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開創有“設計”的未來
已經連續舉辦5屆的廣交會產品設計與貿易促進中心受到了與會者的較高評價。它意在直接推動中國本土設計力量的提升,也在提醒從被誤解到回歸本質的中國制造——提升產品應用和外觀質量,是成功的關鍵。
以設計促貿易路有多遠?
雖然在第113屆中國進出口產品交易會上廣交會產品設計與貿易促進中心(以下簡稱PDC)舉辦的一系列活動受到設計機構、參展企業的較高評價——調查顯示,設計機構對此次參展效果在達到預期值指標上打分(十分制)為7.32分,且預計第114屆展位的意向率超過90%——但作為只運營了5期的項目來說,成長需要走的路還很漫長。
以設計促進貿易方面,困擾企業的問題有很多,一方面是研發投入,另一方面是對輕工類產品只管重要的外觀設計環節。外觀設計是專利中最難保護的,這也使中國產品的同質化問題嚴重。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企業的探索,也需要PDC這樣的平臺不斷成熟。
讓理想接近現實
除了擴大規模邀請國內外一些知名設計機構參展外,本屆廣交會還啟動了“青苗設計師培育計劃”。PDC物色了一批國內產品設計領域的青年設計師參與,并在人流密集的展館過道上免費提供展位,就是為培育國內設計人才提供快速成長的平臺。
但在采訪的幾天中,記者發現,在青苗設計師的展位前駐足的人很少,在展期接近尾聲的后兩天,偶有戴著參展商證件的客人拿起設計師作品觀摩、詢問,隨即便放下離開了,并沒有主辦方所期待的“搭橋鋪路后的欣然成交”。
當然,一些年輕設計師名氣不高也是原因之一,還有在廣交會寶貴的時段參展商和采購商都爭分奪秒“忙活”各自的事情,無暇顧及設計師展位的因素。
來自景德鎮的陶藝設計師徐冬冬告訴記者,他們是PDC的工作人員在與景德鎮陶瓷博物館的接洽中被推薦過來的。
“參展后發現與相象中的差距較大,詢問的人很少??赡苁莻€人手工陶藝藝術品沒法批量生產的原因吧。”但對于能有這樣的機會接觸廣交會,徐冬冬說,“盡管和我們的工作模式不一樣,但通過參會能了解一些品牌企業的流行趨勢也挺好。”
而此前已經在CDA·2012中國設計獎(紅棉獎)中獲得“年度設計新銳獎”的獨立設計師周宸宸顯然是這個群體中很特殊的一個。他所參展的座椅無論從舒適度還是時尚度方面,都讓人眼前一亮,不像有的設計師的作品,個人性格烙印過多,缺乏對市場的關注。而在記者與周宸宸本人的對話中,通過他對設計的獨特觀點的表達,似乎也了解了他的作品能被著名設計大賽認可的原因。
“家具產品設計所屬大類為工業設計。很明顯,設計將是支持制造業跨越式發展的必要條件及動力之一。”周宸宸告訴記者,狹義的產品設計是工業水平發展到有剩余生產力,同時人們的精神追求達到一定程度后,兩方面依靠設計思維,相互結合的一種方法學;而廣義的設計則是一種思維模式。
“精通設計,但好的設計師絕不囿于設計。我也在一直努力跳出狹義的設計,結合各種經濟甚至是政治因素去考慮問題。”周宸宸說。
扭轉觀念難一蹴而就
法國米羅設計公司創始人MichelMillot表示,長期以來,中國企業陷入一些工業設計的誤區。譬如傳統的市場營銷人員可能會約束創新,要求設計師做出跟競爭對手相似但是不同的設計,或者技術人員可能會因成本問題否定設計。“他們在模仿的同時忘記了一個事實——即使是世界名牌產品也有很多缺陷,這就是他們以為的‘潮流趨勢’。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概念,歐洲設計師早就提出來了,大家承認并在談論它,卻在實際生活中很難實現。商業價值始終凌駕于使用價值之上。”MichelMillot告誡想在設計上有所突破的企業:蘋果公司跟隨趨勢了嗎?創造是設計師首要的活動,要想真正創新,就不要總是根據競爭對手的產品來思考問題。
周宸宸給記者講了一個笑話:一戶俄羅斯人家通常會經過三次裝修最終才能滿意——不找設計師,有設計師卻溝通不到位,和設計師完全溝通理解意圖。這和企業找到滿意的設計合作伙伴的過程有異曲同工之妙。
扭轉傳統觀念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PDC運營部副經理趙建青表示,PDC下屆的工作重點為:加大對參展企業的宣傳,引導企業通過設計創新不斷提升競爭力;通過設計論壇為企業提供專業、高端的設計資訊;注重設計對接的匹配性,提前根據設計公司的特點組織相關聯的參展企業參加對接活動,做好“青苗”的篩選工作,豐富圍繞青苗進行的活動內容和形式。
當然,PDC方面的努力是參展企業所樂見的。上海丹豆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開德認為,“廣交會的品牌這么大,不應只做組織工作,更要有創新、有負載,為參展商、采購商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廣交會這個大品牌下有非常多的內涵可以挖掘,而且做品牌是需要系統性的,參展僅僅是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