提高旋梭關鍵零部件的硬度和耐磨性,從而提高設備的使用壽命。采用金屬注射成形(MIM)工藝制作內梭及月圈,從而提高設備的一致性和穩定性。寧波德鷹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的無油高檔旋梭,通過優化梭架和梭床結構,避免縫紉線卡入脫線部覆蓋月圈和梭床的間隙,也能有效降低運轉振動和噪聲問題。同樣采用內梭 DLC 納米雙層金剛石鍍層工藝,降低導軌摩擦系數和發熱系數,從而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東陽太極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的儲油大容量旋梭,通過優化旋梭及梭殼易損件結構,擴大線芯容量,有效解決旋梭工作時排除旋梭屑垢,從而提升旋梭工作穩定性。通過采用旋梭自身儲油結構設計,減少滑動摩擦受力面積,提高旋梭工作壽命。
隨著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區域性供應鏈變得尤為重要,服裝行業的生產外移加速了縫制設備市場的變化。2022年1-6月,我國對亞洲、南美洲、大洋洲市場出口同比增長,而對歐洲、非洲、北美洲出口均呈同比下滑態勢。其中,對“一帶一路”市場出口額達11.7億美元,同比增長24.25%,占行業出口額比重高達68.49%;對RECP市場出口額達6.06億美元,同比增長24.95%,占行業出口額比重35.37%;對東盟市場出口5.14億美元,同比增長33.59%;對南亞市場出口3.98億美元,同比增長38.68%;對西亞市場出口1.57億美元,同比增長39.59%。隨著服裝縫制設備出口額的逐步增加,客戶對設備質量和設備功能的要求越來越重視,企業也把單機性能視為品牌效應和匠心精神的集中體現。
如寧波三合鑫自動化有限公司的計算機控制針桿微油多功能服裝上袖機,采用自主研發的皺度控制系統和機械聯動機構,對服裝袖籠線跡的上差動量段數、針數、皺度進行編程,有效地簡化了縫制绱袖的難度。通過壓腳更換輔助工具,還能適應打褶花樣縫紉、褲腳卷邊縫紉、橡筋袖口縫紉等工藝需求,實現一機多用效果。浙江新順發縫紉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步進包縫機,采用伺服電機驅動和光電傳感器控制技術,實現自動識別縫料、自動縫紉和停止等動作,有效地降低能耗和運轉噪聲,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優化了生產環境。浙江美機縫紉機有限公司的全自動智慧包縫機,通過步進電機控制剪線及抬壓腳機構,創新實現了三光眼防切布和刀組光眼剪線短線頭設計,使剪線準確穩定,明顯降低了縫制運行噪音。
服裝自動化縫制單元能實現多工序的連續生產,有效地實現設備無人操作、一人多機、單機部件化生產等模式。針對服裝縫制過程具有多工序、多人員的特點,單機設備僅能有效地提升工序的加工速度和加工質量,而自動縫制單元能更有效地減少加工工序和工人數量。
如浙江凌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繩頭內塞打結機,采用滾輪式仿人手內塞機構和內置燙平機,對自動裁剪定長的繩子進行燙平和內塞作業,在繩子兩頭進行縫制,實現繩頭內塞縫制自動化。浙江樂江機械有限公司的全自動化智能花樣機,采用模組導軌輸送帶作為傳動機構,內置芯片掃描識別模板條形碼,快速讀取花樣。通過機械手臂抓取縫料并輸送定位縫紉,實現送料和車縫的自動化。廣東歐大緯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的全自動包邊機,采用雙上料裝置和取料機械手,集成自動送料、自動包邊、自動剪線及自動收料裝置,實現帶魔術貼產品的包邊自動化加工生產。上海威士機械有限公司的全自動吊牌穿帶機(吊粒型),集成自動放料、抓取、裁斷、導入和收料裝置,只需將一盒吊牌及一卷吊繩放入,即可把多個吊牌任意自動抓取分配,擺放精準。通過智能化導入機構將吊繩自動穿過吊牌孔后,再導入到卡扣中,實現服裝吊牌穿帶自動化加工。昆山福恩達機器人有限公司的智能識別分層取料機械臂服裝貼袋機,采用智能布料分層取料裝置,配置位置、高度、觸覺、布邊等傳感器,結合氣動裝置,實現精確分層取料和布料位置糾偏,實現自動化對位疊放袋片、折袋縫制,實現一人多機生產。
物聯網系統通過射頻自動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儀、圖像感知器等信息設備,將服裝生產所需要的物料、設備、人員與互聯網連接起來,以實現縫制過程中人機物法環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
如廣東元一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的裁剪MES,采用管理信息物聯技術,對接ERP、CAD 和設備接口,集成 CAD、排嘜、智能倉儲等系統,具備產品數據、裁剪制單、床次排程、車間作業管理等模塊,實現智能化排產、可視化派工、數字化生產、移動化匯報、績效化管理、圖表化分析等功能。上海鮑麥克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服裝生產管理控制系統,從終端用戶端、整機配套端進行協同,將所有數控系統實現互聯互通,用戶通過云端(Web端或APP),實時掌握廠內物料情況、訂單進度、質量、設備、人員等運行情況,實現智能化管理。通過系統的自動分析決策,主動向管理員推送消息。集成數據采集盒、智能數據計算工位屏、物聯網、RFID 刷卡模塊、縫制管理系統 SMES、云平臺、智能縫制設備、智能物流設備,具備構建訂單、采購、倉庫物料、財務及工資、人員管理模塊,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業務流程系統化、生產信息數字化。
杰克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生產線,集成裁剪、縫制、后整理等模塊,由上布機、鋪布機、裁剪機、吊掛、縫紉機、AGV小車、后整理及分揀系統組成,實現從裁片開始到成品入庫的柔性化生產和數據化管理,形成具有成套解決方案的智能生產線。通過三合一多功能物聯網系統,連接吊掛系統、生產管理系統,多源數據互通,滿足不同物聯場景。浙江衣拿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云端直控吊掛系統,集成吊掛系統、5G對接模組、棋盤式跨線傳輸模組、線內智能快速轉移模組,可實現實時路徑監控、智能規劃路線、靈活排單查單等功能。
綜上所述,CISMA2021的順利召開體現了防疫背景下的縫制行業的復蘇,縫制機械發展需要具有全球化視野和布局,在全球產業鏈調整的背景下規劃行業發展,引導企業由產品同質化競爭,向技術研發競爭轉變。從多角度提升產品的競爭力,用工匠精神打造產品的性能提升,推動產品品牌戰略;用產品的差異化功能來滿足縫制行業的生產需求,實現生產效率的顯著提升;用系統化思維實現設備的互聯互通,來滿足生產車間的整體規劃,實現系列產品的系統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