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鞋材再做戰略梳理
進入每年8、9月后,鞋材行業將進入淡季,不過,今年的淡季比往年來得早,也更加的淡,慘淡的生意讓陳志榮實在按捺不住,想對企業自身定位和產品規劃作出梳理。
和他一樣,利用淡季危機作為反思突破的大有人在,以晉億、誠長等一批鞋材企業在危機中謀定而發,不僅僅停留在企業內部的產品規劃上,更嘗試走出晉江產區。這其中,利用展會拓展外貿市場,抑或是延伸其他產業產品等做法都值得業內同行借鑒!
內外夾擊造成“淡季嚴冬”
“年關”提前,一位業內人士如此形容時下的整個鞋產業淡季,“以前快過年了,才能感覺到的資金吃緊,但如今,伴隨著7、8月生產淡季來臨,很多鞋企也開始提前遭遇年關困境,內憂外患的市場環境直接導致了這場嚴冬淡季。”
“生意真的不好,內銷不好,外貿也不好”,鴻泰鞋材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志榮的口中連續吐出了幾個“不好”,雖然說每年這個時候都是淡季,而今年的淡季與往年不一樣,今年顯得特別淡。
事實上,今年受運動鞋市場萎靡影響,產業上游鞋材企業訂單也大幅度縮水。運動鞋內銷不好,加上往年過量的庫存未曾消化,訂單一度出現大幅度減少,而做外貿的狀況也差不多,這些都讓鞋材生意一直處于慘淡經營中,提前進入了年關困境,遭遇前所未有的嚴冬考驗。
然而,困難遠遠不止這些。“用于鞋材生產的原料價格不斷上漲,產品成本增加,出售價格卻不變,鞋材產品利潤開始變得微薄。”陳志榮感慨,“另一方面,現在用工環境不好,工人的各種開銷開始增加,人力成本不斷上升,對于鞋材這種勞動密集型企業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正因如此,原材料上漲以及用工成本增加加重了鞋材企業的困難,很多鞋材企業失去了低價的競爭優勢,流失了很大一部分客戶。晉億鞋材有限公司銷售經理葉延雄告訴記者:“現在很多鞋材企業一團糟,大家都在苦苦掙扎,賺到的錢還不夠成本開銷,企業只好倒閉。”
發展戰略重新梳理
眼看著周邊一家家鞋廠減產,抑或是停工,陳志榮再也按捺不住了,在他的帶領下,鴻泰鞋材開始新一輪的產品定位,這也正是晉江上游供應商的一個縮影,經歷過前兩年轟轟烈烈的造牌風潮,如今危機四伏的環境下,“我們更應該通過定位找出未來市場的位置。”
其實在這段時間里,鴻泰一直在調整產品定位,把產品進行細分,產品主要定位在戶外和網球鞋上,而晉億也在做產品梳理,通過產品、客戶梳理后,企業內部將會做一個全線調整,做一個全面組合。
“我們會把低端產品、低端客戶群慢慢砍掉,定位只在中高端產品。我們要做‘專’,產品只有‘專’,外面的客戶一想到這個特點,就能想到我們企業。而且,我們要把每一檔產品都列出來,向客戶說明我們只做哪幾種中高端產品。”葉延雄告訴記者。
其實產業鏈沒有萎縮,只是在緩慢地增長。市場永遠是一塊大蛋糕在那邊,看你是怎么去切了。如果鞋材企業都能在適時環境下做一個市場定位轉變,重新做好市場定位策略,仍然能在危機中破繭而出。
葉延雄說,大家知道,產品如果沒有一個準確的生產導向,會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我們正在尋找產品的“買點”,要讓客戶明確為什么要買你的東西,捕捉客戶心理。這就要求企業需要進一步挖掘產品特色,找準產品在市場的準確定位,讓客戶通過這個產品定位找到匹配企業采購,這也就是所謂的“買點”。
為此,基于產品調整的前提,以誠長、晉億等為代表的鞋材企業紛紛趁著生意淡季對企業展開戰略梳理。自己所處的鞋材行業要做什么樣的市場,做什么樣的客戶,依靠什么樣的定位取勝,一個個企業遠景規劃陸續出爐。
據介紹,誠長鞋材出臺了企業《行為共同準則》,不僅對提升企業產品競爭力,還對穩定企業員工人心起到了精神鼓勵作用,尤其在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用理論指導實踐,內部做完產品梳理好積極拓寬產品線,利用展會撬動外貿市場或許就是一條新出路。
以晉江輻射全國全球市場
其實,市場危機也未嘗不是一個機會,和同行拉開差距也是在危機當中。一個企業要獲得長足發展,并不能單單靠一個晉江市場,而是要走出去,走向國際。
誠長鞋材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戴劍榮說道,鞋材企業完全可以像安踏、特步等企業那樣做國際品牌,把企業的觸角逐一伸向市場的各個角落,做好本土市場,拓展國內市場,最后再考慮走出去。雖然對于供應商來說,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但面臨危機,企業更需要有一個遠景規劃,以晉江作為根據地,圍繞新興的制鞋產業集群跟進配套,這成為目前很多晉江鞋材企業思考后所達成的共識。
“不過,面對一個新市場,前期投入要很多,資金投入、設備投入、研發投入等等,這些都是不小的數目。其次,對于新市場情況還并不了解,并不能保證產品就能順利賣出去,這些都是開發新市場需要考慮的常見問題。”陳志榮告訴記者。
“通常,鞋材生產往往有就近配套采購的顯著特點,換言之,在開疆辟地前我們還會圍繞新興產業地做充足的地方市場評估,如果我們認為這個市場值得我們去開發,會在當地開設新分廠就近生產,圍繞集群地提供配套。當然這些都將以晉江作為一個根據地,以點帶面,逐步擴散出去,做海西最具綜合實力的EVA發泡企業。很顯然,尋求更多的新興市場立足,走出去才是硬道理。”戴劍榮說道。
業內人士則認為,鞋材企業在走出去前,切勿盲目擴張,應該注意某一個新興市場積累,待到水到渠成,再謀拓展。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供應商企業,需要加強修煉內功,持續創新,為下游客戶源源不斷創造價值。
案例
誠長:參加展會拓展外貿
忙完了月末的溫州皮革展,誠長開始為即將開幕的上海某展會積極準備著,他們希望通過不斷參加一些專業展會,撬動新興外貿市場。
“原本,我們只做內銷,外貿市場我們一直沒有做,現在,通過企業重新定位,我們希望擴寬新的客戶群體,外貿客戶群體無疑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各類專業展會正是誠長拓展外貿市場的最佳捷徑。”戴劍榮說道。
雖然外貿市場并不樂觀,但是通過前兩年積累,誠長表示,一些新興外貿市場為他們提供潛在的市場,尤其是東南亞、南美洲市場。而在今年內銷不好的情況下,內外兼修,兩條腿走路為誠長鞋材的發展注入了蒸蒸日上的發展生機。
鴻泰:加快新品研發進度
面對市場不景氣,鴻泰試圖通過定位找出未來市場位置,并將產品主要定位在戶外和網球鞋上。
不過,雖然定位戶外和網球鞋,但作為上游供應商,無法固守定位,還是需要根據客戶群體做出一些適當調整,畢竟以客戶導向為主,哪怕是研發的最新款式也必須符合客戶的真實需求,尤其在晉江,作為供應商想要引領市場材料潮流還需要走一段路,目前仍然是以配套為主。
既然是配套,速度很重要。今年,鴻泰加大了產品開發力度,預計,新品將在10月份面市,希望通過新品來打開市場,贏得客戶認可。
三斯達: 上下游延伸其他產業
“晉江鞋企眾多,每天所產生的邊角料數不勝數。這些都是資源,我總是尋思著,要如何才能讓這些邊角料循環再利用,產生出更多效益,度過此次危機。”丁金山說道。
丁金山表示,在鞋材寒冬季節里,產業延伸發展為企業打開了市場局面。他介紹,三斯達擁有一個“中國EVA循環再利用產業化研發基地”,通過該基地每天能回收處理的邊角料和廢塑料已經達到了數百噸。經過循環再利用而生產出來的這些發泡,由于性能更好、質量更優,已經被用于鞋材以外的行業。據了解,三斯達已經開始為玩具、健身器材、水上用品、體操墊、箱包行業、汽車、船舶、建筑裝飾等鞋材以外的行業供應此新型發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