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業:企業家之間的“碰撞”還太少
對話 中國服裝協會產業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陳國強
主持 王佳慧
經過上世紀90年代有生產就有市場的黃金時期,本世紀初營銷帶來銷售的繁榮時期,服裝產業在經歷金融風暴的洗禮之后,在經歷奧運會、世博會等文化盛事的歷練之后,已經進入全面構建品牌力量的時代。
與此同時,企業的領頭人們也從勇往直前的年輕創業者成長為運籌帷幄的中年掌舵者。與時代相關的壓力和與年齡相關的壓力,交織在一起,成為企業家每天都要面對的繁雜事務。
另一方面,企業家資源與財務資源一樣,是企業自身重要的資源和財富。企業家精神往往是企業的靈魂所在。如何正確紓解新的發展階段服裝業企業家所面臨的多重壓力?怎樣更大限度地合理利用企業家資源?這不僅是企業家自己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現代企業制度形成過程中,行業,乃至整個社會所要破解的課題。為此,本報特別專訪了中國服裝協會產業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陳國強。
記者:在您看來,服裝行業企業家的壓力主要有哪些?
陳國強: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結構轉型,作為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重要支柱力量,中國企業家所面臨的壓力確實在與日俱增,甚至出現了一些英年早逝的遺憾,這不僅表現在服裝行業,應該說整個經濟中的企業家階層都面臨著比較大的壓力。當然,作為重要的基礎民生產業和以民營企業為主的產業,服裝行業的企業家對社會經濟運行中產生的壓力可能會更敏感一些。
首先,是從短缺經濟時代進入國家競爭時代的產業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壓力。這其中既有經濟結構重構的挑戰,也有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博弈過程中所產生的壓力。當供小于求的時代成為歷史的時候,服裝行業的企業家迫切需要調整企業的戰略方向和組織結構,提高科技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提高中國聲音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
其次,中國服裝企業走到今天,應該說,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產生了一批具有審美高度和市場價值的品牌。很多企業開始考慮百年企業的傳承和發展問題。在面對百年企業這樣的目標時,企業家不僅需要思考接班人的選擇、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顯而易見的現實問題,還需要考慮企業價值對于社會的影響力以及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所扮演的角色等更為復雜、系統的問題。因為要做百年企業就不是簡單銷售產品,甚至超出了輸出品牌的范圍,價值和社會影響力成為其重要的標識。
記者:您剛才所說的兩點可以理解為時代進步和企業發展給企業家帶來的挑戰,企業家是不是也有一些來自自身的壓力呢?有人說,“中國企業家是事無巨細的管家婆”,您怎么看?
陳國強:中國企業家可能是世界上最辛苦和最勤奮的企業家。當然,這與企業家自身的工作習慣有關,但就服裝行業而言,我認為更應該在整個產業的組織體系架構中去看待這個問題。我最近一直在強調一個觀點:產業鏈的鏈化,即更好地激發產業鏈各環節自覺能力的釋放和環節之間的順暢鏈接。
目前,服裝行業中的這部分工作大多還是在由企業家親自協調,專業的職業經理人制度和現代管理制度并不健全,這讓很多企業家每天淹沒在各種瑣事中,忽略了企業戰略探索,忽略了社會責任思考,也忽略了自身的生活質量。
記者:是哪些社會和時代因素導致了目前服裝企業家這樣的一種生存狀態?
陳國強:中國經濟面臨著兩種轉型,一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一是由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型。中國服裝企業在短短二十多年發展中,取得的成績是令人矚目,這個高速并不斷處于轉型中的發展過程耗費了企業家大量的體力、心力。
實際上,產業發展和經濟轉型都有其內在的規律,通過人為的努力,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加快發展速度,但是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時間是不可跨越的距離,世界上的百年企業都經過了幾代人的經營。
記者:我們看到服裝行業的企業家們也開始越來越重視自身企業家資源的進一步開發。那么,企業家應該怎樣破解自己的現實壓力,管理好寶貴的企業家資源?
陳國強:企業家本身就是重要的資源,不少行業的企業家都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比如李開復、王石、李彥宏等就常常通過對自身價值的經營來為企業贏得更多的資源。生產具體的產品對于有著做百年企業目標的企業家已經不是案頭工作了,如何在經濟轉型中整合產業各個方面的要素,用獨特的企業家神經貫穿其中成為當代企業家最重要的資源。企業家價值的升華,不僅應該表現在企業形象上,也應該能夠產生影響行業的力量,并且具有一定的社會輻射力。
記者:今年的中國服裝論壇,在現場交流之外還組織了主席團主席委員的互訪活動。這種輕松隨意的方式,是否有利于企業家之間的交流,從而找到對抗現實壓力的盟友?在這之前,服裝行業的企業家似乎更多的是在“走自己的路”。
陳國強:企業家之間的高層碰撞,是企業和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在這個層面上的企業家,胸懷更加寬廣,眼界更加寬闊,更愿意與同行以及其他領域的同道中人進行超越企業現實發展問題之外的交流。從國際經驗來看,這種碰撞和交流不僅有助于交流現實問題,更有利于激發出具有深遠影響的創意,產生影響產業經濟,乃至社會政治,甚至整個世界的巨大作用。目前中國服裝行業企業家之間的這種碰撞還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