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珠邊機的調整與維修 主要技術規格 縫紉速度:420~500rpm; 針跡長度:Max=6mm,Min=0.5mm; 線跡形式:手工線跡; 縫線長度≤90cm; 壓腳提升高度:8mm; 壓腳提升方式:氣動; 壓縮空氣壓力:0.5~0.8Mpa; 電機轉速:3400rpm; 輸入電源:220V50Hz。 機器的操作 線的選擇 為使機器良好的工作,保證縫紉質量,建議選用德國、日本生產的縫紉線(樹脂涂膜的樹脂芯線或棉線)。穿線路徑從夾線器下的剪刀向左拉縫線,最長不能超過90mm。打開電源,將縫制品放在壓腳下, 用腳后跟踩腳踏板,封針將自動由封針氣缸提起,這時,將縫線放入機針缺口后就可以開始縫紉了。針腳疏密的調節首先要按下針腳調節按鈕,才能進行以下調節: 針腳疏密(長短)由針腳調節旋鈕調節,從0~8 針腳逐漸增大。珠點大小由珠點調節旋鈕調節。從0~6 珠點逐漸增大。針腳的轉換通過按針腳轉換按鈕可以改變珠點的上下位置。當按鈕處于常態時,珠點在縫制品的可見面;當按下按鈕時,珠點在縫制品的背面。半針調節縫紉過程中需要補針時,可由半針按鈕來實現。腳踏板復位后,按一下按鈕,走半針。壓腳調節為適應不同的織物,可調節壓腳使織物平穩均勻地移動而不損傷織物。順時針旋轉調節器壓力減小;反之,壓力增大。 工作原理 一個完整的縫紉周期由2 個工作循環組成。 第一工作循環(完成織物表面的縫紉):機針帶線從上死點向下運動,刺入織物后不帶線回到上死點,上勾線鉤停在機針后的制動位置; 第二工作循環(完成織物底面的縫紉):機針不帶線從上死點向下運動,刺入織物后帶線 回到上死點,同時上勾線鉤勾住機針上的線。 完成一個完整的縫紉周期: 一、封針開合兩次; 二、上勾線鉤做一次勾線; 三、勾線大盤旋轉兩周(720°)。 機器的調整標準及方法 封針的標準位置及調整方法 一、裝上機針,使機針缺口正對操作者,擰緊定針套。 二、裝上封針,將封針放在機針的長針槽內,注意封針尖與機針的貼合力盡可能小,并 確保封針沿機針直線運動且運動平穩。機針和封針安裝的不合適會引起斷針和掛紗(既機針 將織物的經緯紗掛起)等故障。 三、當機針軸在上死點時,封針應封閉機針開口,并低過機針開口0.8~1.2mm(如圖3 所示)。轉動螺母2,可調節封針的高度:順時針轉,封針升高;逆時針轉,封針下降。擰 緊螺釘1 使之固定。 針軸的標準位置 轉動手輪讓機針上行到上死點,調整針軸的高度,使機針尖距針板16mm;調整時要特 別注意:確保針軸運動自如,機針尖沿直線運動,機針尖對準針板上的針孔中心。 下送線鉤的標準位置及調整方法 一、安裝下送線鉤3 時,應使其尖部伸出其軸前0.3mm。 二、轉動手輪,使下送線鉤3 到達其行程末端。調節其高度,使其最高點距針板底部為 0.3mm。 三、下送線鉤3 移動到行程末端且在機針后時,下送線鉤3 距機針2.5mm,同時其尖 部的外部向機針左邊伸出0.3mm。 四、機針與下送線鉤3 的正確位置應是:當機針下行到下送線鉤3 的鉤尖的高度時,下 送線鉤3 在機針后面到達其行程末端。 護針頭的標準位置 一、護針頭4 用于縫厚料時防止折彎機針,起此作用的護針頭部位是短齒內邊。 二、調節護針頭4,當機針從下死點上升2mm 時,仍與護針頭4 的短齒內邊接觸;當 機針從下死點上升3mm 時,機針不再與護針頭4 的短齒內邊接觸。 三、夾緊護針頭4,檢查是否正確。 上勾線鉤的標準位置及調整方法 一、裝上上勾線鉤5,使其鉤尖距針板16.3mm,與機針約成5o 夾角,以避免回程時碰
斷機針,可通過轉動上勾線鉤鉤座6 來調節。 二、上勾線鉤5 在機針后的制動位置時,即第二工作循環末,上勾線鉤5 回起始點時, 上勾線鉤5 的后部與封針套后面的間距應為1mm,可通過移動支架7 來調節。 下勾線鉤的標準位置 一、用手向工作方向轉動手輪,使針軸下降到下死點再上升1.3mm 時,下勾線鉤9 到 達機針的中心。 二、做“一”工作前應先①檢查一下軸承銷10 上的小軸承沿線的方向是否可自由旋轉; ②檢查裝線盤8 是否完全平滑,尤其在線通過的各點上(裝線盤8 應經常清洗機油等殘物); ③檢查下勾線鉤9 清除任何痕跡,將與線接觸的各個面拋光。 上述3 點檢查是必須的,這是引起斷線和散線(既縫線起絲、起毛)等故障的主要原因。 挑線鉤的標準位置 一、為區分兩個挑線鉤,靠近操作者的稱為前挑線鉤11,其距裝線盤8 的邊沿應有3.5~ 4.5mm 的間隙;靠近機針的稱為后挑線鉤12,其距裝線盤8 的邊沿應有5.5~8.0mm 的間隙。 二、在第一工作循環周期時,前挑線鉤11 在其行程的最低點時,上勾線鉤5 到達機針 中心。 三、當兩個挑線鉤到達其行程最高點時,前挑線鉤11 的鉤尖應高出裝線盤8 的邊沿 5mm。 下送線叉的標準位置及調整方法 一、下送線叉15 的作用是將縫線送入機針上的缺口中且其部位A 緊靠機針(其間距約 為0.01mm)時可使機針不會彎曲;通過螺釘16 可在下送線叉的支架上移動下送線叉15 的位 置。 二、當下送線叉15 向右在其行程的末端時,下送線叉15 的部位B 與裝線盤8 右側的 間距應為1.5~2.0mm。調節連桿17 可調整其間距。 三、下送線叉15 的高度可通過彎曲下送線叉15 來實現,下送線叉15 與下送布牙的間 距應為0.2~0.3mm,高出裝線盤8 約0.5mm 左右。 針腳修正的調節 一、順時針旋轉針腳調節旋鈕22 到最大位置。 二、轉動手輪至第二工作循環,當針軸下降到下死點時,珠點調節滾輪架18 與擋塊19 之間應有1mm 的間隙。 三、轉動珠點調節壓塊30 上的調節螺釘31 直至螺釘伸出壓塊1mm。 四、以上是標準位置,旋轉針腳調節旋鈕22 和珠點調節旋鈕23 不能滿足工藝要求時, 通過調整珠點調節滾輪架18、擋塊19 和珠點調節壓塊30 三者之間的間隙可以改變珠點的 大小。 潤滑與保養 為避免斷線、跳線、斷針等故障,必須定期潤滑和清潔機器,每周至少進行一次下列潤 滑和保養工作; 一、凸輪和齒輪應用專用齒輪潤滑油潤滑; 二、機器所有運動件應用工業縫紉機油潤滑; 三、除去機器非運動部件上的灰塵和殘物。
|